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将军的名字是与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战之前,他曾先后3次被派往中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东南亚节节进逼,他临危受命,被再次派往中国,指挥中缅印战区的对日作战。在将近3年的时间里,他指挥盟国军队在缅甸与日军展开了两次惊心动魄的大血战,为战胜日本法西斯立下殊勋。因战功卓著,他被晋升为四星上将。然而,他所始料不及的是,中美英三国由于各自的需要和利益,在对日作战的战略等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中美两国之间更由于军队指挥权和租借物资的分配等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他除了要忙于对付日本人之外,还要付出更大的精力去应付这些“国际政治问题”。盟国间的这些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史迪威也因此在1944年10月被解除了在中国的指挥职务。
本书的内容和编排体例是:
1.每章开始或每章中间以楷体字呈现的是抗战期间美国驻中国战地记者白修德所写的背景介绍;
2.史迪威...
史迪威将军的名字是与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战之前,他曾先后3次被派往中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东南亚节节进逼,他临危受命,被再次派往中国,指挥中缅印战区的对日作战。在将近3年的时间里,他指挥盟国军队在缅甸与日军展开了两次惊心动魄的大血战,为战胜日本法西斯立下殊勋。因战功卓著,他被晋升为四星上将。然而,他所始料不及的是,中美英三国由于各自的需要和利益,在对日作战的战略等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中美两国之间更由于军队指挥权和租借物资的分配等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他除了要忙于对付日本人之外,还要付出更大的精力去应付这些“国际政治问题”。盟国间的这些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史迪威也因此在1944年10月被解除了在中国的指挥职务。
本书的内容和编排体例是:
1.每章开始或每章中间以楷体字呈现的是抗战期间美国驻中国战地记者白修德所写的背景介绍;
2.史迪威的日记和他的评论性文字,以及他与史迪威夫人的通信;
3.由编译者所加的人物、事件简介,在相对应的正文中以卡片的形式呈现;
4.本书在初版时,由白修德担任编辑者,并由他撰写了背景介绍和前言,本书正文中的脚注也出自白修德之手。
5.本书正文中()中的内容为史迪威日记、评论、书信中原有;[]中的内容为编译者所加。
本书曾于1948年由海光出版社首次出版中译本。但这个译本却存在许多缺陷,主要是:一、译者将其认为不重要的内容大量删除(约占原文的1/3),无法体现出日记的全貌,只能算作是节选本;二、白修德撰写的脚注遗漏了许多日记中提到的国内外人物、事件,不利于读者全面了解日记内容。
为弥补首译本及其它版本的缺陷,本书在编译时采取了如下措施:一、还日记以本来面貌,完整保留日记的所有内容;二、采用文中随注、人物事件卡片式详注的方式,力争使读者了解日记中所涉及的所有重要人物和事件。
本书所收入的史迪威日记、评论、书信时间为1941年12月至1944年10月,正好反映了史迪威在这段时期内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概括性地记叙了两次缅甸战役的情况和中美英三国间的矛盾与龃龉。这些材料对于了解和研究这段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也正是我们将此书翻译介绍给读者的目的。
还没看
太烧脑,阶层是可怕的存在
深入浅出
还没看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