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诊 2 小时,看病 5 分钟:有多少病是「被看完」的? 自得麒乐 丁香园 昨天 候诊 2 小时,看病 5 分钟。 讲真,大多数时候门诊看一个病人,曾经我真的认为就只需要 5 分钟。 对于像静脉曲张这样的常见病,把腿露出来看一眼就知道是否需要治疗,该怎么治疗,是否需要住院。快速地交待病情,该吃药的开处方,该住院的开住院证,然后迅速地请进下一个。 毕竟,门外还等着一群病人。 这个病人耽搁了点时间,就会有其它的病人不时地推开门从门缝里「监督」一下医生是不是偷懒在里面玩。 新的岗位,新的情况 2015 年春,工作安排我到了分院。 习惯了本院忙碌的节奏,所以刚到分院来看门诊的时候是极度不适应的。 因为交通等等原因,那时候刚开业的分院门诊有时候只有本部的 1/5 甚至 1/10。 5 分钟交待完了,病人并没有要走的意思。 后面也没有其它病人催促,我也没啥理由「赶」病人出去,这样相顾无言地状态让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我只能很礼貌地问一句:「您还有什么问题么?」 大夫,我的情况真的不用做手术么? 「对啊,用不着。」 哦。 我以为这么肯定地答复,病人应该起身走了,可是并没有。 阳光里灰尘的浮动,让时间也仿佛凝滞起来。 这时候我盼望着有下一个挂号的患者进来打破这时间的封印,但是鼠标反复点下一个,评估上仍旧弹出的对话框是「当前没有新的诊疗患者」。 好吧,那就只能继续尬聊了。 「被看完病」的患者 「您为什么觉得需要手术呢?」 我之前去过一家医院看过,那个医院说静脉曲张发展到最后会截肢。 他们给我看了很多很吓人的图片,说腿最后会烂掉,然后只能截肢。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个曲张程度看起来如此轻微的患者迟迟不愿走的原因了。 「不会的。静脉曲张很少会导致截肢的。」我澄清说,心里暗暗对某些医疗机构的丧心病狂感到深恶痛绝。 那腿真的会烂么?我看网上也是这么说的。 「静脉曲张严重的时候确实会引起皮肤的病变,甚至导致皮肤溃疡,但是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所以还是会烂的是么?那我早一点就治疗是不是更好呢? 我在那一刻的感觉是:这是一道超纲题。 而这是关键所在:每个病人心里有一大堆的疑惑,并且多数问题被我们认为是不重要的,所以我们几乎不会主动跟病人解释这些东西。 而他们也几乎从来没有获得机会提问,就「被看完病」了。 患者到底为什么来看病? 我这么多年的学习和工作,还是能够帮助我找到超纲题的答案的。 「静脉曲张只是一个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是静脉的功能不全,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可以得到处理的,比如在严重的回流静脉压迫情况下导致的回流障碍,但有相当部分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比如先天的激素水平,性别,静脉的发育状况。 我们目前有的大多数针对静脉曲张的治疗方式都没有办法完全地治愈静脉功能的不全,而主要是解决曲张的静脉,所以这也是为什么静脉曲张可能会复发。」 接下来我跟病人解释了目前可以采取的一些治疗措施和预防病情进展加重的方法。聊了怎么去观察自己的病情,聊了患者的心理压力,职业习惯,甚至聊了患者亲戚的静脉曲张。 我对这一个患者说的话,几乎是以前看一个类似患者的十倍。但是从这之后,我几乎都是以这样「啰嗦」地方式来看这一类患者。 而且越来越觉得,这是必要的。 患者来看病的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症状,还是因为错误认知产生的忧虑? 患者的症状和看见的曲张有联系么? 他自己对这个疾病的治疗有哪些了解有什么预期? 我也逐渐发现为什么以往会有病人,医生觉得治疗效果很好,患者却非常不满意。 这不能简单去指责患者「无知」,因为事实上,「无知」的是我们。 我们都没有好好地了解患者,却自以为提供了最好的治疗。 反思 在英联邦系统的医学教育中,很重视 ICE: patient's Ideas, Concerns and Expections(患者的想法,患者的关注点,患者的预期) 而我们的医学教育,太看重医学知识和技术。我们认为看病 5 分钟就够了,是在看病,却不是在看病人。而医学是一门人与人之间的艺术。每个患者都值得被倾听,只有他知道,在自己身上经历过什么。 我可以预料,评论中一定会有人说中国门诊病人那么多,根本不可能这么做。 做不做得到是一回事,该不该这样做又是另外一回事。如果这件事是该做的,现在做不到,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去做。 本来不对的事情被我们逐渐习以为常,并且视作理所当然。 这才是最可怕的事。 文章首发于「协和八」微信公众号,丁香园授权修改发布。 责任编辑:lightningwing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更多内容vip可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