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恋爱也需要一些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





2021/07/16  周五

插图 :偷心







游水开始





*

 

人根深蒂固无法撼动的特质,有一样是:如果我想,我也可以。



我们不喜欢承认「我不行」,「我也会失败」这件事,因此我们常常会用一些动作来掩饰。

 

其中最为显著的必定是:假装我不要。









一。

 

记得初中的时候,周边一帮女孩都没怎么谈过恋爱,某天其中一个同学被表白,叫她阿忆好了。

 

看得出阿忆是喜欢对方,又或是很想尝试谈恋爱的感觉。毕竟也有不少女孩正在早恋了。

 

但是,承认自己想谈恋爱对她来说大概是很难的。她本身是腼腆性格,跟男生鲜少往来,常常批判男性这一物种,换做现在,看起来多少是有些厌男症的。

 

所以被告白后,屡次跟我们谈起这件事,也是表现出抗拒在先。但由于她实在提太多次了,以至于我觉得,她可能需要一个台阶。

 

其一,一个让她去谈这场恋爱的一个推动力,比如需要有人去劝说她试一试。

 

于是我就想到了一个方法,“要不然这样,你就跟他说,试行恋爱吧,就试七天。如果真的不喜欢,那就当作没这回事呗,反正也没有正式在一起。”

 

方案被欣然采纳了。晚上她就跟男生敲定了这个试行方案,为期一周。

 

很多年后我回想这件事,究其本质,我才找到根源。

 

也就是我想说的第二个台阶——

 

如果失败。

 

如果失败了,那就表现出,“反正我一开始也就没有那么喜欢”,“反正我也很勉强”,“反正我们也不算真的开始”,“反正你伤害不了我”。

 

那段感情还是失败告终,持续超过七天,但未满一月。后面听人说,阿忆谈起此事,常埋怨我乱出馊主意害了她,原先她是看不上对方的。

 

当时我是极度生气的,假若她不喜欢,就不会天天左一句右一句的提了。靠着第三者传话一来一往,我们生了嫌隙。

 

后面我自己释怀了,或者是说原谅这事本身。



那时已经看清楚,人需要一个借口,谁都一样,在某件自己无法接受的事情上,需要有一个第三方作为坏角色,好让自己更能消化这件事。



生活事事如此,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坏人,有时候我们自己成为坏人。

 



图片





二。



时隔多年,也是数月前,另一好友再度跟我提及“试行恋爱”这件事,她跟一个多年男性友人想试着在一起一个月,问我意见。我说我没有意见,你决定就行。

 

十多年没联系,从朋友那里听说,阿忆已经结婚生小孩。不过时间线从初中移到现在,身边还是有不少女孩,二十五岁往上,但没开始谈恋爱。

 

她们也许不乏暧昧对象,就是难以摆上台面确认关系。在她们看来,在工作上投入是明确会有回报的,感情上却不一定。

 

第一次恋爱总是很难。

 

“这么优秀怎么能失败?”

 

潜意识里自尊心一直扎根,没有浮出明面上来,被忽视,被否决,就连暗恋一个人都很少承认,她会告诉你:“我好像从小就是爱无能”,又或者是“有人喜欢但我就是不需要”。

 

不是说人一定要恋爱,只是时常在她们表达满不在乎的同时,又听她们围绕男女的话题听出茧了,感觉充满好奇与焦虑。



若是不想,原因未明。

 

我们不愿意承认的事情有很多。

 

这种心理在生活,在工作上也很常见。

 

“如果我愿意996,那我的工资也可以上万,可我就喜欢安逸,因此拿5k够过就算了”。

 

不过他愿意996就真的能拿上万吗?不知道,因为他已下了注脚,永远不可能996,所以永远不知道答案。

 

比如现在互联网上人均网红,100粉就可以接广告的恰饭话题占满app版面,冲击着你的大脑神经,洗刷着你的搞钱认知。



很多人看了肯定觉得,“这么简单,那我也可以”。我品味比她好,我点赞比她多,也心生将它变成副业的念头。但这个念头往往仅限于念头。

 

“我要是有时间,我也可以”。

 

不过他们自然是没有时间的。下班了就觉得一天已经很累了,会有很多理由,从来就没有开始过。

 

多少人是同时上班兼副业,真想干的事,一个小时也许就能干完了。但是你不能劝他。劝就是敌对,劝就是你的问题。



 

图片





三。



想起我朋友圈里一个正面素材,她是纯素人,比我还敬业地经营着互联网副业。我无意阐述一个励志的例子,因为她并没有明面上的成功。



她几乎每天都在活跃,但点赞数一直都只有几十,就很惨淡。但她还能继续花时间,自掏腰包试新品,没钱了就开发新主题,类似于1688合集分享。

 

且她胆子忒大了,日复日地将链接发到朋友圈,老板看客户看七大姑八大姨也看,不屏蔽任何人。很多人看她就像看笑话,我总觉得人需要看别人的失败过活的,看别人失败自己就安心了。

 

我是真心佩服她的。结识她以来,她遇到每件事都是「执行」与「执着」。



持续一两年如果还不行,她才会告诉自己,“好吧,我大概不适合这个”,转眼又会见她在试别的。

 

有时候你冲了,失败了,但你是有变化的,你是在发展的。



比想要却不敢要,叉着腰站在原地指点,“就说不行吧,哪有那么简单呐”,又或是继续维持“如果我想,那我也可以” 强太多了。

 

我们总是在预设失败。每当念头响起,多半的人会先想,失败了该怎么办。多少人在看着我呢。那个我讨厌的人,是不是也在暗中盯着我,笑话我呢。

 

默不作声就不会失败了。





图片





四。



看过被《被讨厌的勇气》肯定知道,我要说这本书了,这本书讲的是阿德勒的心理学。

 

书中的哲人讲到——

 

“有一位年轻朋友,虽然梦想着成为小说家,但却总是写不出作品。他说是因为工作太忙,写小说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才写不出作品,也从未参加过任何比赛。

 

但真是如此吗?实际上,他是通过不去比赛这一方式来保留一种“如果我做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去面对因作品拙劣而落选的现实。



他只想活在‘只要我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环境具备我也能写,自己有这种才能’之类的可能性中。或许再过五年或者十年,他又会开始使用‘已经不再年轻或者’也已经有了家庭‘之类的借口。”

 

里面还讲到一个「目的论」。

 

阿德勒认为人是没有心理创伤的。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都在为某种目的而活着。

 

我们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大脑就会从过去或现在搜寻一些相关的缘由。

 

因为不想出门,便说有心理创伤导致;

无法好好恋爱,是因为原生家庭不幸福。

 

我想起自己从小就养成的头痛症,或许也只是「逃避症」,只要有重要的事情要去做,我就会头痛。有可能不是因为头痛导致无法去做,而是因为不想面对才导致头痛。

 

不是因为不去做而不失败,而是因为想过会失败所以没去做。失败就是你预设的「目的」。





图片





最后。



我们一帮大学同学劝说过一个有复杂家庭关系,父母要她当“扶弟魔”的室友离开家,到深圳找工作租房子住。我告诉她,“家人感情不好,多半分开就好了。”

 

但是无论我们怎么为此召开宿舍会议,多么深入探讨,最后还是无法撼动,她会说,“我也很想,但是我弟没有我,连饭都不会煮,三天就活不下去了”。

 

可是,她弟弟已经读初三了。

 

发现没?不是家人非她不可,是她没有勇气迈出家到大城市这一步。

 

“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



拿不出改变生活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我看完之后简直想买几本给她寄过去,打印下来贴床头贴办公桌贴浴室玻璃上!

 

这问题持续了四年,后面我们默认不再插手她的家事了。结果没想到的是,现在她反而搬出来了。

 

大概是自己想通了吧。她动手改造起了月租900的城中村房。



我们默不作声但满心欣慰。

 

翻阅到最后一段《被讨厌》的文字,作为今天结尾——

 

“承认就是很了不起的态度。

 

人的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请你们不要忘记,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

 

假若落选也应该去做。那样的话或许能够有所成长,或许会明白应该选择别的道路。总之可以有所发展。

 

所谓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


更多内容vip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