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读者函
摆在读者眼前的这部读物是根据一门课程的讲授记录整理而成的。这门课程的名称叫做“跨界论道:科学走进人文”,断断续续,迄今已经开设有十八个年头了。课程的主旨就是通过“科学走进人文”的讲述方式来“明道显性”的,故取书名为“明道显性:沟通文理讲记”。
最早,作为“跨界论道”的前身,我就于1999年与2000年两次在浙江大学开设了全校公共选修课“科学与人文系列讲座”课程。后来,由于工作调动的关系,这门课程也就中断三年之久。到了2004年春季,“跨界论道”正式成为厦门大学的一门全校公共选修课,课程的全称叫做“双丰讲座:科学走进人文”。
作为在厦门大学的第一次开课,除了正式选修的本科生外,还吸引了不少研究生和教师。这里要感谢厦门大学英语系教授刘雪岚博士,她不但自始至终听完了全部课程,而且自发地为每一次讲课作了录音。由于课程全部是采用 “空手道”的形式,因此有了这些录音,使得我撰写这部读物有了十分重要的原始依据。另外,这门课程在厦门大学开设后,当年又荣幸地被邀请到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讲授了其中的五讲,该院的李红教授也组织了录音,又为我保存了一些原始依据。
后来,年复一年时而中断,时而复开,这门课程的标题也几度改换,如“双丰讲座:科学亦人文”、“国故新知:沟通文理,启迪智慧”等等,最后形成了目前的名称,叫做“跨界论道:科学走进人文”。课程讲授的内容也得到了不断调整与充实,并发展到了目前共包含十八讲的规模。
鉴于每次开课,这门课程都深受学生欢迎,并吸引了众多社会各界人士旁听,课堂常常爆满,学生欢呼雀跃,因此在学生们的一再建议下,加上有许多学生提供了比较完整的课堂笔记,最终也就促使我产生了将课程内容撰写成书的想法。
巧合的是,就在有此想法的当年,即2010年秋,我有幸申请到了一年的学术假,到美国访学。于是,借着到美国访学一年的美好时光,我便潜心整理课程内容,并形成了这部读物的初稿。回国后,按照整理出来的初稿,又恢复了这门课程的开设。2014年之后,先后受汕头大学、重庆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邀请,这门课程也成为这些高校的通识课程。
特别需要一提的是,在2014-2015学年秋季,这门课程开始被列为厦门大学通识课程,由于课程内容焕然一新,讲授全程重新做了录音。感谢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峰辉博士、厦门市槟榔中学的叶丽珍老师以及厦门担当者行动林斌玉等众多听课者的辛勤努力,将多次课程录音全部用文字记录下来,为这本读物的撰写,提供了最为原始的材料。这样,在原来初稿的基础上,又经过新材料的多次补充与修改,就形成了现在这部读物。
需要向读者说明的是,讲课与写书是有很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课堂上可讲的不一定是书本中可写的,而书本中可写的又往往是课堂上不必照本宣科的。因此,这部读物的内容与课程讲授的内容会有较多的出入,书稿也只是选择了其中九讲内容。不过有一点是可以保证的,就是凡可以写出来的课堂内容,又不见之于我所撰写的其他著作,都在这部读物中得到了反映。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尽量保存课程原貌风格,我把课堂内外互动环节中对学生们提问的解答,作为附录,也择要收录在书后,名之为“答学生问”。我希望“答学生问”中的答问,也能有助于解决读者们在生活中遭遇到的类似疑惑与困境。
当然书写出来是为了让人们读后有所裨益的。因此,为了读者一开始就能够明白这部读物的主旨,从而方便读者选择是否值得继续一读,下面我先对这部读物的主要思想与内容做一番提要性的介绍。
首先,这是一部关于如何获得幸福生活的读物。我们知道,尽管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幸福的生活却是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孜孜不懈追求的人生期许。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如愿以偿地过上幸福生活的。在人生漫长的岁月中,有些人苦于贫穷潦倒,有些人困于疾病缠身,而更多的人则是陷于精神的颓废失落。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正是因为精神的失落,才使人们缺失了生活的信心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而最终与幸福的生活无缘。
应该说,人生的幸福是一种精神体验。因此,尽管丰富的物质与健康的身体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真正幸福的生活最终并不取决于物质的丰富与身体的健康,而是取决于人们的精神状态,那种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人生之不幸,罪莫大于愚昧。愚昧则导致外在依附之心,表现为对权威神祇的迷信、对情欲色相的迷惑、对权力名利的迷恋。正是这些迷信、迷惑与迷恋,诱发了种种贪婪的欲望(包括祈求得到上帝、佛祖、阿拉等拯救的期盼),使人欲罢不能,最终导致精神失落,并丧失了幸福自在之心。
因此,要摆脱愚昧所导致的外在依附之心,就必须通过智慧来重建自立、自信、自主之心。或者具体地说,也就是通过内在心性的洞然明白,来达成自由幸福之境,从而显现自觉的仁爱之心。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仅可以获得个人生活的自在幸福,而且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够获得人生的智慧呢?通常,按照古代圣贤之说,智慧的获得无非涉及这样两个方面:一是悟天道以契自然法则,二是明心性以断恶习根源。因此,我们这部读物的前面三章讲“物质性空”之本根、“宇宙缘起”之法则与“生命演化”之规律,就是要让读者明白智慧发生机制的自然基础;而中间一章讲“意识反观”之原理,起着承前启后的衔接作用,则是要让读者认识智慧发生机制的心性原理;然后在此基础上,这部书的最后三章就开始转入“精神作用”之性质、“心法存养”之途径及其“仁爱淑世”之运用,希望能够为读者幸福生活的践行,提供一些原则性的指导。因此,这部读物实际上就是以精神为本体、智慧为作用、仁爱为效应,给出追求幸福人生的一条有效途径。
不过,一谈到精神,大多数人会认为那是有点飘忽不定、捉摸不透的东西,对其存在性总是不那么肯定。因为人们通常会认为只有可感知的物质才是存在的,而那些无形无质不可感知的精神是虚无缥缈的,并不真实存在。因此大多数人对于物质的存在都是十分肯定的,追求物质享受也认为是非常实在的第一要务;但对于精神及其作用的存在,人们则总是难以认可,其在生活中也就往往被忽视。
可是,我在这部读物中却要告诉读者,比起物质的存在而言,精神的存在更为确定、也更为根本。就像音乐的流淌、情感的体验、热量的散发一样,那种所谓捉摸不透的精神,其实就存在于生命时间的流淌之中,是确确切切、实实在在的。在我看来,倒是那些认为表面上无处不在的物质,从本质上讲才是飘忽不定的,是不确定的。我们的人生之所以常常感到不幸,就是因为我们忽略了精神及其作用的存在。因此,可以这么说,精神及其作用,才是我们幸福人生的根基所在。
当然,确切存在的精神是很难用局限性的语言所能描述清楚的。所以在这部读物中,我们的主旨虽在精神,但更多的则是强调精神的作用,也就是人生的智慧。为了能够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体会我们这部读物的主旨,读者可以将我们论述的精神看作是纯明之水。其中,水之质是精神本体(心性);水之明是精神本身的自明作用(所谓水流百步清,水的自净作用),也就是智慧;而水之明具有的彰显作用(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则是智慧之作用。于是,水质纯明,智慧作用反映的就是纯明之效应,对于生活而言,就是仁爱之类正面情感的彰显;而纯明之水一旦被物质污染,虽然水之本性不会影响,但会影响智慧作用的功效,诸种纯明之善就得不到彰显,对于生活而言,折射出来的就是被物质污染的种种负面情欲。
这样一来,我们所讲的精神作用也就有了两种作用,前一种是精神的自明作用(智慧),后一种则是智慧的彰显作用。对于人类的生活而言,后者智慧的彰显作用,其结果折射出来并付诸于行动的就是充满仁爱的幸福生活。反过来讲,人若一生行善,杜绝不善之事,那么必然其精神纯明,生活幸福自在。
这部读物内容庞杂,涉及知识多源,思想体系复杂。我们希望读者先有上述这样一个简要的框架了然于心,以方便更好地通读全书,领会我们一以贯之的思想主旨。当然,如果读者并不关心形而上的思想讨论而只注重生活实用,那就不必通读全书,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做选择性阅读。此时,作者给出的建议是,读者只需阅读第一章、第六章至第九章以及“答学生问”的内容,其对于改善人们的生活都必将有所裨益。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眼下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精神生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越来越多的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内在精神世界的疆域却正在日见枯萎,心灵得不到安宁,人生感到迷茫,他们渴望找回能够真正带来幸福感受的精神家园。在这样的境况下,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无论如何也是不应该袖手旁观的。因此作者决定撰写这部读物并予以出版,希望能够为我们社会重建和谐的精神家园,做出一份贡献。
作者识于厦门大学寓所
2016年7月31日
周昌乐,世称乐易先生,号歌天,男,苏州人,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厦门大学教授。自幼秉承传统国学,精通易理,深谙禅法,承继圣道,开设有“跨界论道”通识课程,是“乐易心法”的创始人、乐易读书活动倡导者。长期从事智能科学及其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工作,致力于化导民众健康幸福生活。先后被聘为文、理、工、医、哲等五个不同学科门类的博士生导师,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福建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福州古琴研究会名誉会长、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受聘为浙江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重庆大学、汕头大学、苏州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兼职教授。
结合当下分析得也通俗明了易懂
从演化的角度入手
一如既往地 好看
出新了自然都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