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筋骨(中锋捻管运笔技法)txt,chm,pdf,epub,mobi下载 装帧: 平装 ISBN: 9787218119854
内容简介 · · · · · ·汉字是各种点划的组合,点划线条是中国书法的基本元素,自古至今,真草隶篆的各种书体,独具风采的书家,无不执着地追求点划线条的力度、形体、风韵和通篇布局的美学蕴含。 众多书体中,魏碑是一朵独特的奇葩,笔势方峻雄强内柔外刚,结体布局质朴浑穆庄重。书法界很多人困惑于方笔魏碑的书写技法,长期论争魏碑的方峻笔迹怎么来的?实际上,它不应该是镌刻石匠为工省力,随意走刀形成,不是用侧锋写出,也不是圈描补笔所为。它是用严格的“中锋捻管运笔法”书写的。“中锋捻管运笔法”是中国书法技法的精髓,这一技法靠千年师徒传承延循至今,但力微势薄,推继不广,是我国濒临失传的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书法重视笔划字迹是否有骨有肉,有筋有力,从静态画面中,看取笔锋运行的动势力度和气韵,看取结体章法的韵律美。骨力筋肉主要来自于中锋运笔。以毛笔接近笔管的根部为前导,笔锋沿着笔划的中线,匀...
汉字是各种点划的组合,点划线条是中国书法的基本元素,自古至今,真草隶篆的各种书体,独具风采的书家,无不执着地追求点划线条的力度、形体、风韵和通篇布局的美学蕴含。 众多书体中,魏碑是一朵独特的奇葩,笔势方峻雄强内柔外刚,结体布局质朴浑穆庄重。书法界很多人困惑于方笔魏碑的书写技法,长期论争魏碑的方峻笔迹怎么来的?实际上,它不应该是镌刻石匠为工省力,随意走刀形成,不是用侧锋写出,也不是圈描补笔所为。它是用严格的“中锋捻管运笔法”书写的。“中锋捻管运笔法”是中国书法技法的精髓,这一技法靠千年师徒传承延循至今,但力微势薄,推继不广,是我国濒临失传的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书法重视笔划字迹是否有骨有肉,有筋有力,从静态画面中,看取笔锋运行的动势力度和气韵,看取结体章法的韵律美。骨力筋肉主要来自于中锋运笔。以毛笔接近笔管的根部为前导,笔锋沿着笔划的中线,匀实顺畅前行,构成笔划的骨架,当在宣纸上书写时,水墨沿中锋轨迹的两侧均匀洇染,显露出笔划的墨韵,犹如包在骨骼上的筋肉肌肤,是毛笔、水墨、宣纸相互作用的效果,是中国书法绘画艺术的独有特征。 “中锋捻管运笔法”自始至终严格中锋行笔,在起止、转折等关键部位,依靠笔管欹斜、笔锋折按、捻转调向,写出锐利方棱笔意,欹斜捻转是方峻笔划书写的关键所在。 本书作者刘太元先生追踪溯源,探寻中锋运笔技法的创始发展和传承过程,从甲骨、籀文、篆书起始的笔意形态分析,圆方汉隶的演化,方笔魏碑的创新,之后唐楷对中锋运笔的影响,民初书界对清代馆阁体的抗争和对魏碑的推介等。刘先生以《天发神谶碑》等碑碣的镌建为例,分析认为魏碑的方峻笔意,并不是石工随意走刀形成,而是魏晋时期,书家对中锋捻管运笔,辅以欹斜调锋所做的创新发展,众多魏碑的主流应是书家的书丹原貌。刘先生的研究找到“中锋捻管笔法”传承的脉络,认为应该确认它的历史存在。 刘太元先生青少年时期,师从著名书法家习练方笔魏碑,临写多种碑拓,纯熟掌握中锋捻管运笔技法,继而涉猎应用于小篆、隶书、行草等书体,以及水墨画创作之中。 本书对方笔魏碑的书写技法做了详实的介绍,为显示基本点划书写过程中笔锋的走向和位置,刘太元先生运用特殊墨法,以淡墨显示中锋的轨迹,犹如对笔划做的透视,并在侧旁标注了运笔过程中,起笔和收笔、笔管的欹斜和捻转的位置与方向,可供读者直观地了解和习练。 本书中提供的方笔魏碑一些最基本的奇峻点、划图例,为清晰显示中锋轨迹是运用特殊墨法写成,各点划中线的淡墨,犹如透视出笔锋运写轨迹,侧旁附有运笔过程的清晰详实图解,可供读者直观了解,习练体验。 “中锋捻管运笔法”是书写雄峻险奇方笔魏碑的唯一正确技法,本书可为这一运笔技法的广泛传承和相关学术研究提供借鉴。书后多幅附图,是刘太元先生运用中锋捻管笔法创作的部分书法绘画作品,供读者参考。为便于读者形象地了解中锋捻管运笔技法,刘太元先生亲自演示方笔魏碑部分基本点画的书写过程,扫描封底二维码,即可浏览参考。
作者简介 · · · · · ·刘太元(1927年生)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少年时期,初学颜体,师从刘和甫、刘藕塘等著名书家,深入习练方笔魏碑,纯熟掌握“中锋捻管运笔技法”,继而涉猎小篆、隶书、行草等书体,并将“中锋捻管技法”应用于水墨绘画创作。诗词书画创作造诣颇深。
|
作者的思维的天马行空
超爱他,都要买来仔细看
觉得不错
不错,强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