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黄州寒食诗》等五帖赏析
文师华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而且位居“宋四家”之首。他在师法王羲之、李邕、颜真卿、徐浩、柳公权、杨凝式等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开创了以“刚健婀那、丰腴圆润”为风格的“苏体”。
本书收录苏轼行书名帖五件:《黄州寒食诗帖》《李太白仙诗》《赤壁赋》《桤木诗卷》、《祭黄几道文卷》。
《黄州寒食诗帖》,行书,纸本。纵37.4厘米,横130厘米,共17行,计129字。后有黄庭坚大行书跋。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是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期间所写的两首诗稿。诗中描写了苏轼被贬黄州的凄苦生活,表达了无可奈何的矛盾心情。此帖用笔以侧锋为主,烂漫不羁,坚利凝重,一气呵成。开头每行9至11个字,气势不凡,跌宕多变。写到第二首,一...
苏轼与《黄州寒食诗》等五帖赏析
文师华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而且位居“宋四家”之首。他在师法王羲之、李邕、颜真卿、徐浩、柳公权、杨凝式等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开创了以“刚健婀那、丰腴圆润”为风格的“苏体”。
本书收录苏轼行书名帖五件:《黄州寒食诗帖》《李太白仙诗》《赤壁赋》《桤木诗卷》、《祭黄几道文卷》。
《黄州寒食诗帖》,行书,纸本。纵37.4厘米,横130厘米,共17行,计129字。后有黄庭坚大行书跋。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是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期间所写的两首诗稿。诗中描写了苏轼被贬黄州的凄苦生活,表达了无可奈何的矛盾心情。此帖用笔以侧锋为主,烂漫不羁,坚利凝重,一气呵成。开头每行9至11个字,气势不凡,跌宕多变。写到第二首,一开头即打破前面的规矩,字体变大,运笔加快,‘破灶烧湿苇’以下势如破竹,充满内在的不可遏止的激情。此帖较好地反映了苏轼书法尚意写情的特点,因而被后人定为“苏书第一”,与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并列为“天下三大行书”。
《李太白仙诗卷》,行书,蜡笺本。纵34.5厘米,横106厘米。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此卷书于元祐八年(1093)。从内容看,第一首写垂钓者从双鲤鱼中发现道教图文,吞服仙丹,忽然看见仙人的住房。第二首写人生易老,树木易凋,只有修仙学道,才能超脱凡俗。从书法看,第一首笔势从容,点画清劲秀美,结体较为端庄,行距较为疏朗。从“咽服十二环”以下笔势自由舒展,笔画变化多端,姿态翩翩,渐入奇境。第二首笔势驰骋纵逸,笔力饱满,墨色淋漓酣畅,游心走笔,一片神行。
《前赤壁赋》,行楷书,墨迹本,纸体。纵24厘米,横258厘米米。66行,605字。首缺5行36字,明代文徵明补书。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元丰五年(1082)农历七月至十月,苏轼两次夜游黄州赤鼻矶,写下两篇《赤壁赋》,合称《前后赤壁赋》。《前赤壁赋》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他身处逆境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此卷用笔以中锋运笔为主,偶尔带有侧锋。笔画饱满厚实,圆劲酣畅,墨色凝聚,力透纸背,富有立体感。结体既严谨方正,又灵动自然。字形方扁宽阔,略呈斜侧。全篇布局字距、行距都很疏朗,虽然字字独立,气脉却很连贯。
《桤木诗卷》,行书,墨迹本,纸本。19行,159字。原藏于台北兰千山馆,现寄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桤木诗》是唐代杜甫于乾元二年(759)避乱蜀中时所作的七律,通过对新居周围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饱经战乱之苦后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苏轼《桤木诗卷》书法融入了颜真卿和杨凝式的笔法,用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笔画沉着挺劲,墨色浓淡适中,结体或方正,或略微修长,精神凝聚,端庄稳健。行距较为疏朗,风格清雅脱俗。
《祭黄几道文》,行楷书,墨迹本,纸本,纵31.6厘米,横121.7厘米,31行。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卷苏轼撰书于元祐二年(1087),是其与弟苏辙联名祭奠黄几道的祭文。文中赞美黄几道深厚的学养、为官执政的才能和清正廉洁的品格。此卷运笔以侧锋为主,笔力沉着雄健,墨气凝聚,神采焕发;结体左低右高,方扁而宽博;全篇布局长行短行相间,整齐中透露出空灵疏朗之美;风格古雅遒逸,而又自然洒脱。
苏轼“尚意”的书法审美观念,大胆创新的精神和自然洒脱的书法风格,对当时和后世的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北宋黄庭坚、米芾,南宋陆游、范成大,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倪元璐,清代郑板桥、刘墉,现当代的沙孟海、赵朴初等书法大师,都从苏轼书法中感悟创新精神,汲取清雄雅健的气韵。
很精彩,观点角度十分有趣
很不错的书
还没有看,不错
这本书高中学北京大学先修课的时候老师就反复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