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仪馆外,前来为袁老送行的人群排起了长队。群众通过鲜花、稻穗等表达哀思。 另据湖南日报,今天上午10时,袁隆平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举行。送别仪式现场庄严肃穆,哀乐低回。 铭德厅正厅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袁隆平同志”,横幅下方是袁隆平同志的遗像。 袁隆平同志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图片 隆平高科董事长毛长青发文悼念 中信农业总经理、隆平高科董事长毛长青发文悼念袁隆平院士。 毛长青表示,隆平高科将继承袁隆平院士遗志,为民族种业崛起继续奋斗。毛长青称,袁隆平院士是隆平高科的主要创始发起人之一,隆平高科“推动种业进步,造福世界人民”的初心和使命,就是来自袁隆平院士“创新、奋斗、造福”的精神。 “全体隆平人将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袁老师的遗志,弘扬隆平精神,为袁老师发展杂交水稻的梦想,为世界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把隆平高科打造成世界优秀的种业公司。唯有不断奋斗,唯有最终的胜利,才是对袁老师最好的告慰和缅怀。”毛长青说。 据悉,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隆平高科”)成立于1999年,2000年上市,是一家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名字命名、并由袁隆平院士担任名誉董事长的高科技现代化种业集团,第一大股东为中信集团。袁隆平个人持股1337万股。按照隆平高科最新股价17.09元/股计算,袁隆平身家过亿元,但即便如此,他仍然一心搞科研,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水稻研究上。 “袁爷爷,一路走好! 图片 图片 灵车经过之处人们把鲜花捧在胸前车辆停驻鸣笛向这个教科书中陪伴我们长大的老人高声道别:“袁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消息传到家乡后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民自发前往袁老雕像前敬献鲜花表示沉痛哀悼 图片 在其母校重庆西南大学校园内短短两三小时内其塑像下已铺了一层层的鲜花……大江南北无数群众以各种方式追悼缅怀“长沙上万市民冒雨悼念袁隆平”“袁隆平雕像前的花海”“袁花花还没长大”“小理发店再没等来老顾客袁隆平”…… 图片 有人说我好像和他有一面之缘在课本上、在饭桌上、在人间里有人说袁老坚持到13点07分才离去是想等我们吃完饭他才能安心离开……每一句,都饱含着人们对这个老人深深的不舍。 追忆袁隆平在三亚的最后时光 很多人说,这位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从泥土中来,带着梦想的“种子”去到了白云间。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在三亚的最后岁月他是如何度过?生前最关心哪些问题? 5月23日,新海南客户端记者采访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基地副站长张展、一线科研人员等,作为袁老生前有过接触的同事,他们悲恸追忆了袁老在三亚生活、工作的最后125天时光。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基地位于三亚师部农场,这里远离城市喧嚣,沃野田畴织锦绣。 袁老每年冬天都从外地飞抵三亚开展科研,便居住在基地的科研宿舍,一栋米白色的四层小楼,袁老的房间在二楼最左侧,房间不大、内部陈设简陋,考虑到袁老坐轮椅不便,基地专门在楼梯安装了轮椅自动升降设备。 图片 袁隆平生前在三亚居住的宿舍 “老爷子身体稍有好转,就会自己坐轮椅下二楼,不让别人抬下楼,然后又坐着轮椅去试验田转转。”张展的妻子是袁老秘书,也因为这层关系,他见到袁老的机会很多。他说,袁老本可以去条件更好的地方住,但他说在这里,可以随时关注第三代杂交水稻的进展情况。 他讲述,2020年12月袁老满90岁高龄,尽管家人和同事担忧他的身体状况,但他还是按往年一样前往三亚开展科研,“从前身体状况好的时候,他几乎天天都会到田里,查看每亩穗数、谷粒大小、是否有空壳,这次因为腿脚不便无法下田,他就在住所拿起显微镜,仔细观察第三代杂交水稻种子,做详细记录”。 去年12月3日来三亚、今年4月7日回长沙,在三亚的这125天里,袁老大多时间都处于工作状态,每天早上八点多起床,吃过早餐后处理一些院士办的事务、专家领导的来访,午餐后休息到三点多,完成一些常规工作后,时常会跟学生讨论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 “老爷子说自己永远不会退休,他的确做到了!”张展说,刚到三亚的袁老主持召开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项目启动会。今年住院前,袁老还专程去了两趟三亚海棠湾的新基地调研,新基地有300多亩田地,目前有100多亩已经试种,袁老说今后要在这里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 袁隆平的这些老照片 看着看着就哭了 图片 这是1975年11月,袁隆平(右三)和同事李必湖(右一)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先后组成科研协作组,开展群众科学实验,成功地育成了杂交水稻。 图片 1978年3月21日,全国科学大会上,湖南省代表袁隆平在小组会上发言。 图片 湖南省农业科技人员袁隆平(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右)、李必湖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 图片 1980年10月,我国第一个研究杂交水稻的育种家、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袁隆平(左二),经过10多年刻苦的研究实验,在有关科研单位的协作下,攻克了制种关,使杂交水稻的研究获得全面成功,为水稻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 图片 2020年11月2日,袁隆平院士在位于长沙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测产现场进行视频连线。 图片 2012年1月3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右)为袁隆平(左)颁发2011年“马哈蒂尔科学奖”,表彰他在热带农业发展领域的贡献。 来源:上游新闻、中国新闻网、新华社 图片 更多新闻 更多内容vip可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