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行孤旅txt,chm,pdf,epub,mobi下载 作者:[美] 斯蒂芬妮·萨顿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副标题: 约瑟夫·F·洛克传 原作名: In China's Border Provinces:the Turbulent Career of Joseph Rock,Botanist-explorer 译者:李若虹 出版年: 2013-12-1 页数: 436 定价: CNY 66.00 装帧: 平装 丛书: 辞海译丛 ISBN: 9787532640157
内容简介 · · · · ·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不少西方探险家、学者、传教士和旅行家怀有各种目的,开始来到中国西部边疆地区。他们寻求考古发现,以西方人文科学的方法对当地的社 会和风土人情进行观察、记录。约瑟夫·洛克 Joseph F.Rock (1884 - 1962) 也是其中之一,他不仅以性格孤僻、勤于笔耕著称,他是唯一一位在中国西南边疆地区长期生活和考察、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云南的西方人。他在云南丽江纳西地区的活动、他对青海阿尼玛卿山地区的动植物学考察、他把卓尼版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带去美国、他对四川木里藏族地区的探险以及民国时期和西南地区各路人马的直接接触和交往,都是轰动一时而且长期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事迹。 斯蒂芬妮·萨顿编著的这本《苦行孤旅》是唯一一本用洛克的日记、书信以及对当事人的采访等一手资料写成的传记。
作者简介 · · · · · ·约瑟夫·洛克(Joseph F.Rock,1884—1962)是中国研究民族学、纳西学和藏学的学者比较熟悉的一位西方学者。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不少西方探险家、学者、传教士和旅行家怀有各种目的,开始来到中国西部边疆地区。他们寻求考古发现,以西方人文科学的方法对当地的社会和风土人情进行观察、记录。早期的西方探险家和学者主要热衷于中国西部的地下文物,比如,敦煌古代写卷和黑水城文书的发现过程中都有这些外国人的身影。到了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外国探险家们对世界这一块土地的热情依然不减。不过,他们追寻的目标逐渐从考古发现转向了对自然地理环境、人文习俗和社会制度的考察和研究,有些人在中国西部长期居住下来,对某一地区进行长期的跟踪考察和记录,还把他们的文稿寄往国外的刊物发表。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中国政治形势的巨变,他们才不得不离开中国。在后期的这些西方探...
约瑟夫·洛克(Joseph F.Rock,1884—1962)是中国研究民族学、纳西学和藏学的学者比较熟悉的一位西方学者。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不少西方探险家、学者、传教士和旅行家怀有各种目的,开始来到中国西部边疆地区。他们寻求考古发现,以西方人文科学的方法对当地的社会和风土人情进行观察、记录。早期的西方探险家和学者主要热衷于中国西部的地下文物,比如,敦煌古代写卷和黑水城文书的发现过程中都有这些外国人的身影。到了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外国探险家们对世界这一块土地的热情依然不减。不过,他们追寻的目标逐渐从考古发现转向了对自然地理环境、人文习俗和社会制度的考察和研究,有些人在中国西部长期居住下来,对某一地区进行长期的跟踪考察和记录,还把他们的文稿寄往国外的刊物发表。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中国政治形势的巨变,他们才不得不离开中国。在后期的这些西方探险家和学者中,洛克是颇有代表性的一位。他不仅以性格孤僻、勤于笔耕著称,而且我们还可以说,他是唯一一位在中国西南边疆地区长期生活和考察、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云南的西方人。他在云南丽江纳西地区的活动、他对青海阿尼玛卿山地区的动植物学考察、他把卓尼版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带去美国、他对四川木里藏族地区的探险以及民国时期和西南地区各路人马的直接接触和交往,都是轰动一时而且长期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事迹。 洛克在中国再次被人们提起和关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云南丽江地区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丽江的景点吸引了很多游人,随之洛克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其中有学者,也有倾心丽江的历史和人文的普通老百姓,因此近年来陆陆续续出现了很多与洛克相关的文章,还有几部书作出版。不过这些文章和书籍中,有一部分是基于道听途说,加入国外寻得的一些资料,拼凑而成,还有的是在描写洛克这个传奇人士时添加了不少文学色彩和想象的。虽然有关洛克的各类故事读起来耸人听闻,但是缺乏对洛克的生活背景、性格特征和人生意念的准确描写和深入分析。这种现象引起了远在美国的李若虹博士的关注,她决心把现有的唯一一部完整而又准确可信的洛克的英文传记翻译成汉文,介绍给国内关心洛克这个人物的读者。 李若虹博士1988年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从哈佛大学内亚研究系毕业后,一直供职于哈佛燕京学社。这些年来,她挤出业余时间来翻译洛克的传记,与她在哈佛的研究专攻和工作经历实在是密不可分。洛克的足迹遍及中国藏区边地,他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云南,可以说是在欧亚内陆和青藏高原的最东端;1924~1927年,洛克得到哈佛大学阿诺德植物园的资助,到阿尼玛卿山地区采集植物标本;二战结束后,从1945—1950年,洛克又被当时哈佛燕京学社社长叶理绥(Serge Elisseeff)教授聘为研究员,被派往云南丽江从事他的纳西学研究工作。至今哈佛燕京学社还存有洛克当时和社长的大量通信。正是这些渊源,若虹在哈佛燕京学社工作不久就开始了这一翻译工作。翻译实非易事,而这又是一部人事涉及面很广、需要多种学科知识支撑的人物传记,做起来更是需要毅力。虽经数年,但是若虹对这本译著的热心和努力不减起初。细水长流,经过努力,现在她终于完成了这一项目。 这本传记是由哈佛大学阿诺德植物园前任主任理查德·霍华德(Richard A.Howard)教授的专职助理斯蒂芬尼·萨顿(Stephanne B.Sutton)在1974年完成,由美国哈斯汀斯书房出版的。虽然洛克和萨金特教授的交往重在1924—1927年的甘青之行,但是这本书并非仅仅侧重于洛克的这一段经历,而是囊括了他一生与众不同的经历,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通过研读、分析现有的各种一手材料,对这位探险家的性格和内心世界做了细致的描述和准确而又深入的分析。正如本书的标题《苦行孤旅》所展示的,洛克是一位杰出的植物学家、探险家和语言学家,但是他更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孤独者!正如作者在为传记尾声处所写:“他始终不能安心在一处逗留多时,总是在不停地旅行,不停地漂泊。他永远只是一个移民,哪儿都没有他安身的家。也许正是由于他年轻时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这就注定他将彻底失去自己真正的家园。中国曾经接纳过他,可最终洛克竟无法在那儿找到归宿而遭离弃。” 可以说,迄今在国内,我们还没看到一本真正基于现存的史料的整理、研究而写成的洛克传。因此若虹经过多年锲而不舍的努力完成的这本译著填补了这一空白。虽则原著成书于40年之前,但是书中展示的洛克,这位杰出的植物学家、探险家和语言学家,这位孤僻难处的天才型学者一生的独特的经历,迄今读来,仍然意趣盎然,别开生面。无论你是着迷于西南怡人风光的普通读者,还是研究民国西南历史、政治的学者,或是热衷于了解20世纪前半期生活在中国的各路西方人在中国的观感和体验的人文爱好者,本书为读者打开一扇独到的窗户。 若虹受过扎实的学术训练,她的翻译不仅力求准确,贴近原文,而且在翻译过程中,她不断对相关的历史事件的前后细节、人物的背景和关系和相关人名、地名的渊源做过认真的校对和考究。本译著是国内现今很多零散地编译、摘录部分内容再加上自己的感叹而写出的有关洛克的传闻所难以企及的。另外,她毕业后一直留校任职,近水楼台,有选用哈佛大学图书馆馆藏的各类老照片和史料的便利。若虹在汉译本中添加多帧精彩的照片和洛克的亲笔书信,这些原始材料现均收藏于哈佛大学多家图书馆内,更使这一传记读来栩栩如生,确实能使读者对洛克这个传奇人物有一全新的了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陈庆英
目录 · · · · · ·中文版序 第1章 玉龙雪山之行 纳西人:定居云南的藏族移民 第2章 起步维艰:少年时光和夏威夷岁月 2.1 夏威夷植物标本室的创建 2.2 入美国籍 · · · · · ·() 中文版序 第1章 玉龙雪山之行 纳西人:定居云南的藏族移民 第2章 起步维艰:少年时光和夏威夷岁月 2.1 夏威夷植物标本室的创建 2.2 入美国籍 2.3 寻找大风子树 2.4 西方科学家在中国的新发现 第3章 彩云之南:政治形势和日常生活 3.1 鸦片政治 3.2 中国人的冷漠 3.3 西方来的传教士及其影响 第4章 甘青之行 4.1 从云南到四川:中国的崎岖山路 4.2 昭通百姓的疾苦 4.3 夏河的回藏冲突 第5章 日记:洛克的内心世界 5.1 洛克对中国人的态度 第6章 寻求神秘之山 6.1 侯家寺的跳神 6.2 甘肃的敌对势力 6.3 阿尼玛卿山之行 6.4 甘肃的骚乱 第7章 残忍的统治和昏庸的制度:卓尼、木里和永宁的土司 7.1 卓尼和迭部 7.2 卓尼杨土司 7.3 木里统治者 7.4 木里金矿 7.5 永宁边区 第8章 贡嘎行 8.1 罗斯福探险队在永宁 8.2 对贡嘎山的首次报道 8.3 高涨的排外情绪 第9章 纳西人、国民党和传教士 9.1 对传教士的评价 9.2 蒋介石深陷困境 第10章 长征岁月 10.1 翻天覆地的前兆 第11章 进退维谷 11.1 西部大迁移 第12章 国民党的倒台和共产革命的胜利 12.1 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 12.2 共产党的攻势 12.3 尾声 鸣谢 注释 参考书目和文献资料 人名译名对照 译后记 · · · · · · ()
|
思路清晰,值得一看
“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有身份的问题,人类永远不可能平等。”
买来收藏有空就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