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匝肋人耶稣Jesus von Nazarethtxt,chm,pdf,epub,mobi下载 作者:若瑟.拉辛格Papst Benedikt XVI 出版社: 台湾闻道出版社 原作名: Jesus von Nazareth 译者:台湾闻道出版社 页数: 392 定价: NT$450 装帧: 精装 ISBN: 9789867653758 内容简介 · · · · · ·教宗本笃十六世在这本著作里,运用科学的圣经诠释方法,在教会的生活与传统中,探索四部福音记载下的耶稣样貌,让我们面对面地遇见耶稣。 作者简介 · · · · · ·若瑟.拉辛格 .1927年4月16日生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Bavaria)马克特尔镇(Marktl am Inn)。 .1951年6月29日晋铎。 .1977年3月24日获教宗保禄六世任命为慕尼黑(München)及弗莱辛(Freising)总主教。 .1981年11月25日获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任命为教廷信理部部长,兼任宗座圣经委员会和国际神学委员会主席。 .2000年11月13日成为宗座科学院院士。 .2002年11月30日出任枢机团团长。 .2005年4月19日获选为教宗,取名本笃十六世(Papst Benedikt XVI)。 .2006年发布继任教宗后的第一份通谕:《天主是爱》(Deus caritas est)。 目录 · · · · · ·论及祢,我心中时常在想:「你应该寻求祂的仪容。」 我要求各位读者在阅读之前先心存一丝同理心, 因为若没有同理心,就不可能有理解。 一、序言 自五○年代起,「历史上的耶稣」和「信仰上的基督」两者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距离越来越大。如果凡人的耶稣、福音作者所描绘的耶稣,以及教会根据福音所宣讲的耶稣,相差这么大的话,那麽,相信耶稣是基督、是永生天主之子,又能代表什么? · · · · · ·() 论及祢,我心中时常在想: 「你应该寻求祂的仪容。」 我要求各位读者在阅读之前先心存一丝同理心, 因为若没有同理心,就不可能有理解。 一、序言 自五○年代起,「历史上的耶稣」和「信仰上的基督」两者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距离越来越大。如果凡人的耶稣、福音作者所描绘的耶稣,以及教会根据福音所宣讲的耶稣,相差这么大的话,那麽,相信耶稣是基督、是永生天主之子,又能代表什么? 撰写这本书不是为了驳斥当代的圣经诠释学,也不是任何教科书-而是一部漫长内在灵修历程的成果,是教宗在寻求「上主的仪容」时的一些个人看法。 ########################### 二、引言:初探耶稣的奥祕 梅瑟五书第五部的结尾带有一丝丝奇特的遗憾:「再没有兴起一位像梅瑟一样的先知,与上主面对面地往来……」可以知道这句话所指的不是过去先知身份的机制,而是另有所指,且含有更宽广的含意:宣告一位新梅瑟的来临-能够真正且直接看到天主的面,而不只是仰望着上主的背后和祂说话。 在耶稣身上,新先知的预许实现了:他生活在上主的面容之前,不只以朋友的身份,而是以子的身份-祂活在与父合一的最深处。只有在这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在《新约》中遇见的耶稣。 ########################## 第一章:耶稣受洗 - 洗者的出现是一件很新鲜的事。他呼吁大家接受的洗礼与一般的宗教洗礼不太一样:这是不可重複的洗礼,它具体实现了一个特定目标,即让人的生命就此重新开始并永远维持下去。 四部福音都以不同的方式报导耶稣的受洗事件在此我只想简短地强调三件事。首先是耶稣头上的天空打开了,祂与父的共同意志以及祂所成全的「全义」打开了天空,而天上则是上主旨意得以完全实现的地方。其次是来自天主、来自父对耶稣使命的宣告,宣告的内容不是祂该做什麽事,而是阐明祂的身份:祂是天主的爱子,是天主所喜爱的。最后,我们在这裡同时遇到了圣子、圣父以及圣神:天主三位一体奥秘的深度在整个耶稣生命之路逐渐揭露。 ####################### 第二章:耶稣受试探 - 受洗事件的最后,圣神如鸽子般降到耶稣身上……耶稣真正接受了这种「傅油」,在那一刻,祂被正式赋予以色列历史中帝王和司祭所应得的尊荣。 - 出人意料的是,三部对观福音都同时告诉我们:圣神的第一个任务是把耶稣领到旷野中,「为受魔鬼的试探」…… 在简短叙述受试探事件时,马尔谷把耶稣的情况凸显为与亚当相比-为了真正感受人类的苦难。玛窦和路加叙述耶稣接受了三个试探。所有试探的核心都在于:把天主摆到一边去,与我们生活中看起来比较迫切的需求比较,天主是次要的。试探的本质还包含了道德姿势:它并不直接邀请我们去做坏事-这未免太笨拙了;而是佯称给我们看到更好的事-终于把幻想摆到一边去,并致力于改善世界。 ########################## 第三章:宣讲天国的福音 - 耶稣复活前宣讲的主轴是天主的国,耶稣复活后宗徒们宣讲的重心则是「基督论」。天主教现代派学者罗阿西说:「耶稣宣布上主的国来临,但来的却是教会。」在这句话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讽刺,也有些许悲哀…… 答桉以一种我们倾听整本圣经所发展出来,但目前仍然是暂时的方式呼之欲出:耶稣所说的天国新的临近以及相关的呼吁,是祂的讯息的最大不同之处-这个新的临近就是祂自己。透过祂的临在以及祂的作为,作为行动者,天主在此时此地以完全崭新的方式进到历史当中。 ########################## 第四章:山中圣训 - 「天主的国」这个主题,贯穿了耶稣的整个宣讲。因此,只有认识耶稣宣讲的整体内容,我们才能理解这个讯息。 在山中圣训的反议题中,耶稣既不是以一位叛逆者,也不是以一位解放者的姿态出现,而是作为犹太法律的先知诠释者:祂并没有废除法律,而是满全它;且祂之所以满全它,是因为祂为历史的理智指出其责任范围。因此,基督宗教必须一再设计并形塑出新的社会秩序,一个「基督的社会原则」。 ########################### 第五章:主耶稣的祈祷 -「山中圣训」的中心思想可以总结如下:只有从天主的角度去看才能理解人;而只有生活在与天主的关係内,人的生活才是正确的……如果作为人的意思是要和天主保持基本的关係,那麽这也包含与天主说话和聆听祂。因此,「山中圣训」也包含一个祈祷的教导:主,告诉我们该如何祈祷。 「不要让我们陷入诱惑」-透过这句祷词,我们向天主说:「我知道我需要考验才能使自己的本质淨化。如果祢要让我面对考验,如果祢给邪恶一点点自由发挥的空间,那麽请不要忘了我有限的能力如果我受不了时,请将祢护佑的圣手保持在我身旁。」 ####################### 第六章:门徒 - 「他就选定了十二人」这句话,听起来有点不寻常。「十二」这个数字就回溯到以色列民族的最初,但同时也比拟为一种希望:整个以色列民族得以重建,十二支派得以重新聚集。「十二」同时也是一个宇宙的数字,表示这重新形成的天主子民之广泛性。 召叫门徒是一个祈祷事件:他们都是从祈祷中,在与父的交流中被选出来的。于是召叫门徒的意义不只在于他们的功能职称而已;其意义不折不扣是出于神的思维-他们被召叫是出于子与父的对话,且根固于此。 ########################### 第七章:比喻的讯息 - 难道耶稣所说的比喻,主要是为其他人听不懂,而只保留给祂亲自挑选的一小群人而已?难道这些比喻不应该开启人心,反而使人心闭锁吗。还是天主很偏心,不想拯救整体-全部的人,而只要一群精英? 比喻是一种表达,表达天主隐藏在这个世界中,表达不断要求整个人类认识天主-这是一种与生命合一的认识;若没有「悔改」,就不可能有这种认识。因为在这个充满罪恶的世界中,我们生命的重心、生命的引力中心,是依附在「我」和「人」上;而这个重心必须被打破,并使我们移植到一个新的爱、新的重力场去,让我们能够重新生活。 ########################### 第八章:《若望福音》的重大意象 - 《若望福音》所描绘的耶稣,就各方面而言都和对观福音见证的样貌不同。究竟:谁是这部福音的作者?其历史的可信度有多高? 《若望福音》的回忆,指的是继续深入门徒们的「我们」,教会的「我们」之记忆。这种回忆不只是心理或知识层面的过程,而是一种圣神恩惠的事件。教会的回忆本来就不是私人的回忆-它超越个人的理解与知识范畴。这裡也论及了「默感」:这部福音源自人的记忆,并以整个回忆者团体为前提。 ########################## 第九章:耶稣一生中两大重要标记:伯多禄认主为默西亚以及耶稣显圣容 - 在三部对观福音中,耶稣一生中的一个重要标记,就是祂问门徒们,别人如何看祂以及门徒们又如何看祂;接下来都是关于耶稣显圣容的报导,再一次诠释并深入伯多禄认主为默西亚的表示,并同时与耶稣的死亡和复活的奥祕产生关连。 法律和先知的主要话题就是「以色列的希望」,即最后使人自由的出谷纪;这个希望的内容,就是受苦的人子以及天主的僕人,经由苦难打开通往自由和新天地的门。梅瑟和厄里亚本身就是苦难的人物及苦难的证人。他们与显容的耶稣谈论他们以前在世时所说过的事,即关于耶稣的苦难;但因为他们与显容的耶稣谈论这件事,这个苦难被天主的光荣所渗透,会转化为光明、自由和喜乐。 ######################### 第十章:耶稣的自称 - 耶稣用三个词来隐藏和揭开祂的奥祕:人子、子、我是。这三个词全部源于天主的话,以色列人的《圣经》-旧约。但只有在祂身上,这三个词才获得它完整的意义。它们等于是在等待祂。 所有三个词都显出耶稣的原创性:只适用于祂,完全没有任何进一步的延伸。最重要的是子这个祈祷词,与父互相对应。若以它原本的意思,这三个词中没有一个因此可以成为「团体」,即正形成的教会的信仰证词。正形成的教会将这三个词以「子」为中心,嵌入「天主子」这个词中在以色列拣选神学的基础上,它现在带有完全新的含意:耶稣的谈话是以「子」和「我是」作为标记。 · · · · · · () |
这本书高中学北京大学先修课的时候老师就反复提及
提供了很多清晰的论点
好评!有一本神奇的新书!
相当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