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上个世纪的呐喊:开展急症的治疗和研究,是中医的当务之急

来自上个世纪的呐喊:开展急症的治疗和研究,是中医的当务之急
潘澄濂  中医同城  今天






导读:潘澄濂先生(1910~1993),从医60余年,在他生活的年代,中医治疗的病种就在不断减少,对急症的治疗业已居于次要地位。今时今日,中医的处境并没有太大的改变,甚至较之以往有些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意味。



不过,对于近在眼前的新冠肺炎,中医又派上了用场,当然,这也是中医在急症方面的一次亮相,可是这场战役过后呢?



潘先生的这篇文章与当下急需思考的中医话题有些许关系,特此推送,引以为思。








文章推荐星级:

医生医学生:★★★★★

(中医能治急症的事实,不该被雪藏)

中医爱好者:★★★★★(中医不仅仅是调理)

非医伙伴们:★☆☆☆☆(中医不是慢郎中)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人民的保健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近年来治疗病种的范围不是扩大而是缩小,尤其是对急症的治疗,已退居于次要的地位。这当然有其主客观因素,但也有实际问题。



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开展对急症的治疗和研究,则是当前的急务之一。对此,略抒己见,以供参考。





01

回顾历史,继往开来



远在周秦,就有治疗急症的记载。



如秦越人治虢太子尸厥,用针、熨、汤三法齐下,起死回生。淳于意治齐王太后风痺客脬,难于大小溲,投以火齐汤,一饮即前后溲,再饮而病愈。



东汉张仲景痛宗族之丧于伤寒者十居其七,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为后世治疗急性传染病奠定了基础。



从此以降,代有发明,特别是明、清两代,由于温病学说的兴起,人们对急性传染病的认识、辨证和治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积累了更丰富的经验。其时,确是治疗急症的隆盛时期。



回顾西药磺胺类、抗生素、激素类未盛行前,不论穷乡僻壤,通都大邑,大都仰求中药治疗。



即就个人经历而言,早岁开业,亦多从治疗急症获誉;就是解放以后,十年动乱之前,每遇“流脑”、“乙脑”等急性传染病,还是采用中药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事实俱在,如说中医不能治疗急症,我实未敢妄自菲薄。





02

抓住主证,夺取高效



在较长的时间里,我们接触急症的机会有所减少,现在重整旗鼓,势不能面面俱到。



我的主张,先抓住几个常见的证,如热、厥、风、痛、血、黄等,结合辨病,开展临床研究,然后逐步扩大和深入。这样做,对培养新生力量亦有好处。



有条件的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二三个证先进行研究,如能有较多的单位协作攻关,全面开花,那是更好。我相信通过几年的实践,一定能搞出成绩来。



至于怎样抓重点,我谈一些不成熟的意见。



丨热证



主要反映是发热,有外感和内伤之不同。



研究须从外感发热入手,对那些原因不明的急性发热,亦可作为观察对象,不要轻易放过。



解热剂大致有辛凉解表与辛温解表两大类。此外,尚有甘寒清热剂类,如白虎汤;苦寒泻下剂类,如承气汤;和解枢机剂类,如柴胡汤;滋阴清热剂类,如五汁饮、增液汤;清营凉血剂类,如清营汤等,均有解热作用。



各类方剂的应用,必须以六经结合卫气营血辨证的依据,有针对性地选择,并从中找出规律来。



丨厥证



主证是四肢厥冷,还可能伴血压降低,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



《伤寒论》所说的“热深厥亦深”的热厥,临床较为常见,必须首先研究;对其他的脏厥、蛔厥等,亦可观察。由于厥证病变较为迅速,故采取综合疗法及学习先进经验亦有必要。



同时,还有因发热、吐泻、出血、剧痛等关系,以致阳气衰竭,阴阳离决,突然出现面色苍白,额上汗出,神疲短气,四肢逆冷,脉微欲绝等为其主要表现的脱证,如不及时予以抢救,危在顷刻,此时以参附汤、四逆汤等治之,确能起死回生,值得研究和总结。



丨风证



从狭义来说,指的是中风(包括类中),属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意外。



临床可根据《金匮要略》分中络、中经、中腑、中脏进行辨证,同时还要审证求因,辨明因火、因气、因血、因痰,尤其是中腑、中脏之证,还必须分清闭、脱。



尤在泾《金匮翼》治疗中风的八法,有一定参考价值。此外,惊风、破伤风等亦须开展治疗和研究。



丨痛证



痛证为多种疾病都能发生的症状。



在内科领域的急腹症,如胆结石、胆道蛔虫症,不完全性肠梗阻、阑尾炎、胰腺炎等,较为常见,以“通则不痛”的治则指导临床,已取得一定的经验,但还要深入研究,不断提高。



针灸疗法不容忽视,应该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丨血证



血证范围颇广,不论咳血、呕血、便血、溲血、皮下出血及崩中等悉属之。



内科硏究的重点,可考虑先选肺、胃出血,妇科可考虑崩中。



血证的治疗,唐容川《血证论》归纳为止血、消瘀、宁血及补虚四大法。止血虽重要,但其他三法的目的也是为了止血,故不可轻视。



止血药如三七、白芨、仙鹤草、侧柏叶、阿胶、乌贼骨、藕节等,或配以消瘀,或配以宁血,或配以补虚,可根据辨证抉择。



特别是“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理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大出血之用独参汤取效,即是证明。



某些有气机失调或气虚不摄见证者,在各种止血剂中适当配以调气或补气之药,则取效更佳。



丨黄疸证



黄疸证多见于肝胆疾患,或如肿瘤压迫胆道,血中溶血素破坏大量红细胞而产生溶血等,亦能产生。



急待研究的重点,放在“急黄”(暴发型和亚急性肝坏死)方面较有意义。其他黄疸,并不是说不重要,因为有效方药甚多,故可从缓。



我的经验:牛黄(包括人工牛黄)消退黄疸确有良效,然而亦要配伍其他方药应用。



以上虽从证的角度提出,但证中有病,病中有证,这样既可体现祖国医学的特点,也有其针对性,以利于总结经验。





03

适应需要,重视改进



急症的治疗研究,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领导,落实中医政策,是做好急症治疗研究工作的保证。



因此,建议中医医疗单位或科研机构,从领导到群众,都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衡阳会议的有关文件和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在《健康报》上发表的《我们要在中医事业上有所作为》一文。



同时,决不可将团结中西医的方针置之度外。



二、敢挑重担,全心全意为人民,是做好急症治疗研究的前提。



患者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我们医护人员必须具有毫不利己、高度负责的精神。在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医、护、检人员要同心协力,敢挑重担。并要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三、培训护理人员,为急症治疗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



急症治疗,七分护理,三分医疗。因此,在短期内培训一批既有现代医学护理技术,又懂祖国医学特色的护理人员,很有必要。



嗣后可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中医的护理常规和制度。



同时,抢救所需的医疗设备,如吸痰器、输氧、三腔管、心脏起搏器、导尿管、鼻饲管等,亦要备齐,以供急用。



四、保证药品供应,改进剂型,也是急症治疗研究的重要一环。



目前,抢救急症的药品如“三宝”之类,往往供不应求。建议适当多生产一些;同时,急诊室必须设立小药室(柜),储备急症所需药物,以免临渴掘井,贻误病机。



此外,就是急救药品的剂型改进问题,必须跟得上需要。考虑给药途径除口服、鼻饲、肛灌外,还要有一些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剂,以利给药。现在有些医疗单位,已有先进经验,不妨派出有关人员,前往取经。





I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潘澄濂——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1年1月,作者/潘澄濂,编辑/白芷,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更多内容vip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