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国产剧“经典台词”,就这

如今的国产剧“经典台词”,就这?
原创 指听  Vista看天下  昨天



现在的观众,对所谓的大IP剧越来越不买账了。



前几天听说郑爽将出演《花千骨》的电影版本,粉丝和剧粉因为“到底谁扯了谁的后腿”这件事吵得不可开交。



普通观众却为又要出现一部“烂片预定”而感到头疼。



剧版《花千骨》当年虽然大火,但现在看来也不是什么高质量的作品。情节强行虐心倒还在其次,主要是里面很多台词让人回想起来……蛮尴尬的。






无论是“你若敢为天下人损她一毫,我便杀尽天下人”,还是“我以神的名义诅咒你,不老不死不伤不灭”,都透着一股中二的小学生气息。



让人每次在网上刷到类似的“经典台词”,都尴尬到在地板上挖出一个三室一厅。





不止是《花千骨》,这几年来,台词质量越来越差似乎已经渐渐成了国产电视剧的通病。



以至于每次有人回忆某部老剧,片中人物语言交锋的耐人寻味、遣词造句的含蓄隽永,都成了被观众重点夸赞的对象。



如果说经典老剧中的对话会激起人转发朋友圈的冲动。



那么现在很多国产剧中的台词,只会让人想要将它们连同自己青春期的QQ空间一起阅后即焚。



01
“你管这玩意叫经典台词?”

国产剧台词的衰落,首先是从角色不好好说话开始的。


欧阳娜娜被嘲出圈的名场面“鹿小葵,加油”,除了演员本身演技不行之外,不合时宜的台词才是这个场面尴尬爆棚的根本原因。



在大门口摔倒后的第一个反应是马上爬起来吧,坐在地上自言自语是什么鬼。

说真的,在经历过各种狗血情节的洗礼之后,这届观众对于国产剧的台词要求真的不高。

只要你语句通顺、符合人物性格,就算难以成为被人记住的经典,但起码也不会被群嘲。

然而从现状来看,很多国产剧就连这样简单的要求也达不到。

让人出戏的台词俯仰皆是,主创团队似乎不仅不了解正常人的生活,连基本的文学素养都不太扎实。



比如当年杨幂和阮经天演的《扶摇》,剧中常常被粉丝引用的一句台词是——“生我者我不知道也,知我者长孙无极也!”

抱歉,我知道这是想表达女主出身底层的悲惨,但是这个文白掺杂的用法真的会让我想起小学时乱改的古诗词。

如果说这些侮辱观众智商的对白只能代表某个主创团队水平的下降,那么所谓“经典台词”的逐渐庸俗化,则让观众感受到更深层次的心痛。

曾几何时,提到国产剧经典台词,我们会想到以“莎翁风格”著称,辞藻优美讲述爱情悲剧的《大明宫词》;



或者是寓教于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展现古代官场逻辑的《铁齿铜牙纪晓岚》;





乾隆解释为什么不能将当地的贪官全都处死——因为新的官员上任后还会贪。

         

而现在热门剧的经典台词就简单多了,基本上可以总结为两个套路:死去活来和心灵鸡汤。

前者多见于国产古装剧。



自从《花千骨》中“你若敢为你门中弟子伤她一分,我便屠你满门”的变态式金句后,仙侠剧在台词里毁灭世界的次数,可能堪比好莱坞大片。



张黎导演著名的翻车剧《武动乾坤》中,也曾出现过“你若离去,我便为你屠戮元门,即便足踏血海,我心已冰”这样让人以为到了犯罪现场的宣言。



有的台词可能不杀别人,但是对说词的人本身特别绝情。



动不动就要让主角放弃“盛世”“江山”,似乎不拿点高大上的东西抉择一下就不能证明男女主爱情的忠贞。






这种台词有一个套路,就是说得越狠越好。就像是出轨的男人在向老婆证明自己的爱情——我都干出这事儿了,还不能说明我爱你吗。


对此我只想说:







另一种心灵鸡汤式经典台词则多见于现代剧。尽管跟上面的例子比少了一些霸气,但是胜在缠绵悱恻,让剧中角色一个个看起来都很有文化。

比如《亲爱的翻译官》中,女主不愿男友和好时没有直接说“咱俩不可能了”,而是使用了文言文中的语序倒置:




《何以笙箫默》中的男主拒绝别的小姑娘示爱时,也没有说“我心里有人了”,而是含蓄地表达“我不愿将就”。





句子本身其实没什么大问题,但重点在于内容撑不起形式。



表面看来深情又通透,但内容的核心还是“你爱我我爱你”的老一套,也就避免不了一股情感导师的味道。



以上这两种“经典台词”虽然风格不同,但其中让它们显得蠢乎乎的特性却是共通的——

徒有洒狗血的情绪,却没有相应的情节支撑,更没有对角色内心的深入挖掘。有些甚至根本就是网上的鸡汤段子,安在哪个人物、哪部剧头上都没什么差别。

这样没头没尾的台词连起码的共情都做不到,更遑论能引起观众的思考。

也难怪它们只能靠煞有其事的文采与深情,存活在小学生的QQ签名中。

02
被降维打击的不止是台词

如果说国产剧“经典台词”水平的逐渐降低,反映的是制作方的粗制滥造。

那么当我们再也看不见让人眼前一亮的对白,或许更意味着整个影视行业对于台词审美追求的全面降级。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不少至今都被人津津乐道的台词都出自经验丰富的作家或者编剧之手。

比如经常因为台词被提及的《大明王朝1566》,编剧就是曾先后写出《雍正王朝》《北平无战事》的刘和平。


《大明王朝》中,观众忙着站队贪官清官。嘉靖帝一句“贤与不贤由不得他们”,点出了官员居高位时难以守住本心的困境。



然而更加不能忽略的是,对当时的电视剧来说,台词本身就是影响作品风格的因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前段时间,有人翻出了《编辑部的故事》中的台词截图,让不少网友大呼“犀利”。



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当年这部剧由于人物对话过于耍贫嘴,甚至还曾经引起过观众的不满,觉得这群主角“没有编辑部的样子”。

作为一部以市民阶层为主人公的电视剧,台词一反主流电视剧中一本正经的风格,用的全是嬉笑怒骂的大白话。

但王朔硬是靠着接地气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和不同角色间对话的碰撞,完成了面向观众的价值观输出。



贴近生活的剧情加上言之有物的对话,让这种颇具个人特色的台词风格也逐渐在观众群体中掀起一股潮流。

曾经的批评者们开始纷纷调转方向,甚至评价它为“最具现代性和最富生机的现代汉语”。

在当年同样具有台词争议的还有《大明宫词》。



当时观众正在被王朔式抖机灵逗得哈哈大笑。而它作为一部古装剧,选择使用华丽的译制片语言风格,本身就是一次逆潮流而行的尝试。






编剧郑重和王要当年尽管只是初出茅庐的普通人,却坚持要尝试这样的台词风格,并认为它能够传达对历史不一样的理解。



他们曾在采访中表示:“我们有一种虚荣。当时说王朔有一种语言上的革新,我们也要有。”



而如今尽管对它的争议仍然存在,但观众也不得不承认,编剧们的确用独树一帜的台词,塑造了《大明宫词》特殊的美学风格。



在这样的作品中,台词不止是电视剧中按部就班的一环,甚至本身也成为了一种需要被突破被创造的艺术品。



反观现在的大热国产剧,不要说尝试和突破,就连按剧情逻辑雕琢台词,都成了一件很不寻常的事情。

制作方对于IP的迷恋至今影响深远,然而许多靠情节大热的网文,在文笔这方面就有很多不足。



不能说某个专业编剧的水平就一定胜过网文作者,但是良莠不齐的写作水平加上越来越短的制作周期,在台词上的精雕细琢无疑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更何况,把原著中的名场面、名台词一字不落地照搬,已经成为了IP剧最能讨好粉丝的方式。

尽管很多对白幼稚到不行,但并不妨碍剧方在宣发时将它们放在大海报上加粗强调。

再进一步说,国产剧的行业规则早已改变。

2016年,编剧宋方金在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时曾经提到这样一段话:

“五六年前我们说一个剧本狗血,是贬义词。现在说剧本特狗血,那是说这个剧本好,整个评价体系已经完全变了。”

当整个行业都在以狗血和挑动观众情绪作为评判标准,国产剧台词的平庸化和情绪化,也就成为了无法避免的趋势。

03
看剧靠解说的时代,
好台词还有市场吗?

不过,把“台词变蠢”的锅全部甩给制作方,也并不公平。

一个让人不愿承认但又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是,你我虽然嘴上说“想看深度好剧”,但是如果真的有一部不洒狗血、台词耐人寻味的国产剧摆在面前,观众却未必买账。

上次为大家介绍独具魅力的王志文老师时,我曾经查到过一段他与张国立的对手戏,里面的台词设计堪称一绝。

剧中王志文饰演的商人想要拿下某个工程,所以试图向张国立饰演的领导行贿。

王志文一开始直截了当地表示自己“可以出这个数”,张国立嫌他说话太直白,委婉地拒绝了。



然而王志文并未作罢,明面上转换话题说想买张国立亲戚的古董花瓶,但话里话外却想通过这种方式进行“雅贿”。



整段台词都是一语双关。王志文嘴上说“惦记上那东西就放不下心”“您可不能另找买家”,明面上是在说古董,但实际上却在暗指工程。




两个人就通过这种方式,心照不宣地完成了一次权钱交易。



这段对手戏出自2012年的一部商战剧《青瓷》,全剧的对话设计都堪称精彩,把官场中各种拐弯抹角、敲山震虎的话术体现的细致入微。



然而最早在湖南卫视播出时,收视率却颇为不佳,很多观众都表示“剧情太复杂,看不懂”。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娱乐内容越来越多的今天,我们习惯了用短视频看解说、2倍速刷热门剧。

很多人能老老实实追完一部剧已经很难得了。至于这种需要动动脑子理解的电视剧,似乎早已不在观众的目标清单上。

我之所以关注到这个片段,还是因为网上一个博主用视频形式做了剧情解读。



在每一段人物台词和表演中,TA都会详细地梳理前后剧情,解释人物动机,让你明白某一句台词背后究竟是什么意思。



@爆炒蹄花



即使这样,也依然有人在评论里说,不暂停根本跟不上节奏。




也有人表示,被解读吸引后再去看原剧,最后还是被信息量极大的台词劝退了。

大多数人可能都有这种感觉:看剧时自己的大脑变得越来越懒,看到输出密集或者耐人寻味一点的对话,就觉得跟不上。

尽管电视剧的情节和台词并不是越深奥越好,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年的观众热衷于反复揣摩剧中对话的精妙,可如今我们似乎真的连“稍微想一想”都不愿意了。

而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台词作为电视剧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绝不是独立的文字,更是作品背后立意的直接体现。

很明显的一个趋势是,近几年即使是口碑较好的国产剧,往往也都止于情感共鸣,而少有对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比如去年以原生家庭为主题的大热剧《都挺好》,唤起了无数人对于父母的谴责和控诉。但一个强行大团圆的结局,让所有的问题都归于无解。






剧中所谓的金句没了观点的支持,也就成为了苍白的口号。


而反观那些每一帧都让人想要截图的老剧,真正动人的不止是直击人心的台词,还有台词背后的思考。


比如《青瓷》中王志文与张国立的言语交锋,体现的是官场上的互相提防试探,以及中国人独有的“语言智慧”;

《编辑部的故事》一串串的机灵话,背后是主创方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

而《大明王朝1566》反映的则是古代君臣的权力制衡困境。



不得不承认,在台词变得日益浅薄的同时,无论是创作方还是观众方,似乎也都在失去讨论更严肃命题的热情。

这么想来,其实也蛮唏嘘的。

曾经的国产剧,连戏说历史的喜剧里都要插上一点大道理。



现在却只满足于用台词和情节撩拨观众的情绪,甚至把所有的作品都套上“甜”“虐”“烧脑”“搞笑”之类的框框。



台词曾经是一度是主创与观众交流的重要出口,然而如今,我们或许只有在重看某个老剧的时候,再能再次感受到来自观点碰撞的快乐。



剧本不好可以改进,演技不行可以训练。但是没了认真研究剧情的观众,没了安安静静拍剧、认认真真讨论问题的氛围——



我们恐怕也只能在无尽的失落当中,怀念那个国产剧金句频出的时代了吧。         







· END ·




感谢你读到这里,我们为明天准备了更加精彩的内容,不想错过的你,就把Vista看天下设为星标吧。



第一步:点击顶部蓝字“Vista看天下”,进入公众号主页。



第二步:点击右上角“···”。



第三步:点击“设为星标”。






·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













怀念那个国产剧金句频出的年代↓↓↓

文章已于2020-06-14修改


更多内容vip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