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觉得爱是什么? 热情、感性、责任、归属还是占有? 我在上一段恋情的时候,无法说清楚。那段关系刚开始没多久,就觉得对方爱管人:日常要报备啊,要说早晚安啊,每天要通电话啊,诸如此类。但当时沉浸在心动里,想着不过也都是些小事,能做便做,也算是亲密关系里的一部分责任。 结果后来越来越严重,我出门跑活动都要跟着一起,要求我不管什么时候消息都要秒回,对我的异性朋友充满防备心,哪怕是我的发小,他都会通过“频繁强调对方的缺点”来离间我们的关系。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他对我的“监管”——每次见面他都要翻查我的手机。 本来看手机这件事,我并不是很反感,但他看的方式,让我觉得甚至有点病态。 我和异性的每一条消息他都逐字逐句揣摩,然后质问我“那句「明天见哦」是什么意思”,我说是同事间的客套,他也不信,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都拿这句话说事。 次数多了,我和他争执,想让他退一步,他却说出了让我很无奈的一句话:“因为我爱你,我才会管着你啊”。 我不确定他的约束是不是爱,也不知道最后对他还有没有爱,我只明白就算恋爱关系中的责任感确实代表着一部分约束,但也讲求分寸感。如果逾越了那条平衡线,那条连接两人的丝线,就变成了捆绑住手脚的结。 而当他用感情作为占有欲过头的借口,用爱掐掉我想救赎自由的念头时,我就只觉得,这段恋情已经完全失衡了。 这样的行为看起来是爱过头,想要收揽所有关心与注意力,实际上却是狂热的占有欲,因为怕失去,所以占有对方的时间,把控对方的自由,捆绑住对方。 当我静下来复盘这段恋爱,才后知后觉他的出发点,只是那段时间里他只想把握住我——他太把恋爱当回事儿了。就谈得很用力,锱铢必较。任何一点小事都能被他联想到爱和不爱上去,就像我试图放松地坐在他对面,他却一直紧张兮兮地在找我“做了坏事”的证据。 有些人就是这样,掂量起爱来就太容易搞混自己的立场,丢掉了自我的规划,只把所有心思放在了另一半身上。 一个异性朋友自从谈了恋爱之后就再也找不到人,人间蒸发一样,直到昨天给我发了消息我才知道,他的女朋友给他做了非常多的要求和规定,他每天的生活除了工作,就只剩下围着女朋友转,而昨天他们分手了,他才发现,为了恋爱他拒绝了聚餐,推掉了应酬,就连和朋友打游戏也被禁止,已经没有属于自己的社交圈。 他像是一个盆栽,在恋爱过程中被无数条绳子绑住枝干,只变成了别人想要的样子。 所以最后分手的结局在我看来是注定的,在亲密关系里,自私会被放大,被放大的自私会让人更放肆,而这样的“太把恋爱当回事”一点也不利于长久亲密关系的建立。 恋爱固然重要,但也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而并非全部。把对方当做自己的全部幸福感来源,谈感情变成了一方拴住一方,这样近乎喘不过气来的束缚感,就是会让人想要逃离的。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非常惧怕再次谈起恋爱。 直到遇到了现在的男友。这一年来,我学到最珍贵的事情,是正确的,健康的爱:亲密关系里,不应该有“束缚感”。 我们当然会自觉地描述自己,每天的日常、细碎的想念以及行踪的报备,但绝不会去控制对方往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有次和他聊起这个话题,他说:“我希望你和我在一起的时候,能感受到自由和快乐”。 和他相处的过程中,除了“爱”这件事,我获益更多的是“体验”。我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去喝下午茶,可以穿吊带裙在傍晚的街道吹着晚风,可以不把生活重心全部放在他那里,他让我感到:没有谁是谁的附属品。 我的身份,可以不仅仅是他的女朋友。 这太重要了。 每个人的身份首先都应该是自己,其次才是对方的伴侣。 回头看看这几年的经历,变化是真实存在的,之前我向爱妥协,甚至觉得可能是修剪一部分自我才能得到。但他教会我“爱”不等同于“占有”,也教会我“爱”可以放松并享受其中。 格雷厄姆·格林在《恋情的终结》里写道:对某些人来说,爱和贪婪一样,是一种占有欲;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它则是一种想要丢掉责任感的投降欲,一种想受到别人欣赏的愿望。 如果能够对占有欲脱敏,减少“约束对方”的执念,纯粹的爱往往能成就更多。 不带着那么多私心的人,大概可以爱得久一些。 更多内容vip可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