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房企下猪圈?可能只是个开始

【解局】房企下猪圈?可能只是个开始
原创 云中歌  侠客岛  3天前


5月7日,万科发布猪场招聘岗位,跨界养猪的事儿刷了屏。碧桂园、万达也早有类似动作。不过房企的跨界尝试远未止步于此。
 

 
卖房不如养猪?看看数据就明白了。
 
美国农业部(USDA)数据显示,中国年猪肉消费量超5000万吨,养猪堪称亿万级市场。中国的猪肉养殖行业龙头中,还诞生了两位千亿级富豪——四川新希望集团的刘永好,财富上升20%,有1050亿身家;牧原股份的秦英林,财富增长16%,身家1550亿。
 
在猪价起飞、房子难卖的2019年,万科全年净利润388.7亿元,同比增长15.1%,低于市场预期。牧原股份则揽获61.14亿元的净利润,同比暴增1075.37%。在房企业绩受困时,养猪成为新的盈利增长点,并不奇怪。
 
养猪也有政策红利。国家于2019年发布政策,对2020年底前新建、改扩建种猪场、规模猪场(户)给予一次性补贴。农发行也于2019年11月出台文件,称未来3年将安排500亿元信贷规模和资金,支持生猪产业。
 
即便如此,地产和养猪毕竟不是一个赛道,养猪也并非稳赚不亏。因有周期波动及猪瘟等影响,猪价时有波动,养猪企业在收益上的确存在不确定性。
 
那么,房企争当猪倌、所为哪般?有分析人士认为,房企看中的是政策福利,可拿到便宜的资金、进而拿地,也有分析称猪价居高不下、养猪收益可观,分一杯羹并无不可。

截至目前,房企进军养猪行业的举动仍在尝试阶段,不妨静坐观之,看“猪倌模式”将结出何种果实。


 

 
除了“下猪圈”,房企还有更多选择。

碧桂园涉足机器人领域,恒大造起了新能源车,华夏幸福做产业园区和无人驾驶,万科发力物业服务、长租公寓、商业开发、物流仓储及产业园项目,更有融创等十余家企业落子医美、康养、医疗行业。
 
乍一看遍地开花。仔细想想,其实是行业天花板、政策影响、资金限制等多方面因素叠加下,房企打法的必然调整。
 
“房住不炒”、融资渠道持续收紧、经济发展去地产化之际,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只依靠地产开发盈利的模式愈发难以为继。趁大洗牌尚未来临,化被动为主动、在各个赛道做尝试,也是增强经营灵活性的求变之举。
 
当然,还有一个现实的因素——信贷系统向房地产开发行业的融资渠道已是越收越窄了,而医疗、养猪、新能源车等满足产业变革需求或补足食品供应困境的行业,当下正受到政策补贴及信贷支持。转换赛道之后,融资会有便利,这在客观上对房企缓解资金荒是有帮助的。


资金,图源人民网


 
对房企而言,做多元化转型不意味着舍弃主业。
 
君不见一度高举“轻资产”大旗的万达,转了一圈又收拾起旧河山。万达当年的转型极为彻底——甩卖万达酒店、海外资产,将文旅项目及团队一并转手融创。

就在外界以为万达即将撕下“地产商”标签时,失而复得的戏码频繁上演。仅在2019年前三季度,万达便与辽宁、四川、陕西、广州、甘肃等地政府签下大单,签约项目总投资额度高达3550亿元,涵盖万达城、万达广场、万达文旅城等地产业态。
 
由此一例其实可知:高周转、高杠杆、粗放式、赚快钱——房企屡试不爽且收获良多的打法依旧是“很香”的,转型意味着切换至陌生且需精耕细作的领域,需要思维转化、业务架构、团队更新,而这些并不容易。
 
阳光城执行副总裁吴建斌对此现身说法,并掏出数据,“2018年,阳光城产业发展中心动员31个区域找到132个项目,立项96个、签投资意向41个、做策划方案42个、最后内部过会6个,而确权仅3个”。
 
转型是资源的再平衡,在既往业务惯性及运营模式的掣肘下,多元化尝试似乎需要更多时间逐步推进。即便如此,当房企意识到生存环境的改变及行业格局必将出现的调整,其重新审视资源并再行发现价值的旅程已经开启。
 
认真也好,玩票也罢,与中国经济息息相关的房地产行业已在酝酿改变,这是大势所趋。

文/云中歌
文章已于2020-05-10修改


更多内容vip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