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苓桂剂,治疗“水气上冲”

巧用苓桂剂,治疗“水气上冲”
大河微医  今天
大河报《天天健康》官方微信
推荐指数★★★★★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里,“水气”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水肿,一是指水饮。此水饮与“四饮”的含义不同,它具有上冲的特性。刘渡舟认为水与寒、水与饮,往往协同为病,“水”乃言其形,“寒”乃喻其气,“饮”则指其邪。所以,“水气”的概念,应既指水饮,又包括水寒之气。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脾胃病科名誉主任李鲜教授指出,对于水气上冲,可以使用苓桂剂对症治疗。







“水气上冲”的病机
“水气上冲”的病机与心、脾、肾的阳气虚衰有关。心、脾、肾三脏之阳气健旺,则不致产生多余水寒之气上冲之证。

心属火,上居于胸,能行阳令而制阴于下。若心阳不足,坐镇无权,不能降伏下阴,则使寒水上泛,而发为水气上冲。

脾气之虚,不能制水于下,水无所制,也易上冲而为患。

肾主水而有主宰水气的作用。如肾阳不足,气化无权,不能主水于下,则亦可导致水气上冲。

“水气上冲”的临床表现
“水气上冲”证临床常见于各种心脏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等。

“水气上冲”的起点和终点,观《伤寒》、《金匮》,可知有两处:一起于心下,上冲至头;一起于脐下(少腹),上冲至咽喉。

水气上冲的证候,可表现为“奔豚”证,即患者自觉有气从上腹上冲至咽喉,并可有腹胀、胸闷心慌、咽喉憋闷感、短气、濒死感等,气下行则诸症皆除。亦可表现为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目眩晕等。

“逆”即水寒之气上逆,“满”即心下(胃脘)痞满。水气上冲,邪于心肺,则出现胸闷、咳嗽、喘息、心悸;上冲至咽喉,则咽喉不利、憋闷异常;上于清窍,则头痛、眩晕、耳鸣耳聋、鼻不闻香等。

“水气上冲”离不开四诊
“水气上冲”证的诊断,亦离不开四诊。

如望诊,主要望病人的气色、舌象。水为阴邪,阴来搏阳,水来克土,故面色黧黑,甚至可出现水斑,类似孕妇的妊娠斑。舌象可表现为舌质淡嫩,舌苔水滑。

切诊多为脉沉紧或沉弦,沉弦脉主水与饮,紧脉主寒。

巧用苓桂剂治疗“水气上冲”
“水气上冲”的治疗,当以温阳降冲,化饮利水为法。选用茯苓、桂枝组成的方剂(简称“苓桂剂”),随证化裁。

苓桂术甘汤以苓、桂为君,白术、炙甘草为臣。

茯苓在方中的作用有四个方面:即甘淡利水消饮,宁心安神定惊,行治节之会,利肺气以通调水道,健脾助白术以利水湿。

桂枝在方中有三个作用:即通胸阳而消饮,下气降冲,补心阳以制水饮。

若无桂则茯苓不能通心阳而降冲逆,无苓则桂枝不能化饮利水。因此,苓、桂配伍,相辅相成,实为通阳降冲。

苓桂术甘汤实为苓桂剂的代表,通过加减,从苓桂术甘汤又演变出许多方剂,如:

1.苓桂芥甘汤(茯苓、桂枝、甘草、白芥子):用治水气夹肝气上逆,咳吐痰涎之证。

2.茯苓甘草汤(苓、桂、甘草、生姜):治胃虚水停证,小便利或不利。

3.五苓散:治“水逆”症,又治“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金匮要略》)

4.苓桂甘枣汤:治心阳虚之“脐下悸,欲作奔豚”证,用甘澜水煎,义在不助水邪。

5.苓桂茜红汤(苓桂术甘汤加红花、茜草):治疗冠心病属心阳虚者,疗效颇满意。本方加牛膝治疗高血压病(心阳虚证)效果亦较好。

6.苓桂杏苡汤(苓、桂、杏仁、苡仁):治水气夹湿,头晕、咳嗽、痰多、胸闷、小便不利、舌苔腻之证。

(谷昱烁 整理)




“大河微医”是百万大报《大河报》倾力打造的健康信息平台


更多内容vip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