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重症医疗队英雄到家了!最高礼遇向你们致敬! 每日新报 1周前 到家了 到家了 到家了 今天,由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等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组成的 重症救治医疗队返津, 166名英雄回家了! 在武汉的这些天,医疗队员看到过阳台上挥舞五星红旗的大爷,医疗队撤退第一天特意改变灯光字句的大楼,每份包装上都贴着写满感谢话语红纸的盒饭……医大眼科医院的崔绪是第一次来武汉,往后余生,崔绪说一定会再过来拜访,好好感受武汉的繁华和美丽。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骨软肿瘤科软组织专业组医生廖智超是湖北人,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一名湖北人,武汉就是他的第二故乡。廖智超说:“我们这一批医疗队是由天津医科大学的7家医院组成的大家庭,大家分工明确配合有序,很快就适应了红区内紧张的救护节奏。进红区的第一天,遇到了自己的大学同学,收治了重症患者。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我们这支队伍负责的患者做到了‘零死亡’,圆满完成了任务!”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甲状腺颈部肿瘤科于洋在治疗患者的同时,为了帮助他们调节自身情绪,也为了让患者更加了解天津,会在防护服上写 “煎饼果子”这个特色小吃。果然,患者们一看就觉得有趣,有时还会直接称于洋为“煎饼果子”,都说等治愈出院疫情结束,一定会到天津来真正尝尝各种小吃。“我一定会等他们来!”于洋说。 医疗队员王志凤的宝宝今年只有4岁,听说妈妈要回天津了, 孩子一直追问妈妈打败病毒了吗?病毒还有几个?王志凤说:“我亲爱的宝贝,妈妈可以骄傲地告诉你,妈妈和许多叔叔阿姨们一起消灭了很多病毒,还有不多的几个病毒了,我们终于快见面了。”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房再造科护士长王燕是湖北人,对当地情况最熟悉,被大家笑称“战地翻译”,既能协助战友快速进入工作,又能帮助患者答疑解惑,还为年纪大的重症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并且和队友们一同开创了“红区下心理护理模式”:由王燕在团队内进行了线上培训,全面系统的教大家学习红区常用的武汉方言,再根据患者们的不同心理需求和实际情况,由队友们分别进行了“一对一”主动对接,通过手机开展“线上+线下”连续对接,即使是有“红区”阻隔,也不妨碍医疗队队员实现随时“陪伴与倾听”。 虽然在这个战场只经历了37个日日夜夜,对于天津医大总医院的消化科的王莹来说,却经历了无数个感动的瞬间。在第一医院电梯偶遇工作人员对我们说着“你们辛苦了”的时候;公交车经过时司机叔叔对我们竖起大拇指的时候;治愈的奶奶出院时对医疗队员说“天津医疗队最棒的”时候;保障后勤的志愿者们跑前跑后满头大汗的时候……王莹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完胜定会属于我们,属于武汉人民。 6小时组建的医疗队 成功的“天总模式” 疫情就是命令,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接到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的通知后,在医大党委和兄弟医院的支持下,仅用6个小时组建了一支160人的医疗队,其中医生40人、护士120人。白衣执甲,逆行出征,该队于2月13日晚抵达武汉,整建制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两个重症病区。 该队建队之初即制定了《医疗队队规》。在医疗工作中,始终坚持“十八项核心制度”,以医疗质量为基石,以“抓两边、稳中间”的工作原则为支柱,努力发掘临床上的“潜在危重症患者”,使轻症不向重症、重症不向危重症转化;以纵向“一管到底”的经治组责任制为依托,建立“每日工作清单”和“红区—绿区”联动机制;以横向的队内多学科协作组(MDT)为基础,摸清在院患者内科合并症“底牌”,实现了全病区血压、血糖、抗生素、中医药、脑血管病高风险因素的统一管控,共同构建了为患者遮风挡雨的“屋顶”;通过捐赠牙刷、毛巾、脸盆等患者紧缺的生活必需品和赠送出院小纪念品等方式的人文关怀和正向的情绪疏导、心理支持把春天般的温暖带给每一位患者;通过建立医(护)患微信好友进行视频查房,创新了医(护)患沟通方式。由此,多措并举,构建了全新模式的护佑新冠肺炎患者的“安全屋”,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并在受援医院联合医务处质量查房中名列前茅。 截至3月18日,该医疗队累计接收新冠肺炎患者77例,其中有两种以上合并症16例,重症9例,危重症3例,累计治愈出院71例,集中转至其他定点医院(科室)6例,治愈出院率达93.51%,实现了在院病人“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医疗工作“零差错”、医疗安全“零投诉”、医疗事故“零出现”的既定目标。央视《新闻联播》节目于2月25日集中报道了该队的成功救治经验,并称之为“天总模式”。该队已荣获三部委联合颁发的“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记者 从竹 李文博 孙瑜 摄影记者 王倩 新媒体编辑 翟玉静 新报精华文章导读 3月19日6时至18时 天津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例 入境来津人员新冠肺炎输入病例 未参加医保者费用个人负担 公开征集以陈立新为首的涉黑犯罪组织成员违法犯罪线索 每日新报公众平台 我们了解天津这座城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更多内容vip可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