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克强总理的“天花板” 武波 草莽读报 2016-01-31 对煤矿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在坑道作业中,顶板和底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煤矿的发展史上,由于顶板破碎或者不坚固而造成的事故可谓不胜枚举。然而,对于目前中国的煤炭行业来说,也的确亟需支撑起一个坚固的“顶板”。事实上在1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就已经提出了根据市场需求,设定钢铁和煤炭全国总量“天花板”的要求。 那么我们该怎么理解这个“天花板”呢?大家知道,钢铁和煤炭是重要基础性产业,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他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去年以来,受国内外市场需求明显下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等影响,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已经凸显出来,目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成为影响经济和就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所以这个所谓的“天花板”就是指防止产能过剩的进一步扩大和对现有过剩产能的压缩。 以煤炭为例,应该说在2013年以前,煤炭行业度过了大约有10年的黄金时代,而在2000年之前,煤炭行业也曾跌落深谷。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是符合规律的,正所谓有盈有亏嘛!然而,这真的是一个必需的阶段吗?我们看到2013年以前的所谓“煤炭黄金时代”是得益于对之前“小煤窑”的关停,或者说是对“落后产能”和“乱采盗采”扰乱市场的有效应对的结果,而目前煤企又再次陷入了困境,那么这个困境是什么呢?是真正的产能过剩。事实上在2012年煤炭下坡路就初露端倪,而2013年煤炭行业的社会库存量就已高达5亿吨。是什么导致产量如此过剩?应该说这似乎和“电煤告急”有着密切的关联,2008年全国对电煤的需求量剧增,之后便有许多大型的煤矿获批建设,其中很多是在内蒙、陕西等煤炭大省建立的千万吨级矿井,然而自雨后春笋般的大型矿井投产以来市场便呈现出了供大于求的态势,随之而来的是煤价下滑和销售困难,加之煤炭有自燃的特性不易储存就更增加了浪费、污染甚至安全隐患,而煤企为了生存还不得不继续生产,如此一来煤炭行业就走进了恶性循环的怪圈。 面对如此尴尬的境地,我们该得到些什么教训呢?其实就这两次煤企“灾难”而言应该说是政府相关部门在主导发展建设中殊途同归的犯下了同一个错误,那就是缺失必要客观、符合市场规律的规划和监管不力。首先“小煤窑”盛行的情况是缺少监管造成的,而现在的产能过剩很明显是由于缺乏对市场的了解,或者说是对市场需求的盲目服从,在对矿井建设审批时没有对煤炭市场的需求做出客观的评估,而只是因为时下缺煤就不做限制的生产,可想而知,在先进的生产力面前,过剩就成了必然,因此这是丧失了对经济规律的必要尊重而导致的恶果。所以这两次的煤企‘灾难”应该说政府的相关部门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调控不力和监管不严的责任的,说到根儿上是政府对市场的调查和生产引导管理环节没有做到位或者存在着过失,致使产能的盲目扩张和无序生产。这不仅仅造成企业的困难,更对国家的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对环境不可避免的破坏,因此这应该是一次极其沉痛的教训。 李克强总理提出的设定钢铁和煤炭全国总量“天花板”就已经表明了中国政府已更深刻的意识到了在发展引导中,对市场的认知和调控产业结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知道在中国有这种面临“过剩”危机的传统行业又何止是煤炭和钢铁?只是还没有明显的显现出来罢了。所以也许这个“天花板”并不像笔者之前理解的那般的狭义,它应该指的是政府在引导市场发展时对市场客观且充分的认知、评估和对产业结构的进一步科学调整和优化。 图片源自网络 阅读原文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更多内容vip可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