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名医】李国东:给膝关节“打补丁”

【海上名医】李国东:给膝关节“打补丁”
原创 蒋美琴  健康财富订阅号  今天
   ▲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简约图片分割线




衰老是生命的必然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体的器官组织也都在衰老,功能逐渐退化。很多疾病的发生其实与衰老也有一定的关系,比如膝骨关节炎就是一种退化性疾病。

膝关节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渐磨损,引起慢性炎症,出现膝关节疼痛肿胀、酸软僵硬,进而走路不利索、上下楼梯打软腿、长距离行走后腿脚无力等,后期还可能导致关节畸形,出现罗圈腿(O型腿)、X型腿等,行走困难甚至残疾。



膝关节中有两种软骨

膝关节可以说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由股骨(大腿骨)下端、胫骨(小腿骨)上端和髌骨构成。髌骨是膝盖前方一块游离的骨头,就像盖在膝关节上的一顶小帽子,与股骨下端相接,而股骨下端与胫骨上端相接处则有一个软垫——半月板。股骨下端、胫骨上端、髌骨之间相互之间的接触面称为关节面。关节周围还有一层结缔组织,将整个关节包裹起来,称为关节囊。关节囊与关节软骨之间密闭的空腔称为关节腔,腔内的关节液则在关节活动中起到润滑作用,常常被比作“润滑油”。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李国东教授介绍说,膝关节内有一类重要的“部件”——软骨,软骨有两种类型:一种为纤维软骨,如膝关节内的半月板;一种为透明软骨,白白嫩嫩的一层附着在骨头端的表面,膝关节的股骨下端就覆盖有一层这样的透明软骨。我们平时经常关注半月板损伤的问题,却很少了解透明软骨的损伤,常常把它囊括在骨关节面的损伤中。

膝骨关节炎就是膝关节各个组成部分的磨损变性、外伤等引起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包括透明软骨的侵蚀剥脱、半月板损伤变性、骨质增生等。有些患者在做膝关节的X线、CT、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时,报告单上就会出现膝关节退行性变、骨赘形成、关节腔积液、半月板退变等描述。李国东教授强调,膝骨关节炎是一种致残性疾病,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影响患者行走,甚至丧失行走能力。


早中期遵循阶梯治疗原则

不是所有的膝骨关节炎都需要手术治疗,李国东教授指出,膝骨关节炎应遵循阶梯治疗的原则,早中期的膝骨关节炎完全可以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
一般到了中老年时期,很多人都会逐渐出现膝骨关节炎,40~60岁的人群往往都能耐受此时的病变,因为这一年龄段通常都处于膝骨关节炎的早中期。李国东教授介绍说,早中期膝骨关节炎的治疗,首先是健康教育,其次是药物治疗,第三是注射治疗。
健康教育:告诉患者如何预防膝骨关节炎。可以通过减重、避免不合适的锻炼、减少外出旅游等方法,减轻膝关节的负担,从而控制病情的进展。
药物治疗:红肿疼痛等症状明显者,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消除炎症、缓解疼痛,对症治疗以改善病情。
注射治疗:还可结合局部注射治疗来改善病情,主要注射的药物是透明质酸,也叫玻璃质酸(HA),具有润滑关节的作用,减少关节面与软骨之间的摩擦,减轻疼痛。
60岁以后,膝骨关节炎开始进展至中晚期,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走路距离缩短,且症状持续难以缓解,一年内疼痛持续时间超过一半。“这一时期如果进行影像学检查,会发现膝关节的间隙变狭窄,透明软骨被磨损,关节内有积液,关节肿胀。核磁共振检查还能发现软骨被侵蚀的改变,就像被老鼠啃过一样,表现凹凸不平,厚薄不均。”李国东教授表示,“如果通过早期的健康教育、药物治疗、注射治疗都没有明显效果,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优化手术路径

将“换关节大手术”微创化

由于解剖关系的不同,半月板损伤的手术治疗一般都可以采取关节镜微创手术,而透明软骨磨损的手术治疗往往需要采取开放手术,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膝关节置换手术。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膝关节置换手术是一个“大手术”,创伤大,疼痛剧烈,曾经做过此类手术的患者可能还会谈虎色变。然而,随着手术技术和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和发展,现在膝关节置换手术也可以变成微创的小手术了。
李国东教授介绍说,膝关节置换手术可以分为全置换和单髁置换、表面置换和截骨置换等不同类型。当病变严重侵蚀到骨质层时,就需要做截骨手术,截除部分骨质,然后安装上人工假体,代替损伤的膝关节。如果病变侵蚀范围仅限于关节表面的透明软骨,则可以做表面置换手术,将侵蚀变性的软骨清除后,换上人工假体材料,就像给膝关节打上个“补丁”一样。
膝关节假体置换分很多类型,关节表面置换手术又称成形手术,只置换关节表面的软骨。部分表面置换手术的范围更小,比如髌骨关节表面置换手术、内侧间隙表面置换手术、外侧间隙表面置换手术等,都可以单独做置换。
“截骨后置换人工假体的手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节置换手术。”李国东教授认为,这种手术创伤较大,且不能避免术后病变的再进展而需要二次手术,而二次手术的难度增加、范围进一步扩大。膝关节表面成形术则创伤小,恢复快,即使将来还需进行二次手术,手术难度也不会很大。”
李国东教授长期致力于膝关节透明软骨损伤、关节畸形患者的微创关节成形手术和精准化手术,将大家谈虎色变的“大手术”微创化。他说:“过去做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时候,要把周围的肌肉切断,髌骨翻开,手术器械也比较笨重,创伤很大,术后缝合的伤口长达20厘米,疼痛也比较严重。但是现在不仅器械改造精细了,手术路径也进行了优化,只要切开皮肤、筋膜就能完成置换手术,肌肉毫发无伤。髌骨也不需要向外翻开,只要向旁边推移一些距离就可以完成手术,术后缝合的伤口只有11厘米左右。” 


术后心理建设影响康复效果

“让患者第二天就下地行走”

一般膝关节置换术在手术后3~6天会有一个反弹的过程,即:术后第二天患者可能觉得状态挺好的,但是到第三天后可能又会出现明显的疼痛不适。有些医生就会建议患者休息6天,度过这个反弹期后再下地行走。李国东教授不否认这个反弹过程,但他认为,让患者第二天就下地行走,对患者的心理建设有很大的帮助,而最后影响康复效果的往往就是患者的心理。
“患者第二天下地行走自如,他就会觉得这是一个小手术,我完全恢复正常了,即使之后再出现疼痛不适,他也会觉得不是什么大事。”李国东教授解释说,“而让患者在床上躺一周后再下地行走,他就觉得这是一次大手术,对术后的恢复就会有担忧,对康复锻炼就会有顾虑,从而影响康复的效果。另一方面,患者第二天就进行膝关节的各种活动,曲伸、扭转都能达到极限,那么后期康复就完全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如果一周后再进行功能锻炼的话,很可能就达不到这种效果。”他还表示,绝大多数患者通过微创手术都可以达到第二天下地行走的效果。
李国东教授还提醒说,术后患者的镇痛治疗不能忽视,尽管术后第二天患者感觉良好,没有明显的疼痛,但后期还是会出现反弹,活动多了,肿胀疼痛是必然的。可以通过“鸡尾酒疗法”松解组织,缓解疼痛。同时也要重视心理疏导,告诉患者出现疼痛是正常的,不要因此而害怕锻炼,事实上,越是锻炼疼痛越容易缓解。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现在人们对假体置换手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满足于过去功能替代的作用,还要符合仿生学,满足患者跑步、爬山、打球等各种活动的需求。手术后患者完全可以跟正常人群一样进行各种活动和锻炼,但李国东教授也提醒说,挑担、搬抬重物等膝关节严重负重的活动不宜进行。

简约几何图形分割线



专家简介
李国东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兼任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分会“浦菁荟”关节组副组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协会骨质疏松学组副组长等职。主持包括3项国家自然基金、上海市科委启明星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累计发表中英文专业期刊文章100余篇,先后申请并获得了5项专利,参与5部骨科专著的编译工作。曾获中华医学奖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奖项。擅长膝、髋、肩人工关节微创置换与翻修术;膝、肩、踝、髋等关节疾病及创伤的关节镜微创外科治疗;四肢、骨盆复杂性创伤的微创外科治疗;纠正各种骨关节畸形和各种疑难关节疾病的外科诊断和治疗。



END







精彩推荐



颈动脉有斑块  就会中风吗?
口腔溃疡“吃软不吃硬”
创造营学员遗憾因伤停赛  专家指出这些因素会让颈椎很“受伤”
可爱卡通猫玩毛线引导分享


更多内容vip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