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困纪事》是苏联著名报告文学作家А.阿达莫维奇 Д.格拉宁以纪实文学体裁再现列宁格勒大血战的全景作品
列宁格勒是伟大的十月革命的摇篮,是前苏联的第二大城市,重要的海港和铁路、河运枢纽,也是前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重要基地。希特勒在制定“巴巴罗沙”计划时,一再强调要攻占“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发祥地”--列宁格勒,并狂妄地叫嚣一定要把这个城市“从地球上抹掉”。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军根据“巴巴罗沙”侵苏计划,分南中北三路在前苏联西部国境线上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第18、16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群共23个师,以及芬兰东南集团军和卡累利阿集团军共15个师3个旅,由德军第5航空队及芬兰空军共1600多架飞机进行支援,企图从南面和北面向列宁格勒进攻,迅速歼灭列宁格勒方向的苏军,攻占列宁格勒。9月8日包围列宁格勒,11月8日占领齐赫文市,通...
《围困纪事》是苏联著名报告文学作家А.阿达莫维奇 Д.格拉宁以纪实文学体裁再现列宁格勒大血战的全景作品
列宁格勒是伟大的十月革命的摇篮,是前苏联的第二大城市,重要的海港和铁路、河运枢纽,也是前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重要基地。希特勒在制定“巴巴罗沙”计划时,一再强调要攻占“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发祥地”--列宁格勒,并狂妄地叫嚣一定要把这个城市“从地球上抹掉”。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军根据“巴巴罗沙”侵苏计划,分南中北三路在前苏联西部国境线上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第18、16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群共23个师,以及芬兰东南集团军和卡累利阿集团军共15个师3个旅,由德军第5航空队及芬兰空军共1600多架飞机进行支援,企图从南面和北面向列宁格勒进攻,迅速歼灭列宁格勒方向的苏军,攻占列宁格勒。9月8日包围列宁格勒,11月8日占领齐赫文市,通往拉多加湖的最后一条铁路干线也被切断。
“宁死不屈,列宁的城市永远是我们的!”这是列宁格勒人民面对气势汹汹的法西斯侵略者的有力回答。在德军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列宁格勒人民不分男女老少,纷纷行动起来,拿起武器,投入到保卫列宁格勒的英勇战斗中去。
由于列宁格勒军民的殊死抵抗,使德军每前进一步都付出巨大的代价。德军莱布元帅已感到计穷力竭,向希特勒告急说:“集团军群所剩的兵力已无法向列宁格勒继续进攻了”。德军虽未夺取列宁格勒,但集中大量兵力建立了纵深梯次防御封锁工事,将列宁格勒团团围住。德军妄图用不停的空袭、炮击以及饥饿置列宁格勒居民于死地。德军仅在9-11月在列宁格勒就投下约7万枚炸弹和燃烧弹,并进行了27次猛烈炮击。
列宁格勒军民在封锁中度过了严冬,忍受着一切艰难困苦,接受了最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在被封锁的头一个冬天,死于枪炮和饥饿之下的就达60多万人。但列宁格勒人民经受住了考验,在保卫战中成为苏联人民不屈不挠战胜敌人的榜样。
为了突破敌人的封锁,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于1943年1月在波罗的海红旗舰队和拉多加区舰队的积极配合下转入反攻,突破了德军防线,沿拉多加湖南岸建立了8-11公里宽的走廊,修筑铁路和公路,把粮食、武器、弹药运进列宁格勒,使严峻的形势得到了缓解。
1944年1月14日,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在波罗的海舰队的支援下开始了强大的反攻,突破了德军筑起的“北方长城”。经过一个半月的激烈战斗,苏军向西推进了220-280公里,几乎肃清了列宁格勒全境和加里宁大部分地区的敌人。德军有3个师被全歼,23个师被击溃。列宁格勒长达900天的保卫战胜利结束。
主打推荐
《围困纪事:列宁格勒大血战》,(苏)А.阿达莫维奇,(苏)Д.格拉宁/著,思 齐等/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5年出版。
让人叹为观止。
思路清晰,值得一看
非常引人入胜
原以为会很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