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txt,chm,pdf,epub,mobi下载 作者:王晓鹰 出版社: 中国戏剧出版社 出版年: 2006年5月 页数: 384 定价: 49.8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04020837
内容简介 · · · · · ·后 记 王晓鹰/文 1995年,我在徐晓钟老师的指导下获得了我国第一个导演学博士学位。同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博士论文《戏剧演出中的假定性》,这是我的第一本书。之后常听同行朋友、教导演的老师和学导演的学生说起对这本书的印象和兴趣,而且还有人抱怨说这书很快就找不到了,连图书馆里的和老师自己的也都陆续被一些学生“收藏”了。每逢此时我都不能免俗,总是暗生几许得意,同时也产生了有机会时让这篇论文再见天日的念头。 时隔10年之后,中国戏剧出版社又将出版我的第二本书——《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而我的那篇博士论文(目前仍然是我国戏剧论著中唯一一篇系统讨论假定性问题的长篇论文)被收入其中,并以其原本的体例和完整的结构成了这本书的三篇之首,篇名仍是博士论文的原名。 这本书的第二篇是从我的众多导演阐述文章中挑选出十几篇组成的。从早期作品《魔方》、《浴血美人》到近期...
后 记 王晓鹰/文 1995年,我在徐晓钟老师的指导下获得了我国第一个导演学博士学位。同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博士论文《戏剧演出中的假定性》,这是我的第一本书。之后常听同行朋友、教导演的老师和学导演的学生说起对这本书的印象和兴趣,而且还有人抱怨说这书很快就找不到了,连图书馆里的和老师自己的也都陆续被一些学生“收藏”了。每逢此时我都不能免俗,总是暗生几许得意,同时也产生了有机会时让这篇论文再见天日的念头。 时隔10年之后,中国戏剧出版社又将出版我的第二本书——《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而我的那篇博士论文(目前仍然是我国戏剧论著中唯一一篇系统讨论假定性问题的长篇论文)被收入其中,并以其原本的体例和完整的结构成了这本书的三篇之首,篇名仍是博士论文的原名。 这本书的第二篇是从我的众多导演阐述文章中挑选出十几篇组成的。从早期作品《魔方》、《浴血美人》到近期作品《萨勒姆的女巫》、《哥本哈根》,都有。也不知为什么,我从一开始就不太愿意按教范要求的逻辑结构写导演阐述,我总是把导演阐述写成随感式的文章,看上去结构不很严谨,但写的都是真切的、搅扰我心神不宁的、不吐不快的所感所思,而且其中大部分都能在此戏的演出中有所体现,这种写法已经成了我多年的习惯。 第三篇收入的是一些理论、评论文章和外国戏剧的演出介绍、感悟思考。我刚走出中戏校门时给自己立过一个规矩,要在导演实践和研究评论两方面同时努力,所以我一直坚持写导演阐述和各种研究、评论、介绍的文章。其实我的所谓研究评论都是很浅的,而且我的文笔不畅,总要一点一点往外挤,一句话往往字斟句酌老半天(我的博士论文也是这样写下的,很慢,很苦)。但是难得我有这个“雅兴”,所以多年下来竟然也积累了三、四十万的文字,并且全都在专业刊物上发表过。挑出一些自认为尚可见人的,与大家切磋吧。 全书文章的写作时间跨度刚好二十年,它可以说是我艺术创作和艺术思考的历史记录,在校对时重读自己的这些文字,心中不免生出许多感慨。如果从1975年开始在安徽池州文工团做演员算起,我在戏剧这条路上已经走了整整三十年,这三十年我的几乎全部生活内容都与戏剧有关。戏剧滋养、充实着我的生命,戏剧教会我热爱、悲悯、思考和宽容。六、七年前我曾撰文《戏剧人生中的关键几步》,表达了对几位师长的特别的敬重之情,他们在我三十年“戏剧人生”的几个关键时刻扶我走过了那关键几步:中戏“导七九”的指导教师王大英老师,因为名字的缘故曾被误认为是我的父亲,他和教学组的老师们帮我艰难地迈出跨入导演艺术大门的第一步;原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老领导、导演艺术家陈颙老师,是她把我从学校要到剧院并把我推上了中国戏剧舞台的最前沿,让我实现了从事导演艺术创作的人生愿望;我的博士导师徐晓钟老师,兼具艺术家的创造热情、学者的严谨缜密和师长的耐心宽厚,对他多年的追随深刻地影响着我的艺术品格的形成。现在还要加上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赵有亮老师,从他的人格魅力中传递出信任、鼓励和宽容,给我的教益已经超出了艺术的范畴。我时常想,在事业发展上我是十分幸运的,所以,戏剧也教会了我心存感激…… 感谢所有与我合作过、帮助过我、在我的“戏剧人生”的轨迹中留下印记的朋友们! 感谢“四个一批”人才工程的项目资助,让此书的出版成为可能。 我的恩师徐晓钟老师以大病初愈之身提笔为本书作序,我不知如何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唯有诚祝老师身体健康! 再一次感谢中国戏剧出版社,感谢出版社的副社长、本书的责任编辑、温文尔雅的沈梅女士。 请读到此书的同行、朋友、专家、师长多多指教。 王晓鹰 2005年岁末于严寒的北京
作者简介 · · · · · ·关注和拷问灵魂的戏剧 ――王晓鹰《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序 徐晓钟/文 王晓鹰是我国戏剧界的骨干导演之一,新时期以来,他在北京、广州、上海和香港等地排了一些题材、风格、体裁各异的戏,如:《魔方》、《浴血美人》、《保尔·柯察金》、《哦,女人们……》、《情感操练》、《春秋魂》、《爱情泡泡》、《安娜·克里斯蒂》、《男儿有泪》、《绿房子》、《中国制造》、《第十七棵黑杨》、《庄周戏妻》、《赵氏孤儿》(越剧)、《霸王别姬》(黄梅戏)和音乐剧《羊城故事》、音乐剧《花木兰》以及他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排演的《雷雨》等。 王晓鹰的美学追求大体上可以从这本论文集的题名上表述出来:“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关于“舞台假定性”的基本观点集中体现在收在这本论文集中他的博士论文《戏剧演出中的假定性》中。晓鹰惯于多样地使用假定性原则,创造意象,在自己的舞台艺术创造中努力追求诗意的意象化形...
关注和拷问灵魂的戏剧 ――王晓鹰《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序 徐晓钟/文 王晓鹰是我国戏剧界的骨干导演之一,新时期以来,他在北京、广州、上海和香港等地排了一些题材、风格、体裁各异的戏,如:《魔方》、《浴血美人》、《保尔·柯察金》、《哦,女人们……》、《情感操练》、《春秋魂》、《爱情泡泡》、《安娜·克里斯蒂》、《男儿有泪》、《绿房子》、《中国制造》、《第十七棵黑杨》、《庄周戏妻》、《赵氏孤儿》(越剧)、《霸王别姬》(黄梅戏)和音乐剧《羊城故事》、音乐剧《花木兰》以及他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排演的《雷雨》等。 王晓鹰的美学追求大体上可以从这本论文集的题名上表述出来:“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关于“舞台假定性”的基本观点集中体现在收在这本论文集中他的博士论文《戏剧演出中的假定性》中。晓鹰惯于多样地使用假定性原则,创造意象,在自己的舞台艺术创造中努力追求诗意的意象化形象,在这方面为导演创作的假定性美学和导演的意象思维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和实践经验。 在生活、学习中晓鹰是一个爱思索的人,在艺术创作上可以说是一个善于沉思的艺术家,矢志追求戏剧的哲思的品格。 我以为,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本世纪初连续排演的三台话剧,集中地体现了他对戏剧功能、戏剧美学认识的深化,这三台戏是:《死亡与少女》、《萨勒姆的女巫》和《哥本哈根》,这三台戏清晰地体现出作者追求对灵魂的关注与拷问。 中外许多戏剧艺术家(比如法国戏剧家阿托南·阿尔托)都在自己的创作中破译“关注和拷问灵魂”的命题,“文集”的作者立足于自己的生活感受、哲学修养和自己的创作个性,对“灵魂拷问”的命题有自己的敏感和追求。他说:“我喜欢这样的戏剧:在尖锐程度和紧张程度大大超出日常生活可能性的戏剧情境中,在近乎极端、近乎残酷的人生境遇中,灵魂受到逼迫,生命遭遇窘困,人物不得不在这样特殊的情境之下做特殊的挣扎和特殊的选择,于是人格释放出特殊的力量,人性焕发出特殊的光彩,灵魂在特殊的关注和拷问中呈现出特殊的品质和意义。”(《 遭遇法西斯与灵魂拷问》—《死亡与少女》导演补白) 晓鹰在二度创作中展现自己主人公的人性、灵魂的拷问时有几个有意义的特征:一、重视展现人物思想、人性的层层皱褶;二、把人性的褶皱,把灵魂的拷问导向展现人性的光辉;三、引导观剧的人们对自己灵魂的关注与拷问;四、创造诗化的意象来物化自己的哲思,激发观众的思索。 我非常赞赏作者在剖析人性时努力聚焦在展示人物灵魂的光辉。在《萨》剧演出中,导演把人物——演员推到观众面前,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去剖析萨勒姆镇镇民们的灵魂,把人物的心灵,把人性中的黑暗,当然,更把人性的光辉令人震撼地剖析在人们面前;剧中主人公普罗克托最后走上了绞刑架,而他,选择了尊严。 作者引导人们在观剧时关注自己的灵魂拷问,他说:“戏剧演的是你自己,舞台上的灵魂拷问的不单是剧中的人物,而且是你自己。”他还说:“因此我们需要这种‘在残酷情境下拷问灵魂’的戏剧,需要这样的戏剧艺术、需要这样的人生状态来扩大我们生命力感受的范围和深度。……我们只要用心面对了,便实现了对自身灵魂的审视和对自身生命的感悟,而戏剧艺术也就在此实现了其高尚的价值。”(《遭遇法西斯与灵魂拷问》—《死亡与少女》导演补白)在《萨勒姆的女巫》的导演构思中导演说:“如果无情的绞索高悬在我的头顶,我将如何选择?”一句质问拉近了演出和观众席的关系;从历史走过来的人们当然不会忘记,类似这样的人性和灵魂的拷问我们并不陌生。 作者在自己的导演创作中常常结构某种象征意义的造型艺术语汇,去触发和催化演出的理性思索,如在《死亡与少女》中,导演把这种人性剖析、把“遭遇法西斯”的哲理内涵外化成舞台意象——一个翩翩起舞的白衣少女与四个剃光头戴墨镜的黑衣人。在《萨勒姆的女巫》的演出中导演用吊在观众头上的若干绞索作为“催化”哲思的象征等,晓鹰在这方面作了有意义的实验。 收在这本文集中的除作者的博士论文和导演阐述以外,还有作者论导演、论舞台美术、论戏剧的论文,几乎表述了作者戏剧美学追求的基本面貌。有意义的文字还有如“戏剧新时尚与阅读经典”及“重读经典”的论题。 作者说:“按说话剧艺术本身应该是一种以‘经典’为主流的艺术,但目前也面临着是保持‘经典’还是变成‘快餐’的价值选择。”他说,“戏剧艺术的内涵除了轻松和新奇之外,还可以让人感受强烈的情感,让人体味深刻的思想,让人领悟命运和观照灵魂,让人被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生命激情所震撼、所感召。”(《戏剧新时尚与阅读经典》)作者还认为:“没有‘经典’的文化是表浅的、浮躁的、实用主义的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某个阶段内也许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这样的文化现象,但是‘回归经典’或者说‘重读经典’将会是文化发展的必然前景。”(《主流戏剧、经典示范、非赢利性》——关于国家话剧院艺术定位的思考)。 这些见解透视着作者对当前戏剧现状的严峻思索。 曹禺老师在北京医院养病期间,我常常去向他汇报学院的工作,高兴的或是不高兴的事情我都向他讲,这已成为惯例。1993年2 月 13 日下午我陪同晓鹰去北京医院,这次主要是就晓鹰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排演的《雷雨》拟删去鲁大海这个人物的构想征询曹禺老师的意见。当晓鹰不无紧张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曹禺老师先是一愕,很快就开朗地说:“我同意!”而且安慰晓鹰说,“不过有些人的脑袋瓜子可不像你我这么想,将来会有批评你、骂你的,你要沉得住气,就说当时你和作家商量过的,作家同意的,就拿我来当挡箭牌!”我很激动地在旁边补充说:“万先生,将来排出来的《雷雨》,不一定是您完全同意的,但这是一个年轻导演从自己的理解出发所进行的探索和实验。”曹禺老师沉吟一回后说:“……这是一条很艰难的道路,但是很有启发性……。”这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王晓鹰在导演艺术创作中探索与实践二十余年,他在传统与现代中跋涉,翱翔,对于导演美学及戏剧现状的认识确有发现,有深化;他在这本文集中的论述,既有理论的价值也有现实实践的意义。当然,它是基于作者自己的生活感受、哲学修养、艺术个性,一定会有自己的视角、自己的强调;他在自己的实践中也会有得、有失;这种艰苦而有意义的探索与实践可能也如曹禺老师在十三年前就晓鹰的“《雷雨》构思”所讲的—— “……这是一条很艰难的道路,但是很有启发性……” 2006年3月10日
|
作者的思维的天马行空
喜欢
“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有身份的问题,人类永远不可能平等。”
很好的一本书,大力推荐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