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被救回后皮肤变黑的武汉医生吗?如今均已康复! 健康报新闻频道 昨天 前不久,两位武汉中心医院感染新冠肺炎的医生被抢救过来后身体变黑的新闻受到广泛关注。一位是武汉市中心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医生易凡,另一位是泌尿外科副主任医生胡卫峰。他们被“人工肺”(ECMO)救回了生命,但由于重症、多脏器损害、药物治疗等原因,导致面色变黑、伤痕累累。 5月9日,中日友好医院援鄂医疗队相关专家登上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台,讲述国家援鄂医疗队在武汉的医疗救治经历。会上,中日友好医院外科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援鄂医疗队副队长段军展示了易凡大夫的两张近照,一张摄于4月6日医疗队离开武汉时,一张摄于今天上午。不难看出,康复后的易凡大夫精神焕发,皮肤变白。段军透露,经过积极救治,两位医生的病情均迅速好转。 中日友好医院外科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援鄂医疗队副队长段军:“任何时候ECMO管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前段时间大家比较关注两位医生患者皮肤变黑的事情。其实就是因为感染太重,医生对他使用了多粘菌素B的药物,这种药物会导致色素沉着,导致皮肤变黑,但这种皮肤变黑会慢慢消退。 易凡大夫和胡卫锋大夫均于1月底前后确诊感染,当时病情重且进展迅速,都插了气管插管,都上了ECMO。ECMO的管理需要一个团队,任何时候ECMO管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别提在隔离病房这种特殊的环境中。中日友好医院援鄂抗疫医疗队连夜把这两位患者转到所管病区,当天就在ECMO和呼吸机的支持下做了转运CT检查,第二天做了气管切开术。评估发现,两位患者都存在血源性感染,需要想尽一切办法把血里面的感染源去除,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就是更换身上的所有导管,尤其是最危险的ECMO导管。 虽然我们做了很详细的准备、很周密的计划和紧急预案,但是不成想,在更换ECMO管路的时候还是出了意外,胸腔大出血、休克。经过抢救,病人的病情稳定下来了,但是ECMO的管路仍然存在感染源,病人仍然处于严重感染的状态。正当我们焦灼、难以抉择的时候,王辰院士指出了一条明路,那就是创造条件,想尽办法都得换管子。而当我们成功更换ECMO管路以后,病人的病情第二天就稳定了。易凡大夫于第14天撤掉ECMO,已经出院回家;而胡卫锋大夫在第20天撤离管路,目前仍在医院康复治疗中。 中日友好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领队王燕森:“想到最坏,才能做到最好” 方舱医院是战时之需。中日友好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第一时间到达武汉,这是救援队首次整建制参加,包括医生、防护、放射、药学、检验、管理人员,以及五台救援车辆。医疗队先后转战了东西湖方舱医院和光谷方舱医院,每到一处,便和兄弟医疗队快速磨合、快速对接,是首批进舱并且筹建开舱的医疗队,累计接诊患者383人次,累计管理患者3643人次。最后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出院患者零回头”的既定目标。 想到最坏,才能做到最好。之前设想了很多场景,但真正接诊时有两个不同。第一,患者按照我们预想的一个一个来,是十几个有时候是几十个一起来。另外,患者一拨接着一拨来。原来预想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情绪的情况都没有出现,绝大部分患者对医务人员都很理解,也极其配合。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治疗师夏金根:“危重病人的转运是感染风险最高的” 呼吸治疗师是危重症救治团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员,主要为呼吸功能受损的病人提供呼吸支持或者气道管理等很重要的临床呼吸治疗工作。简单来说,每天的工作就是需要接触病人气道里的分泌物,还有病人呼吸的气体。到了武汉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其实并不是马上进入隔离病房,而是要准备很多不同种类、不同品牌的呼吸支持设备和耗材,比如说不同的吸氧装备,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人工肺等,保证这些设备随时可用、随时好用。 对于我们来说,危重病人的转运是感染风险最高的。刚到武汉的时候,要转运一个病人是非常困难的,相当于把整个ICU的所有设备都搬出去,甚至推着这些设备在外面走将近一到两公里的路程。有时候为了一个病人能做一个很重要的检查,我们甚至需要5-9名医务人员才能完成一次操作。随着临床工作经验的积累,这种担心最后在病房里逐渐减轻。 据了解,1月23日至4月7日,中日友好医院先后派出6批、164人的医疗队驰援武汉,分别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开展重症患者救治,在东西湖方舱医院和光谷方舱医院开展轻症患者诊疗。 截至4月7日撤离武汉时,医疗队总共收治重症患者100名,有效地给患者行有创、无创呼吸机支持40例次,做了五个气管切开术,上了4个ECMO,其中有1例是主动脉球囊反博联合ECMO双重循环支持下的冠脉支架植入术。 文:健康报记者王倩 编辑:马杨 审核:陈会扬 闫龑 更多内容vip可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