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王安石 原创: 草莽小弟 草莽社 2018-06-18 作为北宋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王安石曾两度为相,几起几落。他学贯古今,才思俊迈,品格高洁,卓尔不群,怀抱着匡世济时、致君尧舜的远大理想,忠心耿耿,将一腔热血奉献给变法事业,可是,在错综复杂的大环境中,最后却落得“亲友尽成政敌,傍怨集于一身”的可悲结局。 他曾经的门人吕惠卿一直离间他和神宗,甚至不惜在王安石写给他人的信中捏造“无使上知”之类的话语,企图以罔上欺君的罪名致王安石于死地。长期以来,为了使变法大业能在艰难曲折中进行下来,王安石忍辱负重,极力维护变法阵营的安定团结。一方面,他痛心新法毁在一帮不堪重任的小人之手,理想蓝图终难实现;另一方面他悔恨自己缺乏知人之明。在这种灰心失望的时刻,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长子王雱(pāng)忽然病逝,年仅三十三岁,对于王安石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和年轻时代一样,王安石的生活依然十分简朴,退归之后,在金陵东门之外,距离蒋山(又名钟山,现金紫金山)与城区各七里的地方,修 了一座住宅,取名“半山园”。这座退职宰相的官邸“但庇风雨,不舍垣墙”。他平日里骑一头驴子外出游玩,身边只跟着一两个小书童。 听说苏轼要到金陵,并将择日前来拜访自己,不免有些顾虑,毕竟过去的岁月里,两人曾有过十分尖锐的对立。但转念一想,当年的争执,彼此都是出以公心,并无半点个人恩怨,因此心底坦然,不等苏轼到来,便骑着毛驴,一身便服,在两位书童的陪伴下,到江边看望苏轼。 苏轼站在舟中,远远看见王安石走来,十四年不见,这位精明强干,雷裂风行的政治家,竟已是风烛残年的孱弱老人。苏轼心中即感动又酸楚,他来不及思索,便穿着便服跳下船来,快步迎上去。两人执手相对,心情激动,一时竟不知道说什么好。半响还是苏轼打破了沉默“苏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朗声笑道:“礼仪岂是为我辈所设!”。 经历过太多的政海翻覆,此时的王安石所向往的不再是建功立业,而是宁静安定的普通人的生活,对此苏轼也颇有同感。《三国志》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许汜拜访陈登,陈登“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令许汜备受冷落而愤愤不平。刘备听说之后,指出:士大夫应“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许汜“求田问舍,言无可采”,理当受人怠慢。他说,如果许汜来拜访自己,他将睡在百尺高楼上,让许汜睡在地上,“何但上下床之间邪?”。这个故事成为文学中频频出现的典故,有才有志的文人常常自比刘备,抒发慷慨豪状的 英武之气,鄙视那些置办家产,没有远大抱负的人,青壮年时期的王安石、苏轼亦复如此。可是现在,坎坷的仕途已使他们心生倦息,平凡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苏轼渴望着能与弟弟同归乡里,曾说过: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水调歌头》 王安石也写过一首《读蜀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千载纷争共一毛,可怜身世两徒劳。 无人语与刘玄德,问舍求田意最高。 因此他殷切劝说苏轼在金陵买田置产,比邻而居。对于这番盛情,苏轼非常感动,欣然从命,积极措办。但后来却未能如愿以偿,而王安石也在一年多后离开人世。 王安石的变法是功是过那?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更多内容vip可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