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寒冷的冬天txt,chm,pdf,epub,mobi下载 作者:大衛.哈伯斯坦 出版社: 八旗文化 副标题: 韓戰真相解密 原作名: The Coldest Winter: 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 译者:王祖寧/劉寅龍 出版年: 2012-3-1 页数: 560 定价: NT560 装帧: 平装 ISBN: 9789868790629 内容简介 · · · · · ·解密再現! 一部融合了軍事、傳記、歷史、政治和外交的鉅作,氣勢磅□,恢弘跌宕。 這是一場改寫美中和台灣命運的戰爭。然而,無論美國還是台灣都將之遺忘。 從某種程度上說,韓戰似乎已經成了歷史的棄兒。 1950-1953年,最寒冷的冬天,最冷酷的戰爭,最恢弘的筆觸,最溫情的故事。 韓戰已經過去一個甲子,那場奠定了冷戰格局、並改寫台灣命運的戰爭,隨著當事人的凋零,已經退居歷史幕後,成為一個空洞的名詞或媒體津津樂道的野史傳奇。 然而我們並不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更無知於幕後機關重疊。美國人一直以為韓戰源自史達林邪惡的驅動,多年後隨著蘇聯的檔案解密,赫然發現戰爭竟來自金日成的不自量力!當中國屯兵三十萬於鴨綠江畔,桀驁不馴的麥克阿瑟一再認定中共不會出兵,一而再、再而三地誤判局勢並導致中美戰車轟然相撞。而撤退到孤島的蔣介石聽聞韓戰爆發,驚喜若狂,計劃出兵南韓,並反攻大... 作者简介 · · · · · ·哈伯斯坦(1934-2007) 猶太裔美國人。哈伯斯坦是美國新聞界的傳奇,也是最受美國人尊敬的老牌資深記者,「水門事件」揭發人伍德沃德尊稱其為「記者之父」。哈伯斯坦於1934年出生在紐約市,1955年畢業於哈佛大學,1960年加入《紐約時報》,後來轉投《哈潑斯》雜誌(Harper’s),從此開始極為成功的、影響深遠的撰述生涯,為他的時代留下豐厚記錄,其作品無一不是長篇巨制,極具閱讀和收藏價值。 作為第一批採訪越戰的記者,哈伯斯坦是最早質疑美國越戰政策的媒體人。1964年,30歲的哈伯斯坦因從西貢發回的新聞報導而榮膺當年的普立茲獎,美國總統林登‧詹森因此稱其為「國家的叛徒」。他的報導也同樣引起若干外國政府的不滿,最典型的故事是,哈伯斯坦在華沙的報導遭到波蘭當局抗議,宣稱他為「不受歡迎人物」,並將之驅逐出境。但在他離境時,波蘭最紅的影視紅星伊莎貝塔.塞茲... 目录 · · · · · ·推薦序一推薦序二 軍事術語表 自序 第一章 雲山警兆:美軍遭遇伏擊 這是美國全身而退的最後一次機會,麥克阿瑟卻錯失良機……一九五○年十月二十日,美軍攻克平壤。一直以精通所謂「東方心理學」自詡的麥克阿瑟斷言中國不會參戰。因此,他不顧天氣、地形等不利因素,要求美軍迅速北上。然後對著鴨綠江水撒尿以慶祝勝利。孰料,在雲山一帶,中共軍隊彷彿從天而降,伏擊於此,把美騎一師打得潰不成軍後,又迅即消失地無影無蹤。 · · · · · ·()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軍事術語表 自序 第一章 雲山警兆:美軍遭遇伏擊 這是美國全身而退的最後一次機會,麥克阿瑟卻錯失良機……一九五○年十月二十日,美軍攻克平壤。一直以精通所謂「東方心理學」自詡的麥克阿瑟斷言中國不會參戰。因此,他不顧天氣、地形等不利因素,要求美軍迅速北上。然後對著鴨綠江水撒尿以慶祝勝利。孰料,在雲山一帶,中共軍隊彷彿從天而降,伏擊於此,把美騎一師打得潰不成軍後,又迅即消失地無影無蹤。 1雲山伏擊戰 第二章 愁雲慘霧:北韓軍南侵 當北韓軍突然越過三十八度線時,沒有人比麥克阿瑟上將更吃驚了……二戰後,近代朝鮮以北緯三十八度線被分割為南北韓而告終。前者依賴蘇聯,後者仰仗美軍保護。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史達林默許金日成發動近十萬大軍越過界線,大舉南侵,並佔領了漢城。美國人反應遲鈍,如夢初醒,一場始料未及的戰爭在朝鮮半島揭開序幕。 2史達林的默許 3李承晚與近代朝鮮 4金日成的成長歷程 5南弱北強 第三章 戰爭升級:華盛頓介入 華盛頓的第一反應就是,史達林才是幕後主使,金日成不過是他在北韓的代理人而已……所以這次入侵只是一個序幕,繼之中共就會奪取台灣。杜魯門因此決定出兵,六月二十七日,美軍在聯合國的旗號下開赴戰場。然而,出於政治考量,他只能依靠一個自己既不喜歡也不信任的麥克阿瑟將軍指揮這場遠在千里之外的戰爭,後者剛愎自用、自我膨脹,嚴重輕敵,用人唯己,與華盛頓分庭抗禮,因此初戰失利,史密斯特遣隊全軍覆沒。 6杜魯門決定出兵 7心比天高 8誓作偉人 9 麥克阿瑟的政治渴望 10初戰失利 11兩將鬥法 第四章 洲際政治:複雜的多邊關係 韓戰並非單一事件,它關係著戰後美國一個最根本的選擇:是繼續以往的孤立主義,還是變得更國際化,以及願意為自己的國際化付出多少代價……共和黨與民主黨藉此展開了激烈的政治辯論和角力。在毛澤東成立新中國後,角力達到了高潮:「是誰丟了中國?」其中,台灣正是中國問題辯論的焦點。韓戰爆發五週後,即七月二十九日,麥克阿瑟不顧反對抵達台灣。潰敗此島的蔣介石就像迎接美國總統一樣歡迎他的大駕親臨。這加劇了中共出兵北韓,中美兵戎相見正變得不可避免。 12兩黨政治 13肯楠與尼采 14杜魯門的總統之路 15臺灣問題的政治學 16國共兩黨之爭 17是誰丟了中國 第五章 孤注一擲:北韓軍進逼釜山 金日成三週之內直搗釜山的神話,與此前所謂南韓會有二十萬人揭竿而起加入戰爭的狂言最終化為泡影……一九五零年七月末到九月中旬,北韓軍在洛東江發起猛烈攻擊,雙方展開膠著而殘酷的一系列拉鋸戰,此時美軍精兵皆調往即將進行的仁川登陸,沃克將軍僅憑藉少數工兵力量護佑洛東江防線,死守釜山。這時,一隻隊伍命中注定進入歷史的軌道——它死守防線、幾乎全軍覆沒,被稱為「最後的C連」。但美軍最終挺了過來,迎接轉捩點的到來。 18決戰洛東江 第六章 扭轉乾坤:麥克阿瑟仁川登陸 仁川簡直就是魔鬼製造的夢魘。這裡沒有海灘,只有海堤和碼頭。在未來一段時間裡,只有兩天的潮汐處於合適的高度,使登陸舟得以靠近仁川的海堤和碼頭……一九五零年九月十五日,儘管遭到多方反對,麥克阿瑟仍然一意孤行,堅持仁川登陸。中國情報人員獲知此事,及時通知金日成,對方卻未予採信,仁川登陸因而得以順利進行。美軍隨後快速推進,一舉攻下漢城,北韓軍隊全線潰退。 19登陸前奏 20登陸仁川,攻克漢城 21保護臺灣 第七章 向北挺進:跨越三八線 這時,美國國內任何想阻止揮師北上的人都會被貼上「姑息者」的標籤,雖然繼續北進是一個悲劇性的失誤,但還有什麼值得猶豫的呢?鮮肉就擺在眼前……仁川大捷後,麥克阿瑟罔顧中國警告,終究跨越了北緯三八線,將戰火延燒至北韓境內。在國內的紛擾聲中,在史達林失信的情況下,毛澤東仍決定出兵,並啟用彭德懷擔任總司令;此時美國國內麥卡錫主義興起,而麥克阿瑟則把自己想像成剷除共產主義巨龍的劍客,決意殺到鴨綠江畔,渾然無視於那裡已經插滿了中國的紅色旗幟。 22止步還是跨越 23中國發出警告 24史達林、毛澤東與彭德懷 25威克島會晤與威洛比的誤判 26麥卡錫主義與衝向鴨綠江 第八章 中國猛攻:長津湖與軍隅里美軍潰退 梅斯一直以為,德國的冬天是最寒冷的冬天,但事實證明北韓的冬天更可怕;在德國,你經常會覺得,只要挺過這一天,寒冷就會過去,但在北韓,寒冷似乎永遠如影隨形,你能感到的只有絕望……此外,北上途中的寧靜,是一種完全不屬於這個世界的寧靜,讓人毛骨悚然,似乎走入敵人編寫的劇本中。不顧一切地分兵冒進使美軍陷入共軍在長津湖和軍隅里設下的埋伏,浴血苦戰後,只能倉皇突圍撤退。而後,李奇微接替因車禍身亡的沃克,出任第八集團軍司令,力圖重整旗鼓。 28謹慎的弗里曼 29兵潰清川江 30拙劣的指揮 31軍隅里與「長手套」 32向西突圍 33脫險南下 34逃離長津湖 35誰之罪 36李奇微出場 37重整旗鼓 第九章 反制中國:雙聯隧道、原州和砥平里兩軍激戰 中國即將面對一支截然不同的美國軍隊與指揮體系,然而,就在兩軍即將開戰的時刻,毛澤東與彭德懷卻產生了極大的分歧……李奇微迅速調整戰術,雙方在原州和砥平里展開激戰。美軍擊退了中國軍隊的進攻,而後者損失慘烈。這是韓戰的轉捩點,李奇微證明了中國人並非不可戰勝,如果說以前是麥克阿瑟囿於偏見,現在則是毛澤東受制於思維定勢。這場失敗對彭德懷來說是破壞性的,他一向不喜歡坐飛機,但這次破了例:他直飛北京,在清晨闖進了正在熟睡的毛澤東的臥室。 38彭德懷的憂慮 39從原州到砥平里 40雙聯隧道驚魂記(1) 41雙聯隧道驚魂記(2) 42固守砥平里 43原州之戰 44麥吉與弗里曼 45柯羅姆貝茨救援隊 46堅守到底 47轉捩點 第十章 將帥失和:麥克阿瑟的去職風波 華盛頓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但戰局的好轉也未能緩和東京與華盛頓之間的緊張關係:李奇微的勝利就代表麥克阿瑟的失敗,令他顏面無光……驕縱的麥克阿瑟越來越無視總統,不但違抗政府的政令,還與共和黨人勾結,大有從政之勢。杜魯門忍無可忍,於一九五一年四月十一日將其解職。解職後的麥克阿瑟一度風光無限,而杜魯門卻四面楚歌——儘管歷史總會給他公正的評價。不過,待國會聽證會召開後,麥克阿瑟身上的光環逐漸消褪,他人生最輝煌的樂章已經結束。 48麥克阿瑟「逼宮」 49杜魯門痛下決心 50麥克阿瑟聽證會 第十一章 戰爭後果:結局與未來 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看似永無希望的戰爭,這是一場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方進行的一場錯誤的戰爭……雙方陷入了僵局,一邊和談一邊打,最後在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草草收場。歷史彷彿回到了原點,但中國、美國、南北韓都深受這場戰爭的影響。對於美國人而言,韓戰始終是歷史的黑洞,而正因為此,那個時代的教訓再次於越南重演。而在中國,它成了這個國家在新歷史中寫下的最燦爛樂章,但隨之帶來了毛自我崇拜的膨脹並釀成了整個國家的惡果。戰爭結束了,人類希望可穿越意識形態的隔閡;老兵們向世人祈禱,但願永遠不再有戰爭。 51黯淡與輝煌 52可知的結局與不可知的後果 53反思 54尾聲 後記 致謝 中英對照表 參考書目 註釋 · · · · · · () |
同学推荐很多次
给了我一个近乎完美的解释。
书的内容好那自然是没得说,单单拿书就够你欣赏一番
细细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