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来临,高血压“好转”,降压药还需要吃吗?|温故知“心” 原创 林高峰 医脉通心内频道 今天 在门诊,经常遇到依从性很好的高血压患者拿着厚厚的血压记录前来就诊。看到如此规律的血压监测和服药记录,实在令人动容!从患者的血压记录上可观察到,一个人的血压在一日之内,一年之间都处于波动之中,大部分患者夏季的血压比冬春季节有所“好转”。当下,正值盛夏时节,如何在酷暑时管理好血压?血压“好转”了,还需要继续吃药吗?长期吃的降压药怎么调整? 作者:林高峰 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夏季来临,血压真的会降低吗? 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学者发现人体的血压存在冬季升高,夏季降低的现象,当时研究者观察到,与冬季相比,个别患者夏季的收缩压下降幅度可达20-30 mmHg。目前,多项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人群的研究均证实血压存在冬季升高、夏季降低的现象。一项针对中国人群的大规模队列研究共纳入10个地区,506673名受试者,年龄跨度从30岁到79岁之间,观察冬季(12月-次年2月)和夏季(6月-8月)的血压变化,记录结果发现,随月份变化,血压呈季节性波动,与冬季相比,夏季收缩压平均降低10 mmHg。 图1 血压呈“冬季升高,夏季降低”的变化趋势 夏季血压“好转”,要考虑什么? 1.气温 毫无疑问,冬季和夏季相比,最大的区别来自气温的变化。已有研究表明,气温是导致血压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暴露于寒冷环境中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损伤内皮功能及其介导的血管舒张,进而引起阻力小血管收缩,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夏季高温,人体大量出汗,排泄部分水和电解质,血容量相对降低,也是导致血压下降的原因之一,这种作用与利尿剂作用相似。来自中国人群的研究发现,气温每下降10℃,收缩压平均降低5.7 mmHg。 1592815259332162.png 图2 人体收缩压随体温升高而降低 有意思的是,随着人为供暖的普及,冬季已经不再寒冷,且有效抑制冬季血压的上升趋势。人们甚至发现,一年中血压最高的时节出现在已经停止供暖但依然春寒料峭的春季。 2.光照/维生素D 除了温度以外,光照的时间和强度也是冬夏的主要区别之一。“晒太阳能补钙”,已是大众都熟知的常识。人体维生素D仅一小部分(<10%)来源于食物,大部分来源于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在紫外线照射下转变为胆骨化醇,即内源性维生素D3,经肝脏和肾脏等器官代谢转化为具有活性的维生素D,促进钙和磷的吸收和代谢。 除了参与钙和磷的代谢之外,维生素D还参与血压的调节。维生素D受体(VDR)广泛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心肌细胞上,维生素D和受体结合后具有降低RAAS活性、调节血管内皮功能和减少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等作用,有助于降低血压。多晒太阳和外源性补充维生素D或许是未来降压治疗的另一个方向。 3.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日益成为居民关心的生活问题。在我国,空气污染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调查显示,2014年北京某居民区的PM2.5浓度年平均为100.4 mg/m3,冬天最高,春天其次,而夏天和秋天最低,与血压的季节性变化基本吻合。 图3 环境污染通过复杂的机制导致心血管疾病 夏季血压降低,低到多少需要干预?怎么干预? 夏季血压降低,到底如何管理,一起来看最新指南怎么说吧!2020年,欧洲高血压学会(the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ESH)对血压的季节性波动提出了几点建议,一起来看看: ?患者如果有这样的体验:气温升高时出现乏力或体位性低血压,而气温降低时血压升高,应考虑血压的季节性变异。 ?在诊断血压的季节性变异之前,首先应当排除一些引起血压波动的常见因素,例如:脱水、体重下降、治疗依从性差、同时服用引起血压升高的食物或药物、摄入酒精等。 ? 2018年ESC/ESH高血压指南推荐高血压患者夏季时血压控制在120–130/70–79mmHg之间。 ?夏季来临,当血压值低于指南推荐的目标值,尤其是出现血压降低相关的症状,应考虑降压药物减量(包括减少降压药种类和剂量)。 ?诊室血压、家庭自测血压或动态血压出现白天收缩压<110 mmHg,即使患者没有症状,也应当考虑药物减量。 ?进行药物减量时,应根据患者的健康状态逐步开始,首先从适应证较弱而禁忌证较强的药物开始。 ?调整药物后,应详细告知患者,一旦季节变化,血压可能再次升高,嘱患者在家中勤测血压或定期做动态血压监测。 ?跨地区长途旅行,如从寒冷地带飞往炎热地带的高血压患者,同样存在血压的波动,处理原则类似。 划重点: 夏季血压“好转”,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高血压患者同样存在。推荐高血压患者夏季时血压控制在120–130/70–79 mmHg之间。收缩压低于110 mmHg或出现血压降低相关的症状时,需考虑降压药物减量。 参考文献: [1]Cuspidi C, Ochoa JE, Parati G. Seasonal variations in blood pressure: a complex phenomenon. J Hypertens. 2012; 30(7): 1315-20. [2]Rosenthal T. Seasonal variations in blood pressure. Am J Geriatr Cardiol. 2004; 13(5): 267-72. [3]Modesti PA, Rapi S, Rogolino A, Tosi B, Galanti G. Seasonal blood pressure variation: implications for cardiovascular risk stratification. Hypertens Res. 2018 Jul; 41(7): 475-482. [4]Lewington S, Li L, Sherliker P, et al. Seasonal variation in blood press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outdoor temperature in 10 diverse regions of China: the China Kadoorie Biobank. J Hypertens. 2012; 30(7): 1383-91. [5]Modesti P A.Season. temperature and blood pressure: a complex interaction. Eur J Intern Med. 2013; 24(7): 604-607. [6]Lin L, Zhang L, Li C, Gai Z, Li Y. Vitamin D and Vitamin D Receptor: New Insights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Curr Protein Pept Sci. 2019; 20(10): 984-995. [7]Stergiou GS, Palatini P, Modesti PA, et al. Seasonal Variation in Blood Pressure: Evidence, Consensu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Consensus Statement by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Working Group on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nd Cardiovascular Variability. J Hypertens. 2020; 38(7): 1235-1243. 阅读原文 更多内容vip可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