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吴音相媚好

醉里吴音相媚好

蚊子小姐  西瓜是最美好的水果  2016-05-20


写在前面:近来想发声,又不能道出一二。有些事情在变好,有些事情混沌。这是去年这个时候作的读书笔记,为课程作业之一。再次读来,当时坐在图书馆面对窗外阳光明媚的地方读书的感觉又浮现出来。特记录在此,聊以自醒。


以前也写札记,不过是无意识的,眉标小注或是摘抄心得,都是随便写写,也没有好好整理过,这是第一次那么认真地有意识地去写一篇规定字数的读书笔记,感觉略略不同,特意跑去图书馆借书。本来想借课堂上老师提到过的埃比尼泽·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的,据说阅读感会比较强,又跟主题有关,但无奈没有在书架上找到。不过意外收获是发现了几本有趣的书,《江苏古镇保护与开发旅游发展研究》、《江南古镇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的保护》。我本是江南人,又对家乡古镇的保护和开发有过思考,于是打算以这几本书作为此次读书笔记的基础。

虽是需要上交的较为正式的东西,但随性惯了,既然是读书笔记,还是天马行空一点好,以我手写我心。

借了书之后我的心情是愉悦的,不光是因为觉得选择了一个我所喜欢的主题,也因为又摸到书本纸张的温润敦实。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为什么老师要给我们布置这样一份作业了,读书是个好习惯,查阅文献资料是好习惯,有意识地记录你所读的东西是好习惯。除了说,想让我们在此课程的基础上在课外有拓展有延伸地去阅读去思考与规划有关的东西外,老师同时也是想培养我们这样一种查资料作笔记的意识或者说习惯吧。网络再发达,科技再先进,纸质书籍因为其魅力,永远有其立足之地。

读前

借了书,看着书名,我在想,为什么那么激动地就定下了这个主题呢?

小妹乃江南人士,籍贯浙江嘉兴平湖,周边临近好几个江南有名的古镇,嘉善西塘,绍兴乌镇,苏州等等。去年去西塘游玩,看游客熙熙攘攘好不热闹,旅游业是很发达,但观其建筑,或破败凄凉,或翻修过后已经没有原本江南建筑的雅致秀气,现代建筑千篇一律和粗制滥造的身影隐约可见。西塘已不再古,她凭着长久以来的名气吸引着全国各地仰慕江南美景的人们前来觅景,但到那里你才会发现,这只是一个堆着劣质的仿江南水乡建筑的没有统一规划的充斥着浓浓商业气息和夜晚的灯红酒绿的小镇。作为一个浙江人我是感到很羞愧的,我很担心江南的仰慕者们来到这里会觉得失望,这里和他们梦中的江南是多么不一样啊,或者北方来的客人们来到这里,以为江南就是这样子的,江南就这样在他们心中定型了,以后他们跟旁人说起江南的时候,就会说,啊,江南啊,我知道,我上次去西塘的时候见过,也不过如此,就是……坏了江南的美。所以之前有过思考,如何把古镇的开发和保护结合起来,不开发,一是美景无人赏,二是保护无资金,开发,那么就会不可避免地对当地的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有所冲击,且随着对外的交流增多和开发者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求而对景区作的调整布设,必然会影响其原本的文化和建筑风貌。如若保护意识不强保护力度不够,那么最后的结果是让文化古镇越来越现代化,丢失了她原来的文化,商业辉煌一时后成为一个丑陋的仿古小镇最后渐渐没落无人理睬,这是对于当地的损失,对于历史来说,就是丢失了一颗美丽的文化之珠,不可复制也不可重建。所以想去了解更多的相关的知识,用更加专业的知识来解答我的困惑,来为这个我热爱的地方做点什么。现在的西塘,哪里是“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江南嘛!我所想的,是不能给江南丢脸。

但是为什么要保护古镇呢,为什么不让她随着时代发展,建设成现代化的城镇呢?她原来的东西不是很落伍吗?有人有这样的困惑。用我的观点来回答,那就是她是独特的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的,你抹去她,就是在抹去一段历史。这一点也是我在离家万里来到北京念大学以后才明白的。从小生活在水乡,吃喝住行,受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熏陶,觉得非常自然,好像人生和世界就应该是这样的,温婉细腻,春花秋月,断桥流水,吴侬软语。来到北京,见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才惊讶于原来大家有那么多不同,饮食语言脾性,真正明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一个地方的人也会有外向的文静的大方的抠门的,那么是什么让这一群人跟那一群人有那么明显的地域区别呢?那就是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给予他们的独特的气质。我的朋友说我身上有一股江南气,可是我自己不觉得也不清楚何谓江南气,我只知印花蓝布很漂亮,春雨之后是吃新笋的最佳时机,“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佳树清园”。 离家万里,才明白家对于我之温暖,才感受到家乡之秀气隽美,才为自己是地地道道的江南人而感自豪。这样的家乡情结,如何能丢弃!



读中

以下为我读书过程中摘抄的精彩段落以及即时的心得体会:

《江苏古镇保护与开发旅游发展研究》,江苏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课题组编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5
 
保护是一种人居环境的历史延续、保存;发展是现代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物质技术条件对历史状态的冲击、融合或更替。既要保护,又要发展成为历史古镇必须面对而又难以很好协调解决的问题,“一概不动”或“推到重来”两个极端均是理论和实践上的误区(赵勇,张捷,秦中,2005)。    P3
??:保护和发展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也是规划的艺术。保护,木结构,传统建筑工艺。
 
必须承认的是,如果因为遗产保护而不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彰显遗产突出普遍的价值,那么历史城镇就失去了保护的意义。一个好的历史城镇,应该能够很好地实现当地的物质环境振兴、经济振兴、社会振兴,能够有效地衔接历史城镇的资源潜能与全球化、现代化的外部发展机遇,既没有抛弃过去,也不会僵化地固守过去,并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当地居民感(Sense of place)、恋地情节(Topophilia)的源泉和创造未来的基石(蒂耶斯德尔,希思,厄奇,2006)。   P4
??:道理是相通的。这让我想起之前在上植物地理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不要为了环保而环保,你要是在保护当地环境的时候,给当地老百姓增加一点经济收入,比如栽种一些保水能力强的经济作物,这样当地老百姓也会很欢迎。这可能是个较为普遍的理论,但因为之前我没有想到过这样的观点,对于我来说是个全新的而且很好的思路,所有对老师的这段话印象深刻。老师是用浅显的语言告诉我们的,但其实其中蕴含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经济杠杆原则。经济是最快且最有效的推动力。放在保护古镇这里也是这样。为老百姓创造经济效益,老百姓就会拥护,那么政策才能得到有效推行。
 
粗糙的、不中不洋、非古非今的风貌格局。     P9
 
西塘: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    P12
 
醉里吴音相媚好。    P24
心得:作题甚好。什么时候出一本写浙江古镇的书。
 
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江苏古镇的聚落形态往往受到河流的走向影响,大致分为带状、十字形、星形、团形。    P27
 
古镇内部空间可分解为三种基本元素:万巷盘曲的“块面”空间,千街傍水的“线性”空间,路津枢纽的“点状”空间(丁琦,2009)。“线性空间”体现为,江南古镇水系分布较密集,大多数古镇都是临水而建、因水而兴,线性肌理十分明显,街道因河而走、住宅沿河而建,按形式又可分为露天式、廊棚式、骑楼式、过街楼式、披檐式以及一些混合式(段进,2002)。    P28
 
但是近年来,发展较好的姜堰溱潼、新沂窑湾、淮安河下等苏北古镇,也均已成为其所在地级市的新兴旅游景区,但更多具有区域层面意义,其市场腹地尚未有效触及长三角,乃至全国客源市场。
苏中苏北古镇旅游发展亟待解决三个主要问题:一是需要对古镇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资源普查,包括数量、类型、分布、价值评价等多方面工作。二是需要制定必要的保护性规划,加强保护资金额度投入力度。三是强化旅游管理机制的运营和管理,制定良好的管理体制,并积极寻求与苏南古镇的多方面合作。   P39
??:了解调查对象的现状,是第一步,也是后续一切调查分析的基础。读一本书,看他的构书思路,就是在看作规划的思路,可以系统地详细地了解做一次规划的全过程。
 
根据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在市场原则下形成的旅游中心的系统和传统的中心的系统一样都呈现六边形构成的空间结构。
决定各等级旅游中心地产品和服务供给范围大小的重要因子是经济距离。
交通发达程度是决定旅游地经济发展的一颗重要因子,他决定旅游中心地额度形成与发展(柴彦威等,2003;吴必虎,2010)。    P40
??:看到了新的理论和观念。分级理论和方法。交通非常重要。
 
区域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首先取决于合理的区划,其次根据区划结果,总结特色优势,瞄准市场定位,统筹区域分工,提高整体效益。   P42
??:整体意识,区域意识,统筹规划。
 

本章通过遗产价值和旅游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江苏古镇型旅游资源进行分级、分类评价,并给出不同的发展路线设计方案。    P65
??:对症下药,不同的地方需要制定不同的发展方案。
 
但总体而言,不可忽略的原则是:一是需要将历史遗产看作是一种财富,一种福利,而非仅仅是一种责任;二是强化创新而非固执的因循守旧。    P66
??:而非仅仅是一种责任。
 
其核心诉求在于通过居住环境的翻新和更新,尊重并满足当地居民对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切实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原真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协调,营造场所感和自豪感,重塑地方形象。     P70
??:从思想上争取当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很重要。
 
因此与一般顾客忠诚度不同,对旅游地来说,游客的推荐行为要比重游行为意义更重要。        P102
??:通过调查问卷,建立模型,设置参数,调整,最终得出了古镇游客满意度测评结果,通过游客总体满意度与忠诚度的回归分析结果比较,得出了上述有趣的结论,有理有据,运用模型分析得出的结论更加科学和具有信服力,也保证了后续的市场研究更为科学。
 
居民让它更具生活气息,游客看他们喝茶闲谈,看他们打牌下棋,才能体会到古镇的魂。        P104
??:这才是生活,本真的生活,古镇因为有这些生活气息浓重的细节,才更显得亲切可爱,更具人气,更能打动游客的心。
 
江苏古镇数量众多,发展各异,其整体意义上的发展必须放到更大范围和更大地域的尺度通盘综合考虑。长期以来,江苏古镇旅游热点过热,温点不火,冷点遭弃,严重制约了江苏古镇旅游的整体发展。制定合理的空间布局、发展步骤、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至关重要。        P105
??:有勇有谋,眼光放长远,规划尺度放大。
 
规划先行理念。旅游规划可确保古镇的成功可能性。古镇的竞争力来自该地区可用来组装旅游产品的资源或资产与该地配置这些资源的能力这两个方面的组合。   P105
 
对江苏古镇的文化挖掘一方面能有效保护江苏特色本土乡村文化资源,复兴乡土文化,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带动农村就业,解决传统农村空心化的问题;并且能够凝聚人心,提高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地方认同,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    P131
??:经济问题很重要,必须解决,但文化问题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来看待古镇的问题,建设好古镇文化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是最有效最长远的办法。
 
当然古镇的旅游商业化与消费文化空间是旅游开发中的必然现象,适度的商业化可以为古镇的修复与发展提供资金,并通过解决居民就业而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而传统文化经商业化运营得以从封闭的状态解脱出来,通过与外界文化的交流而实现自我更新,故适度的商业化有助于实现古镇的可持续发展。过度商业化是对古镇发展规律认识偏差所致,从本质上是不符合商业化发展的内涵的(李倩等,2006)。       P136
??:从这段话里我知道了商业化并不是洪水猛兽,适度的商业化对于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是有好处的,对于提升当地老百姓的精神风貌和促进经济都是有益的。但前提是适度。现在的很多文化开发因为开发商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和政府的控制力度不够而已经过度了,原来的文化遭到误解和人为扭曲或重塑,同质化低俗化现象严重,这是我们所深深忧虑的,也是作规划的必要之处。
 
居民对旅游维系社会平衡、增强居民自豪感、保护古朴民风民俗;对挽救地方传统文化、旅游业过度商业化充满复杂的心态。表明居民对社会效应和地方依恋的忧虑程度大于认可程度。       P139
??:复杂的心态,一方面是居民是利益既得者,商业化程度越高,短期内居民的直接受益越大,但另一方面,长期利益可能受损,而且因为对于本土文化有依恋感,大部分居民还是会有想要保护她让她健康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的,所有才会他们才会有忧虑感。
 
古镇的文化空间可以划分为公共空间、功能空间、生活空间、象征空间和艺术空间等5种主要类型(章锦河,2013)。基于这5种类型空间的古镇有机更新过程,我们称之为空间实践导向型(Space Orienred Design, SOD)的古镇文化空间设计。     P140
??:又看到一种新的理论。
 
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要首先提高居民的地方感,即对地方的关心、认同、归属、依赖等心理感觉和价值取向,只有对地方有深厚的感情才能树立起主人翁意识,才有可能积极投入到古镇社区建设中去,尤其是对于外来移民所占比例较大的古镇。      P154
??:说得好。
 
在经营管理方面,贝弗龙不同于其他商业气息浓重的小镇,小镇政府严格控制商业用房的数量,镇上只有一家面包店、一家小超市以及为数不多的咖啡厅和餐馆。比如建于1928年的“理发师咖啡馆”,依旧保持着只提供饮料,允许顾客自带食物进店的传统。虽然面临着诸多不方便,但这种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也能最大限度保持古镇原本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调,形成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发展,带给古镇居民实惠。这对于古镇本身、当地居民和游客们来说无疑是三赢的措施。        P171
??:很喜欢法国的这份独特的情调,限制旅游经济的发展,他们有这样的底气和从容,不能说这样的做法到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放在不同环境下有不同的解读,比如要是放在我国,还是先解决大伙的肚子问题比较实际吧。不过这是发生在法国的事例,想想他们一贯的优雅和幽默气质,还是很可以理解的。只能说,好任性又好可爱的一个小镇呐!
 
书中举例的古镇保护与利用案例整理:
1、法国贝弗龙:完善基础设施,结合当地特色—建筑和苹果推出特色旅游体验,打造自己的品牌。政府和居民都赞同保护在先,开发在后的原则。
2、美国威廉斯堡:因为有丰富翔实史料,投入重金打造原汁原味的仿其殖民时期的旅游景观和体验,包括建筑和生活方式,旨在唤醒告知当代美国人有关美国起源的历史和文化。
3、日本宫岛:完整的关于历史城镇保护的法律体系,信仰传递和实体环境保护相结合,表达日本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理念。
4、乌镇:乌镇景区建设分为三期,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核心目标,各功能区分区明确,随规模扩大不断转型升级,有规划地讲自己打造成国际旅游景区。
5、丽江:先期严格的古城保护是成功的基础,新老城分开,较好地保护了古城原貌,包容开放,休闲旅游发展迅速,打造文化和风情的王字招牌。
6、婺源:有特色,卖点独特,各方协作。
 

其他相关参考书及摘录:
阮仪三,李浈,林林著.《江南古镇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的保护》.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1
 
交通工具的改变,生活节奏的改变以及经济模式的改变等等,带来了现代生活与传统模式之间无法协调的矛盾,但传统居住模式将为我们的规划创作设计和建筑创作设计提供美感的源泉。而就传统住区的本身加以改造和更新创作,又能使传统城镇在新时期重新焕发出活力。      P12
??:写得很好,让我眼前一亮,作者一下子抓住了关键,保护并不是说要求古镇当地老百姓为了维持原有的文化而住在原来破旧的房子里过着传统的生活拒绝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既不现实也不公平,我们要做的,是让当地老百姓认同自己的居住地一直以来所酝酿的这样一种文化情结,认同其中的美感,认为自己的文化是美的,不是为了招揽游客才去把这样的文化传承下去。没有经济的支撑一切都是空谈,经济是最好的驱动器,所以规划家们要做的,是努力帮助当地老百姓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让他们也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让他们的生活在保有原来的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做出调整和创新。而如何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就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了,也是规划者存在的核心价值。
 
该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古镇中古建筑保护修缮技术和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技术,是偏向技术类的书籍。
 
常青.《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保护与利用设计实验》.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1
 
通过“保留一点”的物质性手段,从而保住了以物质和符号为载体的本土文化中某些活的源头,留存珠海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段轶事,这有助于吉大乃至珠海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找到自我,保持住自我身分和特色,进而增强社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为新的地方性文化的创造提供可以依赖的支撑和参照。P102
??:大概就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同时还要保留根的过程。
 
这本书分为五大部分,分别讲述了五个不同的实验,类型很不同,都很有趣。跟我此次主题相关的是第五部分,“都市古村的结构与更新”,讲述的是对于珠海吉大的研究,跟江苏古镇中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古镇情况有些相似,讲的是老城中居民乱建破坏了原来的风貌,导致拥挤等一系类问题。可以借鉴。阅读下来之后还有一个感受,规划真是一件与时俱进的事。此书乃2003年成稿,十多年前了,其中的一些基础理论还是可以参考的,但更加细的规划理念明显陈旧了,虽然我读的案例还很少,但这点还是能感受到的。然后我上网查询了一下现在的吉大的情况,资料显示现在的吉大已经发展成一个繁华的商区,珠海购物首选地带,航运汽运等很发达,早已不是原来那个破旧的老村了。然后书中所写的吉大需要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如祠堂等现今依然保有且成为一些成熟的景点。因为查到的资料不是很全面,难以通过对比来判断吉大是否按照书中的规划来建设了。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吉大现在的发展,其中是有当初的规划的功劳的。
 
王耘.《江南古代都会建筑与生态美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2
 
贴水与依水,二者的区分显然已不是一种建筑与水面之间间距或高或矮的对比,而是一种人与水之间私语空间的美学表达。贴水的建筑,表明人与水乃一体,人就是水,水就是人,人之生命与水之生命有相互间直接的替换和酬谢;依水的建筑,则透显出人对于水的审美过程,人是人,水是水,人观水,则人必在岸上,在一定安全感的基础上欣赏水,水之生命以一种景像的模式进入人的记忆。在这里,贴水的水体需静,否则水就会漫上岸沿;依水的水体需动,但又不可有风浪与潮汐,如威尼斯的海水般浸没建筑物的基底——动静兼具。看,在这样一座或那样一座园林里,人与水,人性与水性,都将以多么特定的机缘来实现不同形式的生命照面和自然体悟。      P66
 
江南古代都会建筑所营造的空间,不是停滞的空间,不是飞驰的空间,而是行走的空间,一种在相对意义上舒缓、淡定、从容、包裹的空间。一个流动的、行走的世界,不仅是生态的场域,也是生态的意义。在这里,建筑从来都不是永恒的。     P217
 
大量实例说明,江南古典园林对门窗有着很多具体原则,在这些具体原则里,沾溉着生态美学的精髓,设成在设定门窗时谈到:“佳镜宜收,俗尘安到。切忌雕镂门空,应当磨琢窗垣;处处邻虚,方方侧景。”      P229
 
对于这本书,唯有摘录而不敢点评了,全书讲的是建筑美学,而文章本身就非常美,作者文化积淀深厚,文学素养相当高,古今中外名人的文章语句信手拈来,加上他本人淡雅的文风,使得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读一首诗,灵动飘逸,在思索江南建筑美学的同时,也在享受着作者带给读者的美的享受。生活嘛,除了工程师程序员和经济学家,也是需要艺术家的。
 


读后

书读过了,思考还在继续和延伸。读了这些书,收获还是蛮大的。以下为我的几个思考点:

一、学习了作研究做事的态度。第一次那么认真得耐着性子完整得读一本学术味道较重的书籍,是一种新的体验,做学问需要如此,做其他事也同样需要。虽说实践出真知,但基础理论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阅读学术书籍和文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很多书本上没有提及或者没有深入的东西,自己挖掘有趣的有用的东西,这样的过程着实让人觉得愉悦。同时,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确定一个中心点,主线,详细阅读相关内容,获得主体信息,在此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马上查阅资料弄明白,遇到新观点纪录下来,遇到想要深入了解的细节,查阅相关延伸的书籍文章,这样的小分支既可以对主体可以有个补充,让主体更丰满,又可以帮助理解主体的中心思想。

二、了解了作规划的过程。书的框架很清晰,从介绍古镇的概念,界定标准开始,先详细调查了研究主体——江苏古镇的实况,运用各种调查办法,网上搜集数据,实地考察,调查问卷,职能部门的深度访谈,与当地老百姓的聊天,查古籍地方志以及国务院颁布的各种条文法规,获得各种第一手数据,建立模型和制定划分标准来给古镇的各项指标做出分级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是最繁琐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一切的建议也好规划也罢,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所以其科学程度很重要,调查的结果有偏差,则直接影响规划的制定,影响以后很多年的安排发展。有了数据,也有了数据分析,接下来就是结合调查结果和当地实际,分析古镇的旅游市场、经济、文化、社区、环境等方面的分类分析。最后是画出规划图,根据不同区位和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不同发展策略,因地制宜,实现区域合作多赢。读书的同时温习了一遍作规划的步骤,而且这个读书的过程是缓慢的,有学习的,有思考的,可以将一部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的过程,所以对于规划过程有了一个直接的较为全面的有营养的了解,更加明确了作规划的必要性,细致性,专业性。

三、领略了作规划的严谨和规范。每一张图片都有出处来源,表格有指标介绍和结果分析,让不会看表的人也能明白统计数据反映的结果。很多观念和理论都在文中标出出处,一方面尊重原作者,尊重版权,另一方面读者读到那里,如果有兴趣,可以根据所给出处查到该观念或者理论的更多的解释和延伸,这个随意,读者自行选择。课题组也参考了很多国内外的古镇管理转型案例,参考了很多相关的研究书籍和文章,参考了国内外相关专家在这方面的研究理论和观点,使得整本书更加饱满和具有说服力,让读者也能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四:技术层面上的学习。看到了一些有趣的观点和理论,也看到了他们作研究作规划的时候一些数据处理办法和模型建立。

五:改变了一些原本不恰当的想法和增加了见识,明确了自己的江南心。本来就对于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感兴趣,有过思考,现在看了书,确定了之前的一部分想法是正确的,核心的东西不能丢,同时也明白了之前自己的想法是有偏差的,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来评判这件事,碍于自身的学识(来自课堂的知识)和阅历。其实真正打造成旅游古镇的古镇,我只去过西塘一个,对于古镇的认识和猜测,都基于此,在看书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拿西塘作对比。然后就发现了自己的观念有点狭隘。比如之前说,不喜欢古镇灯红酒绿的夜生活,觉得古镇就应该是静谧的,尤其晚上,但书中说这是旅游业中娱乐项目,一个景区想要做大做好,都需要规划出类似的商业布局,满足众多游客的娱乐享受。只要适度,还是有益的。这是我之前没有想过的方面。西塘的客栈也是我一直以来吐槽的点,住过一次,觉得客栈里的当地文化氛围不浓,体验不是很好。但这也是我个人狭隘的观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能一票否决呀。我看到有朋友去苏州游玩拍的照片,古朴的建筑,温馨的客栈,特色小吃,还是相当吸引我的。所以西塘的发展其实没有我之前想得那么糟糕,还是可圈可点的。我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之前对于西塘的感受那么悲观,因为我去西塘玩的那次,看到本来美丽的小镇,现在她的建筑因为粗糙的翻新和劣质的修复,站在了不古不今的尴尬地位,早已没有了江南水乡的那份秀气和精致,而拥挤的人群让小镇失却了一份该有的静谧和安宁,似乎不再宜居,看到这些让我很心痛,为西塘遭受的人为的蹂躏感到心痛,为政府主导力度不够、人们保护意识的缺乏而使古镇遭到二次破坏的现状感到忧虑,现在我明白了,那是我作为一个江南人,被源自本身的维护本地的文化和传统,希望她能够被传承,被之前不了解的人所欣赏的这样一种本心所驱使的。这算是一种反哺吗?我不祈求得到什么回报,只希望我的家乡能一直美好下去,把她好的东西传承下去,成为一直是我魂牵梦绕的那个地方。大抵作规划的人都会或多或少有这样一种情怀吧。要说展望的话,并不一定要维持原貌,那也是不可能的,而是要变得更宜居,居民幸福指增高,生活更健康,精神状态更积极,区域氛围更融洽,这也算是很奢侈的愿望了吧。
 
书读了,好像有所思,问自己,面对现在古镇的各种诟病,该怎么办,古镇的未来在哪里,五能说出个一二三来,比如需要政府主导,居民参与,企业融资等,先保护后开发才能使古镇拥有长久的发展潜力,但要说具体要怎么实施,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因为该书研究的事江苏古镇,研究尺度是放在整个江苏区域,具体各古镇的实际情况文化内涵古迹保留程度发展阶段居民意愿周边环境是各不相同的,具体规划得因地制宜。但我看到了对于江苏古镇的整体规划,“五大古镇旅游区、三条古镇旅游带”,也看到了整体发展策略,并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成熟,打破原本的各古镇相互竞争格局实现联合合作势在必行。

此外,在阅读过程中,我将关注点放在“引导培养当地居民的参与感和家园自豪感,营造古镇整体的古风和精致生活”上,因为个人对这个尤为感兴趣,也一直认人文引导比解决经济的环境的问题更为困难和重要,是区域规划的灵魂。所以较多地摘录了一些这方面的语句。相关分析和感悟已经写在摘录语句的点评里了,在此不再赘述。

正是因为读书笔记是边读边记,记下的是读时所感,强调即时性,所以架构比较混乱,可能不连贯,摘录部分不作过多整理了,对于读后,有一定的总结和综述的。读书的过程是自我思考的过程,量的积累导致质的提升,也对规划可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1444708659162057.jpg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更多内容vip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