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专心与不专心

专心是心灵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人类的一切才能中,这项才能相当引人注目。借助感官,集中精力探寻身体内部或外部的某项特殊事实,能让我们得到某种特别的紧张感受。这种感受仅限于眼睛之类的特定器官,而不会蔓延至整个身体。将精力集中于某件事时形成的紧张感受,跟准备行动或马上就要行动的感受相似。例如眼睛在紧盯着某一目标时,便会有这种特别的紧张感受。

专心的意愿会想要摒弃其他所有干扰,因为若心灵一隅或运动组织的一个部位,因专心产生了紧张感受,其他部位的紧张感受就会遭到忽略。专心对心灵来说代表了一种态度,也代表了人们想跟某项确切的真相建立直接、紧密的关联。专心另外也相当于心灵在积极准备,以满足自身需求,也就是我们要在某一特殊状况下,在某项特殊目标中,集中自身所有的意志。

任何人都能做到专心,只有生病、智障的人例外,但依旧有很多人很难集中精力。其中有很多原因:第一,集中精力时,会因疲倦、病弱受到阻挠;第二,部分人不愿集中精力,原因在于集中精力的对象完全背离了他们的行为模式,且让他们提不起兴趣来,这种人的注意力会在遭遇跟他们的生活方式关联紧密,且让他们兴趣浓厚的事情时,马上被唤醒。抗拒的倾向也是无法集中精力的关键原因之一,孩子极易出现这种倾向。有这种倾向的孩子,往往会拒绝给予他们的所有事物。一定要先消除这种孩子的抗拒,让其乐观、宽容,然后才能让他们集中精力。具体说来就是,要想让这种孩子甘愿接受教育,教育者与教育组织就要在这种孩子务必要学习的内容与孩子的行为模式间建立关联,同时将这些内容变成孩子生活方式的构成部分,必不可少,兼具实用价值。

对于自己和自己以外的所有事物,有些人能够看、听、感受。但有些人在探究人生时,却只借助眼睛。有些人在感受一切事物时,则完全借助耳朵。另有些人感知事物的感官还未受到刺激,因此对视觉性事物毫无兴趣,无法看见任何事物,无法留意任何事物,乃至无法在最能刺激其产生兴趣的环境中集中精力。

对世界存有真正、真挚的兴趣,是让注意力觉醒的关键元素之一。相较于注意力,兴趣的精神层次要深刻许多,相当于注意力的基石。所以兴趣会让人很自然地去留意,教育者不必为有兴趣的孩子能不能集中精力忧心。兴趣作为一种工具,有效且便利。人们一旦有了兴趣,就能投身某个专业领域,目标清晰,精力集中。但所有人都可能在培养、实践兴趣期间犯下错误。若某个人渐渐养成了一些固定的错误兴趣,便会连累其精力转移到对其人生并不那么关键的事情上。例如某人对自己的身体或者权力有最浓厚的兴趣,那一旦牵涉到这种兴趣,或有何事要其争取,或有什么威胁其权力,此人定会将自身精力全部集中于此。其精力断然不会在对自己的权力的兴趣被另一种兴趣取而代之前,转移到其他任何一种事物中。一旦发觉自己无人关注,发觉自己的重要性大不如前,孩子马上就会集中精力,而一旦觉得对自己而言,某件事很无所谓,孩子的精力马上就会转移,这些情况在平时的生活中十分常见。

精力不集中不能表明一个人缺少专心的能力,只能表明其对自己应集中精力的情境没有兴趣,想从该情境中抽身离去。实际上,他能做到非常专心,只是他专心的对象在别处。与之相似的还有毅力、活力匮乏的案例,这种人总在缺乏意义的小事上,投入自身一切强大的毅力与执拗的精神。这说明这种人关键的问题是,相较于我们通常的期望,他们追逐的是另外一种目标。除非能将其整个生活方式完全扭转,否则很难改善这种不足。

精力不集中的倾向也许会固定为一种性格特征,永远不会发生改变,这是十分常见的。例如常有人被安排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因此选择应付了事或罢工,最终变成众人的负累,也是无可避免的。精力不集中已成了这种人恒久的习惯与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会在他们被要求做事时,顺理成章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