黄翔鹏先生遗文集《乐问》
出版者言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
《乐问》终于付梓。我们感到欣慰。
这是黄翔鹏先生的第四本论文集。所收遗著计十二篇,大半写于九十年代。其中有些文章(如《乐问》)未及完稿,多篇未及定稿。经作者夫人周沉先生同意,我们对全部文稿作了若干技术性整理和校订。由于时间促迫,更因学力未逮,讹误疏失注定无可免。我们恳切请求批评教正,以期再版时得以改进。
作者自一九七八年起获准以本人名字发表文章,至一九九七年辞世,十九年间,所发文字凡百余万言,论题主要涉及中国乐律学、音乐考古学等领域。
对此,作者曾说:
“我是一个没有写过音乐史的音乐史研究工作者。”“为什么不写音乐史呢?我认为,如果不能站在老师的肩膀上,向前更进一步的话,何必浪费笔墨?”“我没有写过史,只下了综合研究的功夫。……目的是为未来的中国音乐史做好铺砖备瓦的准备工作。我做过音乐考古研...
黄翔鹏先生遗文集《乐问》
出版者言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
《乐问》终于付梓。我们感到欣慰。
这是黄翔鹏先生的第四本论文集。所收遗著计十二篇,大半写于九十年代。其中有些文章(如《乐问》)未及完稿,多篇未及定稿。经作者夫人周沉先生同意,我们对全部文稿作了若干技术性整理和校订。由于时间促迫,更因学力未逮,讹误疏失注定无可免。我们恳切请求批评教正,以期再版时得以改进。
作者自一九七八年起获准以本人名字发表文章,至一九九七年辞世,十九年间,所发文字凡百余万言,论题主要涉及中国乐律学、音乐考古学等领域。
对此,作者曾说:
“我是一个没有写过音乐史的音乐史研究工作者。”“为什么不写音乐史呢?我认为,如果不能站在老师的肩膀上,向前更进一步的话,何必浪费笔墨?”“我没有写过史,只下了综合研究的功夫。……目的是为未来的中国音乐史做好铺砖备瓦的准备工作。我做过音乐考古研究、中国乐律学史系统研究、中国音乐形态学的历史发展过程研究、古谱学研究和曲调考证研究。这些,都是为音乐史铺路的。但是,我始终不承认我是考古学家或乐律学家。我的目的在音乐史,只是目前还没有能力写成。我是个可怜人!什么‘家’都不是!”
从作者的遗稿中,我们还读到这样的话:
对于《乐问》提出的问题,“我心中已有了大概的答案。”“我从历史隧道的‘现代’这一端,已经看到了隋唐乃至秦汉那一端的光点了。”
这些话里是否透露着一个耕耘者收割前的喜悦呢?也许,作者已将着手音乐史的写作了。然而,他的志愿终于未能实现。恢宏的乐章方欲奏响,却迅即陷入了永久的沉寂。这怎能不令人感慨唏嘘!
一位有影响的学者曾在一篇引起广泛注意的论文中称“‘黄翔鹏百问’和‘同均三宫假想’”“是先生留给我们整个民族的宝贵智慧遗产。”(《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第25页。)这番话是言而有据的。黄翔鹏——二十世纪最重要的音乐学家之一,他的学术业绩对于中国音乐、中国文化的宝贵价值,将得到愈来愈深刻、广泛的认识。他的名字将发出日益明亮的光。
此书大部分文稿由崔宪整理。他还担负了全部文字的电脑录入和全部谱例、图表的制作。袁运生、秦岱华精心设计封面。周广荣帮助核对大部分古籍引文。欧阳韫、阎林红、常丽英协助稿样校对。
这些工作都是无偿的。
我们谨向以上各位表示诚挚的谢意。
黄翔鹏先生辞世已经三年。三年来,为使此书(以及另外几本在学术上有重要意义的书)得以出版,我们曾四方奔走,先后与六家出版社商谈,历经周折,终无所获。碰壁再三,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这类难以获利之书,这类无由赚钱之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是难觅立足之地的。
我们只得自筹经费。
众多热心人士为此慷慨解囊,倾力相助。他们中有知名学者、艺术家,有不知名的职员、学生,有年逾八旬的老人,有二十几岁的青年,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我们想顺带说一句,——也许事出偶然——此中竟无一位“富豪”,大半堪称清贫。他们支持学术事业的热肠令人感动。在喧嚣的市场中,这种热肠显得何等高贵!
这里,我们谨将赠款者的大名一一列出,以志谢忱(中文人名以姓氏笔画为序,外文人名以姓氏字母为序):
丁小立 丁 原 于光远 王若水 毛宇宽 戈 扬 卢一汀 兰 征
龙绳德 阮若瑛 阮 铭 刘宾雁 朱庆辰 朱 洪 陈 怡 苏绍智
李春光 李慎之 邵燕祥 张 涛 周 龙 欧阳小华 钟子林 胡鉴美
廖乃雄 谭 盾 邈 邈
Herrera, Jim Schwob, Sanmao Silva, Beth Thomasma, David
Waldron, Arthur Wolf, Stephen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 二OOO年六月, 李春光提供)
来源: <<国学>>网
中了毒,根本停不下来
让人叹为观止。
脑洞之大,角度只独特让我震撼
等看完再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