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最长久的关系,是保持“分享欲”



作家高建瓴说:

“在感情里,我们常常选择闭上眼睛,而不愿去回头看看,究竟离对方多远,就是因为两个人之间,不再分享爱。”

的确,爱只有被分享后,流淌的爱意才被看见、被感知。

而高质量的分享,既是感情的催化剂,更是人际关系的助燃剂。

就像山鸣谷应般,你热烈地分享,我热烈地回应,从而浓烈感情,凝聚亲情,深化友情。

真正好的关系,都需要“分享欲”。

它不是敷衍式的尬聊,而是从心里彼此牵挂,互相认同,同频共振。


 01 

不分享,就是自我孤立

有人说:

“成年人的拒绝,大都是从不愿分享开始的。”

没有干脆利落的道别,没有大张旗鼓的争吵,只有静悄悄地疏离。

但一次次无声的拒绝,既远离了他人,也孤立了自己,最终无人能懂,无人倾听。

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在《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一书中,讲述了一个橱中人的悲惨故事。

他是一名酒店清洗工,负责清理厨房锅炉。

每天,厨房里响彻着工友的吆喝声、打闹声,但他从来不参与,只是机械地刷锅、清烤炉。

休息时,工友聚在一起说说笑笑,他则像隐形人一样,远远地躲在角落里。

他习惯独来独往,本能地抗拒与人分享互动,甚至喜欢整日整夜地待在衣橱里。

喧闹的交通,蜂拥的人群,都能让他万分沮丧。

他唯一愿意相处的,是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他们总是静静地坐着,没有交谈,偶尔相对一笑。

渐渐地,他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孤岛。

没有人愿意与他为友,他满腹的心酸也无处倾诉。

就像生活中的我们,因为疏于分享,懒于互动,内心就潜意识地竖起了一道墙。

即便通信录里有上千好友,哭泣时能无所顾忌地打扰的,寥寥无几。

有时想调侃老友,翻出对话记录竟停留在两年前,想说的话输入又删掉。

不是时空阻隔了关系,而是我们的心拒绝了情感。

就像古罗马哲学家西尼加说:

“差不多任何一种处境,无论是好是坏,都受到我们对待处境的态度的影响。”

拒绝分享,终将难以遇到温暖的相逢。

自我隔绝,则永远看不到世界的绚烂。

图片


 02 

不分享,就会走向散场

人与人之间,不是靠单方的付出与包容就能维持的。

无论多么深切的感情,当分享欲消失的时候,或将成为相背而行的一拍两散。

自媒体人@子归分享了一段扎心故事。

她和发小相交20年,彼此相携走过青葱年少,互相见证成长。

大学毕业后,发小回到老家发展,她则独自去深圳打拼。

起初,两人常常联系,分享生活的点滴,即便天各一方,也仿佛近在咫尺。

可自从发小结婚生子后,发小从大段的秒回,变成了惜字如金的回复:

“我陪孩子了。”

“在忙。”

“回聊。”

“好吧。”

“哦。”

……

她想,或许发小真的很忙吧。

久而久之,她们的分享交流越来越少。

直到发小生日那天,她陡然想起发祝福时,却发现她被删除了。

原来,一次次的冷落对付,早已把她们变成了两条平行线。

就像《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一书中说的:

“曾经迫切地想与一个人好好聊聊,却发现共同的话题更换了无数遍,都被无数个‘哦’、‘好吧’打败。”

其实,友情如此,亲情、爱情亦然。

当你不再热切地回应父母的唠叨关心,甚至把朋友圈对父母设定分组时,所谓血浓于水的父女母子一场,早已变成不断目送背影的渐行渐远。

当你不再有一搭没一搭地与爱人聊天,不再有你在闹、我在笑的默契时,曾经死生契阔的不离不弃,转眼成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无语凝噎。

“雪怕太阳草怕霜,人怕冷漠心怕伤。”

人生海海,请珍惜那个愿意与你分享的人,和那颗愿意跟你分享的心。

因为一颗心,被凉久了,会冻成冰的。

一段情,被辜负多了,会磨灭成灰的。

一个人,被冷落长了,更会转身成路人的。

图片


 03 

好的关系,要常常“分享”

看过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长着香肠嘴、痞子脸的街道小工,爱上了清秀端庄的报社姑娘。

一见面,小伙主动求爱,姑娘却被他的长相“吓”退了。

可小伙并不气馁,频繁地给姑娘写信,喋喋不休地分享生活见闻、所思所想,还有无尽的相思:

“我中午喝得大醉,被头儿当场点名。”

“你妈妈不喜欢我。”

“我今天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飞飞飞,你快飞回来……”

在一封封书信的倾诉中,姑娘读出了小伙非凡的才华学识和幽默的性情,也感受到了他那炙热的爱和深情。

于是,姑娘开始回信。

家事、心事、工作事,无所不谈,两人的心也越来越近。

最终,他们谱写了一段浪漫到飞起的爱情。

他们就是王小波与李银河。

最令人向往的是,他们如挚友般的倾诉和勉励,既收获了爱情,也成就了彼此的事业。

正如约翰·贝曼博士所说:

“彼此接纳、关爱、欣赏、倾听和支持,感情就能更加积极,更有活力。”

分享的实质,就是在接纳、倾听中建立连接和共鸣,从而加深感情。

但要做到真正的“分享”,首先你得学会“分”,对方才愿意“享”。

图片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 同频共振,真心要留给对的人

《史记》有言:

“道不同,不相为谋。”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理解懂得。

真正对的人,一个眼神就能传递万千情意;一个表情就能全然明白言外之情。

但鱼儿接不住飞鸟的灵魂分享,山和水不会碰出动人乐章,因为他们频率不同。

想要建立一段苦乐同享的关系,就必须找到同频共振的那个人。

唯有频率相同,才能看见彼此内心深处的优雅。

唯有真正懂得,才能理解相互闲聊中的山河万里。

2. 有分有享,感情才能历久弥坚

心理学有个“曝光效应”,也称熟悉效应,是指一个人在人面前曝光越多,相互成为密友的概率越大。

因此,一段关系的维护,通常需要你来我往的曝光,双向奔赴的熟悉。

即使分享时不是秒回,但一定会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正如苏芩说的:“所有因果,不过是场互动。”

有分有享,感情才能相伴长久。

互通有无,关系才能生生相息。

3. 正向互动,形成良性循环

《关键对话》书中提到:

“在实际沟通中,要想与对方成为朋友,就要学会分享他的思想和情感。”

人若想建立长久的信任关系,让人愿意分享,也愿意倾听,那必须要有愉快的沟通,互动式聊天。

即使是没来头的碎碎念,得到的不是不屑,而是理解和认同。

纵然是无厘头的滑稽搞笑,回应的不是嘲笑,而是关注和在意。

如此,感情的纽带才越来越紧密,相互间的惦念和对生活的参与也越来越密切。


图片

白居易说:

“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

快乐着他人的快乐,才能收获更多的同乐;

悲伤着他人的悲伤,才能感同身受地分忧。

所有深远恒久的关系,莫过于投之以桃,报之以琼瑶的分享回应。

朋友也好,家人也好,爱人也罢,学会分享,才配拥有;懂得回应,才会长久。

即便分享的是一件件小事,维持的却是感情这件大事。

如果有人愿意跟你分享点滴琐碎,请一定善待,因为这是爱的表白。

如果有人喜欢倾听你的唠叨废话,请务必珍视,因为这是懂得,更是深情。

点亮“在看”,愿你我都学会心与心的分享,亦不辜负情与情的应承。


更多内容vip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