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情绪让心脏“变形”!你伤心时,心脏可能真在受伤 生命时报微信 生命时报 今天 和伴侣争吵、被领导批评、跟父母赌气、辅导孩子气得胸闷……有时没人惹我们,还是会有各种不爽——工作没做好、拖延迟到,就连追剧看新闻也会烦躁,甚至一段时间内你看啥都不顺眼。 负面情绪,就像是个不期而遇的魔鬼,时不时跳出来搅乱我们平静的生活。 情绪的变化,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变化。许多研究表明,情绪对我们身体的影响,远比想象中的程度还要强烈。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推荐一个TED演讲,并采访专家告诉你情绪如何影响健康,教你科学调节负面情绪。 受访专家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张侃 本期编辑丨杨萌 坏情绪让心脏“变形“ 从13世纪开始,“心形”就经常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一颗跳动的心的形状和“心形”也十分相似。 但其实,心脏的形状会随着情绪变化。当你觉得“心痛”时,心脏可能正在“变形”。 点击视频,看情绪如何让心脏变形↓ “我们的情感生活都被记录在心脏上。”心脏病学家Sandeep Jauhar这样说。 尽管心脏并不是情感的来源,但情感会对人类心脏产生直接的物理影响。比如,在体验到“爱”的时候,人们会有明显的心脏悸动。 负面情绪对心脏的影响更为明显,过于强烈的情绪甚至会伤害到我们的心脏。 恐惧或悲痛会促使神经触发血管紧缩,造成血压上升,使心脏拼命为我们的“逃跑行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感受到强烈的心脏跳动。 令人紧张的情绪会导致肾上腺素升高,小动脉持续收缩,高胆固醇会更容易侵蚀血管壁,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2004年, 一场大地震摧毁了日本最大岛屿上的一个地区。在这场灾难之后,研究者发现跟一年前同期相比,该地区在大地震后一个月的应激性心肌病发病率增加了24倍。 而心脏“变形“的现象,则是一种名为“应激性心肌病”的心脏病,即“心碎综合症”。 这种疾病一般是由于心肌的一侧因强烈压力或悲恸情绪,导致心肌气球样变,膨胀成章鱼壶的独特形状。 只要情绪缓解,“变形”一般会在几周之内消失。然而,在急性期,它可能会导致心脏衰竭、心律失常,甚至死亡。 Sandeep Jauhar指出,在讨论心脏健康时,必须更加关注情感的力量和重要性。“情绪”是影响心脏疾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负面情绪伤害全身 除了让心脏“变形”、导致心血管疾病之外,负面情绪可能让全身健康遭遇危机。 美国博闻网刊登的一项调查发现,75%的颈椎疼痛、80%的头痛、99%的腹胀及90%的疲劳由负面情绪引起。可见,长期持续的负面情绪有损身心健康。 肠胃病 胃肠道的功能状态一定程度上受情绪影响。 长期负面情绪容易让胃功能失调,导致消化不良、便秘、腹泻、胃炎、肠道炎症及不明原因的腹痛等。 甲状腺疾病 长期压力大、紧张焦虑的人容易患甲状腺疾病。有统计显示,70%的甲状腺疾病发病前有不良情绪刺激。 皮肤病 荨麻疹、牛皮癣、湿疹、皮肤瘙痒等很多皮肤疾病,其病因、发病过程与情绪密切相关。 癌症 有研究认为,容易焦虑、生气的女性更可能内分泌失调,增加患乳腺、卵巢癌等疾病的风险。 4个方法调节负面情绪 2019年2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显示: 我国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有轻到中度心理问题; 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有中度到重度的心理问题。 此外,53%的受访者表示希望了解更多关于情绪“自我调节”的知识。这也反映出,半数以上国民可能有过心理状态差、情绪不佳的情况,并且迫切需要调节。 当负面情绪来临时,我们可以试试这些方法来自我调节。 1 接纳情绪 遇到问题,多想想别人会不会因此困扰,别人会如何解决。既然别人也会因困难而烦恼,那么这就是很自然的事,要试着接纳自己的情绪。 接纳之后,我们需要将情绪通过感受的形式表达出来,即仔细体会和感受这种情绪,然后将它与合适的词汇进行匹配。 表达情绪的前提,是要学会区分感受和看法。感受是对内心情感的一种客观描述,而看法往往带有某种结论性或者评判色彩。 例如,“我弹琴弹得不好”就是属于看法而非感受,它是对自己的一种否定式的评价。而“我感到烦躁”就属于感受,是对此时内心感受的描述。 看法往往本身就带着某种负面情绪,它非但无法缓解情绪,反而会强化负面情绪。因此,我们在表达情绪时,要尽量避免那些负面的结论性语言。 事实上,情感的表达需要启动大脑新皮层,这是理性所在的区域。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把情绪说出来之后,会有种轻松的感觉,内心也会舒服很多。 2 转移注意 有负面情绪时,不要沉浸其中,试着做些别的事,从中获取快乐和成就感。 比如,可以去吃一顿美食,请半天假去看场电影,或者是花些钱买件心仪已久却一直不舍得买的东西。 负面情绪让你焦躁、不适,那么反其道而行之去舒适区待一会儿可能会给你正能量。舒适区就是能让你把紧绷的弦儿放松的地方,因人而异,无关功利,能让自己开心就行。 此外,让身体放松也是一个不错的转移方法。许多时候,当我们过于疲惫时,身体开始迟钝低效,力所不能及而做不好,对自己心生不满,给负面情绪提供了绝佳的土壤。 每个人都有让身体放松的独特办法。有人选择运动,有人选择去做spa,或是好好睡上一觉,给身体一点喘息复原的时间,身体舒服了,心情自然会转好。 3 主动倾诉 找亲友谈谈自己遇到的困难,通过倾诉把情绪发泄出来,也是缓解不良情绪的好方法。 很多时候,倾诉只是为了释放压力,并不一定要找个什么方案出来,你只是需要个情绪垃圾桶去把垃圾情绪倒掉,免得它在体内持续发酵。 有人愿意充当你的“垃圾桶”,请怀抱感恩心态,同时换位思考,请克制地占用对方时间精力,不要轻易地无所顾忌地随便”巨量倒垃圾”。 4 重新定位 情绪本身其实带着丰富的信息,如果能够读懂这些信息,我们就能透过它看到自己内心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以及自己头脑中各种各样不合理的信念,并以此为基础,来实现自我成长与突破。 比如,当看到别人获得成就时,我们难免产生比较心理。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看到别人成功,我们不应陷入焦虑,应该重新思考自我定位。给自己一个更加合理的目标,以此为基础制定计划,与过去的自己做比较,利用情绪实现自我成长。▲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科普 (上下滑动查看) 新冠病毒在户外更“活跃”!新研究:跑步、骑行至少隔10米远 抗疫环卫工人一天处理300个垃圾桶,医疗废物都去哪儿了? 战斗到最后的“留守天团”:专访最晚撤离的5支援鄂医疗队 全球面临「呼吸机」告急!一线专家详解:呼吸机是如何救命的? 屋里太干燥,呼吸道病毒传得快!世卫组织给「健康湿度」划了标准 天暖能阻止新冠病毒吗?专家:这两个因素增加了难度 猫感染新冠会传染人?别慌,病毒学家的解读来了 关于“无症状感染者”的10个疑惑,专家一次性解答清楚 营养专家一份「复工带饭攻略」,解决上班族的午饭难题 欧洲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意大利,病死率为何居高不下? 国内疫情是否会“二次暴发”?一线权威专家是这样回应的 全球首个确诊超20万国家!美国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暴发”局面? 心理学角度解释:为什么人戴上口罩就变好看了? 日媒:确诊数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日韩疫情真的控制住了吗? 时评 | 他们生来未必是英雄,只因患者需要才赴汤蹈火 权威解读病毒8大“疑点”:全球病例为何暴增?一人会感染两次吗?…… 致敬!17年前他们抗击“非典”,如今再披铠甲战“新冠” 「免洗洗手液」能杀死病毒吗?专家:这4种可能无效 多国效仿中国“封城”,一文说清「封锁」为何能控疫情 宅出来的身体“时差”,是时候学一套「生物钟调整法」了 中医药抗疫有一套!专家揭秘“三药三方”到底牛在哪? 疫情期间有这5种表现的人,你体内的维生素D“余额”不足了 无意识“摸脸”增加染病毒风险!你可能每4分钟就摸一次…… 感染科专家N条“复工”建议:让病毒不复燃,疫情不反弹 事关14亿人安危!中国怎样守住境外输入这条红线? 日本节目实测:这里是办公室最“脏”的地方,马桶圈反而最干净 为什么洗手一定要用肥皂洗20秒以上?看过这个实验就明白了 【疫问医答】新冠肺炎患者会留下“后遗症”吗? 灾难是最好的「教科书」:保护动物也是人类的一种自保 【疫问医答】“身体素质过硬”的运动员,为什么频频感染新冠病毒? 这场疫情“教会”我们的9件事,事关每个人以后的生活 亚洲人人都戴的口罩,为何欧美人却有“抵触”心理? 【疫问医答】抗疫中药方,黄芪为何被多次“提名”? 护肺第一步:防止室内空气污染!4个房间要重点“排查” 抗疫MV《呼唤》:愿所有的病痛都会被春天治愈 超1亿人正接受“隔离”!为何欧洲成为新冠肺炎大流行震中? H5丨疫情结束后,我最最最想做的是这些事…… 距离“摘口罩”的日子还有多远?一线专家回应了 美国抗疫让人看不懂!”中国为西方争取了时间,西方却把它浪费了“ 疫情让礼仪悄悄改变,看各国首脑如何“花式”打招呼 这些菜在家就能“种”!疫情期间不方便买菜的人有救了 日本实验:病毒沾附手机上可存活24小时!手把手教你给手机消毒 心理学家告诉你:谣言是怎样让你深信不疑的? 运动专家的「疫期户外运动」指南,拯救“宅”了一冬的你 钟南山院士喊你用公筷!经此一“疫“,让公筷摆上每一张餐桌 【疫问医答】研究称病毒已“变异”,是不是更容易被感染了? “医生,我体温总是偏低,这是种病吗?” 从“封城”到“封国“,解析意大利新冠死亡率为何全球最高? 禁食野生动物后的疑问:到底都有哪些动物不能吃? 密闭空间新冠病毒可传至4.5米!一份「公共交通指南」平稳度过复工期 为什么一定要找到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病毒专家分析传播路径 “37℃”成了历史:人类的体温为什么比一百年前低了? “隔离14天”变“马上回家”!一线记者接到志愿者的求助电话…… 一线重症专家:解读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提到的8种疗法 告急:新冠肺炎境外确诊近3万例!李兰娟院士呼吁全球重视并行动 不刮胡子,口罩白戴!美国疾控中心:漏气几率增20-1000倍 日本测试:外出回家忽略这件事,2小时病毒“感染”全家人 张文宏医生喊你把窗户打开!收下这张疫情期“通风时刻表” 身体每天上演的「消化道大剧」,远比食物本身更精彩…… 医生亲自示范:疫情期怎样出门买菜更安全…… 哪有什么超级英雄,她们只不过是挺身而出的平凡姑娘 解剖报告再添“罪证”:不仅肺部,新冠病毒是如何“侵害”全身的? 每个吃腻了家里饭菜的人,跟营养专家学5招“改造”家常菜 武汉一线的“她”力量!记者还原抗疫女将们的温柔坚守 新冠比非典狡猾的多!一线专家解读17年抗疫有哪些进步 从死神手里抢人!北京协和援鄂医疗队讲述战疫“红区”的32天 别再传谣了!这5种「抗病毒食物」,营养专家一个都不认可 新研究:烟民更易感染新冠病毒!吸烟到底有没有“安全量”? 时评丨禁野味就得“一刀切” 为何胖人和癌症患者易感染新冠病毒?北大医学部:跟体内这种酶有关 时评 | 坏情绪也是防疫的敌人 一首原创漫画MV,用160秒定格了战“疫”中的催泪瞬间 从黑暗,到曙光……听治愈患者讲述抗“疫”经历 美意日韩多国现本土传播病例!新冠病源究竟从哪里来?向哪里去? 食品专家推荐一份「囤肉指南」,提高疫情期间的吃肉品质也能 【疫问医答】口罩戴久了,“闷”出皮肤问题怎么办? 一线抗疫护士口述:重症病房的20多天,我们是这样度过的 高速摄像机还原“咳嗽”瞬间,7个止咳法拯救不安的你 好好吃饭也能“抗病毒”,专家开出7个「中医汤方」 心理学专家:疫情让人更加宽恕善良,国人这10项品格悄然提升 新冠疫苗还要等多久?世卫组织:全球20多种疫苗正在研发 专访国博方舱护士长:我从不害怕患者抱我 防疫期,老人的一天怎么度过?这张漫画安排的明明白白 “遗体解剖”揭开病毒真面目,专家:可能颠覆现有诊疗方案 美国致1.4万人死亡的流感中有新冠肺炎?最新回应和专家分析来了 宅在家也要“勤洗手”吗?医生提醒:8个时刻必须要洗 时评丨“停课不停学”别走形式 【疫问医答】新冠病毒会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吗? 时评 | 隔离病毒,不能疏离人心 援鄂日记丨独家探访辽、皖、川、湘四大医疗队的动人故事 研究发现:华南海鲜市场并非病毒发源地,专家解析下一步如何找到源头? 实拍保洁员的“舱内六小时”:工作四班倒,每晚处理50桶垃圾 免疫系统如何战胜病毒?7件事护好抗疫“防火墙” “二月二龙抬头”,这套「零失误理发攻略」送给在家剪发的你 记者实拍医生“穿防护服”流程:9个步骤花30分钟,泡汗水里6小时 疫情期间每个被迫下厨的人,都需要一份「零厨艺」指南 中医专家:新冠肺炎5个病期各有最佳“治疗方” @天天戴口罩的人:一组训练操让每次「呼吸」都顺畅 为什么呼吁康复者捐血浆?一文为你揭开「血浆疗法」的面纱 “婚礼延了他却走了……”我们用独家镜头记录同事眼中的彭银华医生 封城30天|15239位武汉读者,你们还好吗? 独家曝光朋友圈,护士深情撰文悼念:小彭医生,很荣幸护理你! 时评 | 科学素养是最有效的“抗体” 把7件事“顺序”搞错了,感染病毒的风险也就高了 古人怎么战胜瘟疫的?从古至今5个朝代各有经验 时评 | 阻断谣言也是全民战 生命熄灭那一刻寂静又凄美:四分钟「人体内旅行」,向死而生 时评 | 抗疫情,容不得一丝侥幸 疫情期间的“囤菜指南”,这样做帮食材延长保鲜期 时评丨感恩医者,不能只在当下 日本一项口罩测试:这样戴,外部细菌“泄露”率100% 专访北京第一例“非典”收治专家刘又宁:病毒传染力何时能减弱? 病毒是如何“悄悄”传播的?病毒学家详解8种途径 生产一个口罩仅需0.5秒,为何口罩还不够用? 闷在家胃口不好的你,跟营养专家学7招打开“食欲” 句句有用!老人防疫的7条“专属提醒”,转给爸妈 比病毒更有“传染性”的,是这些在朋友圈热传的9个谣言 首度曝光!新冠病毒「高清彩照」,一组图看清显微镜下的真面目 推荐!一位84岁院士的纪录片:“敢医敢言“钟南山 漫画战疫 | 这场“战疫”,你从来都不孤独 这8个真实的故事,致敬战“疫”中的爱情 “拐点”究竟何时来?一文梳理国内外专家的权威预测 两千多年历史告诉你:面对传染病,人类为什么选择「隔离」? H5 | 听,野生动物的悲歌 【疫问医答】我是不是“无症状感染者”? 测体温没注意6个细节,别怪测出的结果不准…… 【疫问医答】“假阴性”频现,核酸检测还可靠吗? 卫健委发布「心理调适指南」,帮10类人群走出“疫情困境” 【疫问医答】轻症患者为何病情会突然加重? 西汉至今抵御了300多次瘟疫的中医,为抗疫提供了什么思路? 著名呼吸科专家刘又宁:一文解答你关心的10大“肺炎”疑问 “战时”蔬菜也讲“战术”,营养专家推荐一份「囤菜指南」 【疫问医答】疫情期“感冒”了怎么办? 家里“口罩荒”了,这3种省法帮你再坚持一下 找到“新冠病毒克星”为何这么难?专家告诉你背后真相 【疫问医答】关于“气溶胶”传播,解读你最困惑的7个疑问 这份“居家消毒指南”,把你的消毒困惑一次说清了 《成语解“疫”》:9组词帮你给肺炎防护划重点 免疫系统如何帮你抵抗病毒的?一定要做好这4件事 【疫问医答】为什么病毒易对“心脑血管差的人”下手? 漫画战疫|谢谢你,为我们拼了命 为什么要建「方舱医院」?一文读懂它在抗疫救治中的重要性 张文宏教授讲传染病:一节18分钟的“硬核”公开课 “求求你,我不会传染病毒,请别抛弃我“ 【疫问医答】中央空调会不会导致疫情扩散? BBC纪录片揭秘:对人类来说,最致命的病毒存在于哪里? 最小确诊病例仅1个月!一套“全方位防疫指南”给儿童最科学保护 19名院士学者联名呼吁:立法禁食野生动物!敬畏自然才是珍爱生命 【疫问医答】我家小区/附近有确诊或疑似病例,该怎样保护自己? 病毒在飞机上的传播概率多大?一张示意图带你看清 钟南山院士:办公区这个地方最“高危”,3招教你躲开病毒 国家卫健委发布“口罩使用指南”,口罩问题有了权威答案 WHO推荐的见面姿势:戴口罩+一米线 收藏!最新版“新冠肺炎公众防护指南”,50个重点帮你划好了 洗热水澡能不能抗病毒?感染科专家告诉你真相 营养专家10个「居家饮食处方」,教你科学“吃”出抵抗力 @在家憋烦了的人,这6件事可以帮你再坚持一下 这件和「戴口罩」同样重要的小事,一直都被你忽视了 手机也可能是新冠病毒载体!疾控专家1分钟演示「手机消毒法」 疫情下的老年人如何避免感染?这18个建议转给爸妈看 【疫问医答】即将返岗工作的我,该如何预防感染? 疫情下的“宅”家锻炼指南,让你不出家门也能动起来 多家中医院实名推荐:7个方子有助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疫问医答】手机、超市物品、扶手……可能间接传播新型冠状病毒吗? 冠状病毒与人类“纠缠史” 【疫问医答】哪种特征的发热需要警惕? 一座一座城“封”了,别一颗一颗心“崩”了 【疫问医答】新型冠状病毒,到底怕冷or怕热? 致敬!疫情一线拍下的这12组图,每张都让人泪目 卫健委:病毒传播力似乎有所增强,疫情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疫问医答】宅在家的我们,怎样做好“居家消毒”? 疫情笼罩下的春节怎么过?六大呼吸科专家权威提醒 【疫问医答】一份新型肺炎轻症患者的“居家隔离指南” 漫说疫事|这个春节,我们打一场特殊的战“疫” 【疫问医答】“重大突发公卫事件一级响应”意味着什么? 爸妈,听话!预防新型肺炎,请听儿女6句劝 请扩散!面对疫情,我们有9个呼吁 【疫问医答】增强免疫力,有助于对抗新型冠状病毒吗? 除了不去武汉、戴口罩,我们还能做什么? 【记者直击】疫情中的春运回家路 汽车、火车、飞机……这份“防肺炎交通指南”助你安全回家 社评:必须向顾全大局的所有武汉市民致敬 【疫问医答】怎样分清“普通感冒”和“新型肺炎”的区别? 关于新型肺炎的13个疑问,卫健委专家给出了答案 权威解读:新型冠状病毒,是怎么从动物传染给人的? 划重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8问钟南山院士 扩散周知!多科权威专家:春运如何严防新型冠状病毒 戴口罩能否防住新型冠状病毒?一篇文章全都说清楚了 生命时报公众号矩阵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电话垂询 业务合作:010-65363765 内容合作:010-65363786 喜欢,就点个“在看”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更多内容vip可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