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决定:疑虑中的自信

智者凡事不在意结果,而在意所做出的决定。

——塞涅卡

当我们没完没了地犹豫踌躇,无法果断迈出决定性的一步时,常将原因归咎于缺乏足够的理由、数据或知识……这么想其实大错特错。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只是缺乏自信。正如前一章在美学体验中我所阐述的那样,赞叹某处景色“很美”时,我们并没有确凿的理由去证明,只不过有信心说出来罢了。

有位年轻女子刚刚收到一份令她心动的工作邀约,但她左右为难。现在的职位并非理想中的工作,但也算舒心:薪水还不错,同事关系和睦,离家很近,未来发展也比较稳定。谈不上梦寐以求,但也没什么不好。

而向她发出邀请的企业,提供的则是她一直期待的、可以大展身手的职位。但这是一家年轻的小微企业,离家很远,新同事都是陌生人,固定薪资比现在的薪水低,未来可能会涨,但前提是企业好好发展下去……她反复掂量,不知如何决断。一方面是稳定安逸的现状,平静,没有激情,却为独自抚养两个孩子提供了安宁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实现雄心壮志的可能,同时存在风险,对她和孩子都是如此。不管倾向哪一方,她都胆战心惊,生怕做出错误的选择。时间一天天过去,她始终拿不定主意。如何才能走出犹豫不决的两难境地,她又该怎么抉择呢?

做决定,就是解决不确定,在心怀疑虑的同时勇敢前进,不被疑虑所禁锢;做决定,就是发挥倾听自我的能力,不再苦苦寻找决策的理由,就是快刀斩乱麻,让事情顺利进行下去。无论选择哪条路,都与自信有关。决断并非易事,这要求人们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准备好承受无法预料的结局,这是做决定的必然要求。我们不得不在没有可靠论据支撑的不确定状态下做出选择,不是盲目,但也确实看不清楚。

这种困难来自生活本身。因为人是自由的生灵而不是预先编程的机器,必须接受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接受这种不确定,还要努力去拥抱它。这位年轻女子正是忽略了这一点。所有的决定从本质上说都是冒险,对其中的风险越有意识,就越能做出有效的决定,也就越会喜欢做决定。即便我们想方设法将风险降到最低,风险依然存在。如果无法承受如影随形的风险,就会故步自封,即使做出决定也是战战兢兢,自然容易抉择错误。

人生路上会不断出现十字路口。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订婚、搬家或辞职改行的最佳时机,也没人能替你做决定。当生活要我们做出决定时,只能独自面对。如果把握不好做决定的能力,生活就会变成一连串对选择的逃避,生活将从我们指间溜走,一同带走我们的信心。如果不能掌握做决定的微妙艺术,就不会有自信。

哲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选择与决定的区别,人们常常混淆这两个概念。的确,这两个词语有时会被当作同义词。然而,选择与决定遵循的是两套完全不同的逻辑。

选择需要理性和思考,对局势进行清醒的分析,将不确定性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比如,两个度假目的地中的一个客观上优势更多,在相同的预算内更符合期待,那我们自然会选择这个目的地。这样的选择不需要对自己有信心,只需要思考和正确计算就够了。但是,如果两个目的地各有吸引之处,客观上又没有明显差异,那就需要做出决定。

选择,就是以理性因素作为行动的依据。决定,就是用自由思想弥补理性因素的不足。选择,是胸有成竹之后才行动。决定,是在心中有数之前先行动。

因此,做决定比选择更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因为决定不受既定标准的制约。然而,这种自由也时常困扰着我们。

有时候,上文中年轻女子的疑虑甚至会发展成痛苦的焦虑。如果不跳槽,她知道可以继续平庸但安逸的生活,对于孩子来说,她不会是励志的榜样。如果冒险改变现状,她将承受让整个家庭失去稳定的风险。她真希望自己不需要做出如此艰难的抉择,在内心深处折磨她的,恰恰是决定的自由。

职场上常见的误区是,人们经常觉得做决定就是做选择。如果只须依据常识或Excel表格,或者只须遵守惯例或流程,并不需要大家做出真正意义上的决定。只有用尽理性因素却依然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时,才需要做出决定。不确定选择是否正确,就不得不做出决定。“决定”的拉丁文词根是decidere,意思是切断、斩断,它真的很难,选择则容易得多……在生活要求做出决定时,我们总希望能有所选择,这让人痛苦。

维特根斯坦曾说,要想改变生活,有时只须改进思想,搞清楚某些概念的区别。理解选择与决定之间的区别对生活中的大小事件都有所助益,小到在餐厅点餐,大到职业选择或者与某人订婚。在餐厅里,如果等自己百分百确定才在农家风味鸡和烤猪排之间做出选择的话,那恐怕会耽误很多时间,也是在耽误别人的时间。只有真正接纳不确定性,才能更快做出决定。

为什么上文中的年轻女子无法决定是否接受新工作呢?因为她错误地认为,不确定性是种负面因素。有心也好,无意也罢,她似乎在等待某种数据处理软件分析自己的处境,为她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指出正确的选择。这样的软件是不存在的。正因如此,生活才如此美好,然而她忘记了这一点。我们都有可能忘记这一点,被不确定吓倒就是因为忘记了这一点,如果一切都是确定的、可预见的,那生活将多么枯燥无味啊。当然,我们也必须承担决定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但正是这种随机性让生活平添了几分滋味。如果拒绝现实中的随机性,它便会梗在我们心头,让人失去清醒的头脑和倾听自我的能力。相反,如果发自内心地接纳它,反而会拥有决断的勇气。清醒的头脑是做好决定的基础,拥有这样的意识,我们将平静坦然地接受决定所带来的各种可能,无论这个决定正确与否。

因此,赢得对自己的信心需要内在的质变:我们应当打开心扉,从内心深处接受不确定性的存在。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人们早已习惯用知识控制不确定因素。因此我们需要哲学,甚至需要某种智慧。斯里兰卡有一句俗语说,“人心内自有海阔天空”。许多变革都是从内部的改变开始的……不确定性永远存在,这一事实不可能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这一挑战让人精疲力竭,痛苦不堪。如果能战胜挑战,直面不确定性,一切都会变得轻松许多。

最后,我们故事中的年轻女子在塞纳河畔的漫步中迎来了最终挑战。她战胜了自己,找到了内心的节奏,这让她感觉很好。她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即将面临的不确定局面:“成功从来不是一件确定的事,未来的一切都是未知数,从来都是这样。我可以试着去冒险。就这么定了,我要换工作。”她做出了能说服自己的决定,感到内心无比强大,不是因为确信自己所做的决定正确,而是因为做出了决定,仅此而已。

接受不确定性,是促成内心质变、领悟决定之智慧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之上,接受可能发展成真正的认可,进而转化成一种特殊的乐趣乃至享受。更有甚者,可能会达到这样的地步:为可能犯错的决定而开心。因为“可能出错”意味着有胆量冒险。生活原本就不是精确的科学,越懂得欣赏失误的可能性,就越有能力决断,这才是自由的人。自信,就是学会热爱而不是害怕自由。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是一种别样的快乐。

在传统哲学中,最注重区分选择与决定的思想家要数克尔凯郭尔。这位《诱惑者日记》的作者用这种区别来定义自己的信仰,从中看到了某种“超理性的飞跃”,凌驾于理性之上,跳出理性的选择,也就是前文中所说的纯粹意义上的决定。他嘲笑那些假装“选择”信仰上帝的人,这些人将信仰简化为神学理论和价值观,甚至更糟,将信仰简单等同于理性。在克尔凯郭尔看来,这些人缺乏自信,也谈不上信仰上帝,他们没有自由。对克尔凯郭尔这样的神秘主义者而言,信仰上帝是种纯粹的疯狂,当然是最美好的疯狂,不过毕竟是疯狂。他想必会认同帕斯卡的论断:上帝不证明自己存在,而是让我们感受他的存在。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信仰上帝,纵观历史上人类的诸多恶行,理智似乎更偏向让人不信仰上帝。然而克尔凯郭尔又指出,我们有信仰上帝的自由:上帝是否存在,由你自己决定。如果科学能够用理性或等式证明上帝确实存在,相信与否便不再重要,无论相信与否,上帝的存在都是既定的真知。但是,如果没有任何客观证据能证明上帝存在,那就只能靠自己做判断了。克尔凯郭尔指出,信仰是决定而不是选择,这样一来,信仰便不必受教义学说的束缚,只是自由意志和纯粹自信的产物。克尔凯郭尔还说了关键知识:决定越远离单纯的理性选择,就越需要自信心。

当这份信心登峰造极时,便会蔓延到其他事物上。对于有信仰的克尔凯郭尔来说,自信就是对上帝的信仰,也是对未来、对他人、对生命的信仰……

做出决定,就是直面不确定,直面生活的本质。每一次有意识地做出决定,都是在学着一点点增强信心。

从这个角度来说,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提供了许多锻炼机会。在小事上练习做决定,让我们在面对重大抉择时有所准备,可以练习更快速地做决定,不必否认疑惑的存在,只要带着疑惑做出决定就好:每天早晨站在镜子前,快速决定今天穿裙子还是裤子,穿这件短袖还是那件衬衫,你可以思考这个问题,但别考虑太久;坐在工位上,面对写满待办事项的便利贴,快速决定从哪件任务开始。这些看起来很简单的练习能让人逐渐培养起自信。每次练习都是在学习信任自由,如果小事情都拿不定主意,那怎么能应付更大的挑战呢?越懂得如何做决定,就越有自信,这份自信也越会反过来提升决策力,形成良性循环。相反,越不敢做决定,就越难提高决策力,最后改变的将是自己的人生……法国前总理亨利·克耶曾开玩笑说:“坐等问题解决,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什么决定都不做,这本身就是一种决定,而且是最可怜、最不值得提倡的一种。

学校应该更关注如何教育学生做决定。这样的机会比比皆是。举例来说,很多中学教师都会让学生在多个作文题中做选择,这时老师完全可以提醒同学们,要他们学着做决定,而且是在短时间里决定。老师可以对学生说:“你们之所以选择某个话题,并不是因为这个话题比其他话题更好,而应该是因为你们自己认为,这是个值得论述的话题,是你们的决定让这个话题有了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帮助那些缺乏信心、要花费很久才能“选择”作文题目的学生——他们在权衡利弊上浪费了太多时间,以为会有不容置疑的理由促使他们选择特定的最优题目。

直到今天,仍有一些政商界决策者虽然出身于巴黎政治学院和法国国家行政学院等高等学府,却从没上过一堂关于决策的课程,这该如何解释呢?许多政治类院校都设有这样的课程,但都是选修课。在商学院里,决策类课程在好几年前就已出现,但往往冠以“决策研究”这样的名称,混淆了决策与选择。“决策技巧”或许才是更贴切的称呼……

我们应当尽早让孩子认识到选择与决定的区别,教导孩子不要等到消除所有怀疑之后才做决定。他们的自由就是带着怀疑前行。要让他们知道,推动人类进步的英雄人物在前行时也不是对结果百分百确定,甘地、戴高乐、马丁·路德·金都是如此,但他们依然有胆量直面人生的不确定。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即使面对不确定因素,他们依然有力量,依然可以控制局势。我们可以让孩子从最简单的小事中体会这一点。当他们在两块蛋糕、两个兴趣班或者两位想要邀请的好友之间左右为难时,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别怕,大胆决定吧。再等十分钟也好,再过一整天也罢,不会有其他因素能帮你决定。如果自己不决定,没人会帮你。你想选哪一个?没关系,就算选错了,也可以吸取教训。要相信自己的选择,相信自己。”

每一次做决定时我们都会感觉到,自信同时也是对生活的信心。即使犯错,也只需要校准瞄具,然后再次瞄准。爱默生说:“最好的航线也有蜿蜒曲折。”当风迎面吹来时,航船没有别的选择,只能顺风而行。它必须改变航向,然后继续前行。我们就像这艘航船,不得不曲折前进,然后慢慢调整方向。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的寓意,不仅是教育我们对犯错的人心怀宽容,也是告诉我们:失误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犯错,然后改正错误,这不是前进的方式之一,而是进步的唯一方式。我们终究是凡人,风始终迎面而来。

做决定,就是要走出舒适区。幸运的是,在生活、工作、实践、人际关系中,还有很多不需要我们做决定的事。很多时候,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只需做出选择就够了。我们掌握得越多,就越可以依靠习惯、知识技能和已知的事,需要冒险决定的地方就越少。学会掌控和选择是一项挑战,它不会破坏决策能力和敢于放手的魄力,相反,做决定是一种飞跃,反而会为心灵提供养分和动力。

给自己安全感,然后再去冒险。先学会选择,再做决定。自信始终是一场两步走的华尔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