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3,39岁一事无成的“俗女”,却让人羡慕



39岁,辞掉大城市的工作,放弃高富帅未婚夫,成为一无所有的loser。这波疯狂的反向操作,放在家里没矿的普通人身上,是很难想象和理解的。毕竟,在年龄焦虑和内卷严重的当下社会,一个女性走到这步境地,这辈子就约等于“完了”。

台剧《俗女养成记》中的陈嘉玲,就这样开始了她的人生下半场。这部剧改编自江鹅的同名小说,2019年播出了第一季,豆瓣评分9.1,最近开播的第二季,目前豆瓣评分9.3,提前预定年度华语口碑佳作。

《俗女养成记》故事很简单,讲述了普通女孩陈嘉玲的成长史,大部分剧情都是琐碎平淡、鸡飞狗跳的日常生活,细节丰富、场景真实、人物立体饱满,在《请回答1988》式的温情和怀旧中,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儿呈现女性的成长和困境,举重若轻,笑中带泪。

01
39岁,人生重启

39岁的陈嘉玲在台北一家小公司做特助,说是特助,其实就是领导的用人,24小时在线,工作生活全方位服务。除了被领导各种指挥,还会随时被老板娘遥控,要求她提醒领导按时吃药吃水果并拍照留证。更离谱的是,还要带领导的小三去看房子……


工作鸡肋,感情也不太满意。交往4年、同居3年的男朋友感觉越来越像室友。她在前男友的婚礼上受刺激喝醉,拼命抢到捧花,在回家的出租车上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

35+,事业平平,未婚未育,人生走到了一个不进则退的尴尬境地,眼前的现实和和她小时候憧憬的未来好像差距有点大。


小时候,阿嬷(奶奶)曾问陈嘉玲以后想嫁给什么样的人,“有钱的还是穷的”“英俊的还是丑的”,小嘉玲选择了“有钱的”“英俊的”,但是聪明的她又想到,“万一那个英俊的很穷怎么办”,她的理想是嫁给杨过,在作文中她的志愿是当全职太太,在漂亮的房子里优雅地忙碌。


陈嘉玲差一点就梦想成真,男朋友江大荣英俊、也不穷,婚房是婆婆准备好的,男友劝她辞掉工作,说他养她,婆婆也希望她结婚后以家庭为重。订婚、买房、试婚纱,眼看着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推进,她却开始退缩和犹豫,最终提了分手。

分手后,陈嘉玲在又一次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和老板彻底闹翻,辞职走人。

失恋+失业,39岁,人生重启。按照大女主剧的套路,接下来女主应该改头换面、重整旗鼓、开创事业、顺便和小奶狗/谈谈恋爱……

但是这部剧可贵的地方在于它没有用套路来糊弄观众,而是选择尽可能真诚地面对现实,它没有回避女性成长中那些严肃的议题:对爱情婚姻的憧憬和现实的幻灭,职业发展的困境,衰老和生育之痛,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02
未来就像传说中的“鬼屋”

这部剧是双线叙事,穿插着现在和过去两条线索,现在的陈嘉玲对感情、工作、生活的态度和困惑,似乎都在成长中有迹可循。

陈嘉玲在台南出生长大,家里经营着一间中药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一个可爱的弟弟,一家人吵吵闹闹、其乐融融。她聪明、可爱、神经大条,喜欢和男孩一起玩,她不是传统意义上乖巧听话的淑女,也没有按照父母期待的样子成长,但家人的爱和包容给了她足够的自信和支撑。

落魄的陈嘉玲回到老家“疗伤”,担心父母对自己失望,妈妈却对她说“你不会(失望),我就不会”。

爸爸在得知女儿退婚之后,并没有责怪她,而是担心她、维护她。

小时候陈嘉玲和小伙伴放学路上会经过一栋废弃的房子,被他们称为“鬼屋”。据说房子里住着一个女鬼,因为结婚前被未婚夫抛弃上吊自杀。他们趴在墙外揣测想象鬼屋,却从不敢走进去一探虚实。


鬼屋的故事某种程度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对失婚女性的态度,其实现在也没好太多。陈嘉玲有个姑姑,也在结婚前夕突然生变,后来终生未婚,不知所终。陈嘉玲亲眼见证过失婚的姑姑如何被嫌弃、被凝视,她敢于在39岁放弃稳定的感情,是颇有勇气的。

她对未来也不可能没有焦虑和恐惧,这种对于脱离“正轨”的恐惧,不全来自社会压力,也是人之常情,毕竟那条主流道的道路已经有无数人验证过,风险和收益都可预期。相对而言,选择“少有人走的路”,是一场未知的冒险。


“鬼屋”象征着未知,也像是我们对未来的感觉:恐惧中带着好奇。

很多年后,39岁的陈嘉玲重访鬼屋,她遇见了小时候的自己。当小陈嘉玲终于鼓起勇气,勇敢地走进“鬼屋”时,她发现原来“鬼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原来她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把“鬼屋”改造成可爱的家。

人生亦如是。虽然小时候她设想的那个标准的、正确的未来一样都没有实现,可现在这个不够完美却真实的“未来”,却是她遵循内心的选择,是真正属于她的人生。

就像第一季结束时她对小时候的自己说的那番话:“这辈子其实很长,长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来,作梦又醒过来。这辈子其实很短,短得你没时间再去勉强自己,再去讨厌你你自己。”


03
三代女性的选择和命运

剧中的配角也很出彩,陈嘉玲的人生,和妈妈、阿嬷形成了有意思的对照。

妈妈和阿嬷都是家庭主妇,她们成长的年代,没有更多选择,她们为家庭操劳、奉献一生。她们虽然嘴上催婚,心里也有几分羡慕陈嘉玲,羡慕她“想做就做什么”。



阿嬷叫李月英,结婚后她就变成了陈李月英,大家都叫她陈太太、老板娘、陈妈妈、阿嬷……“我也好久没听到自己的名字了”,阿嬷当了六十年陈李月英,有些累了。她希望去世后,让陈嘉玲把她的骨灰撒到大海里,让她自由自在地去当李月英。
小学毕业,没有机会继续读书是她的遗憾,她刻意隐瞒自己的学历。学校让陈嘉玲填家庭状况时,她慌称和丈夫一样都是职高毕业。因此当陈嘉玲考上国中时,妈妈特别开心和自豪,对她寄予很大期望,请家教、上培训班、花重金让她学钢琴……

还有嫁给有钱人的姑姑和终身未婚的姑姑,被丈夫抛弃独自抚养儿子的邻居阿姨,从小样样比陈嘉玲优秀的婚后却不幸福的表姐,早恋被父母发现当众打骂的邻家姐姐,住在豪宅却父母离婚家庭冰冷的班长……剧中对不同年代、不同选择的女性命运的呈现,看似轻描淡,却也引人深思。

每一种选择都有利弊,每一次选择都不可能一劳永逸,生活就是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再遇到新的问题……人生就是不断选择,不断挣扎,不断困惑,正如波伏瓦所说:“生命中没有那种与一切都和解的时刻”。


更多内容vip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