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性格的实质及源头

此处的性格指在极力跟外界相适应的过程中,个人展现出的一种独有的风格。作为一种社会概念,性格只存在于个人与其处境对彼此的作用中。若要问鲁滨逊·克鲁索这类人的性格到底如何,基本是无意义的。作为一种心灵现象与态度,性格是个人在跟自己的处境发生关联时,展现出的禀性与涵养。而作为一种行为模式,性格还是个人发展社会感、追逐优越感的依据。

占据优势、追逐权力、超越其他人,是个人的最终目标。在该目标的鼓励与指引下,个人才得以向前迈进,这些大家都已了解。个人的世界观与行为模式都取决于该目标,个人的各种心灵活动也被该目标组合成了一个体系,有其独一无二的风格。我们能借助对个人性格特征的了解,大致明白其以何种态度对待自身处境、伙伴、社会和来自生存的挑战,因为个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都是以性格这种形式展现出来的。性格在人格中几乎等同于生活技能,为获得认可,占据关键地位,总体人格会将性格作为一种工具和方法加以应用。

性格跟生存模式相似,而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源自遗传、神赐或天生。每个人都因这种生存模式获得了自己独有的人格,无论遭遇何种状况,都能继续生活,没有什么顾虑。即性格是在维系某一特殊生活习惯期间渐渐形成的,跟遗传或神赐无关。例如懒惰的孩子并非生来就懒惰,只因懒惰能在保全其优越感的前提下,让其轻轻松松地生活。简而言之,从一定程度上说,懒惰表现了孩子以何种态度和方法追逐权力。又如有种人喜欢当众展示自己的先天不足,因为:“我原本能凭借自己的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偏偏被这种不足阻挠,真是遗憾!”很明显,他们能通过这种方式在失败中保全自己的颜面。另有一种人对权力有无尽的欲望,因此从未停止跟自己的处境对抗,并在追逐权力的斗争中,形成了诸如野心、妒忌、怀疑等一系列特殊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特征在我们看来,既非源自遗传,又非不可逆转,跟人格没有区别。更深入的研究证明,性格特征是以行为模式为基础建立的,出生后迅速确立的部分性格特征是人格内部隐藏目标引诱产生的次生元素,而非原生元素,所以一定要先把引诱某一性格特征产生的目标搞清楚,然后才能确定该性格特征。

总结一下上述论述,我们已为个人的生活方式、活动、行为、世界观全都与其目标紧密关联做出了证明。个人不能在内心缺少确切目标的情况下思考及行动。个人出生后,这种潜藏于个人心底的目标便开始为其心灵发展做出引导,同时将一种特殊的模式与风格赐予其生命。任何人都能成为独特且独立思考的个人,跟其他所有人区分开,正是因为个人生命中所有的活动与表现都拥有上述必然且特殊的目标。这种认知能让我们了解,对个人目标与行为模式的认知,往往能帮助我们对此人、对其所有行为真正隐藏的含义有清楚的认知。

要在真实生活中找到充足的依据,为性格源自遗传的观点做出证明,颇具难度,因此遗传必然只能对心灵表现与性格特征发挥少之又少的影响。但对个人心灵活动部分现象的源头的观察,却表明所有这些好像真的源自世代传承。实际情况却是,同一个家族、国家或种族,都会因成员对彼此的模仿与认可,形成某些相同的性格特征,就是这样简单。的确有一些事实、特征、表象或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心理与心灵中,这些事物对所有孩子都意义重大,因为其都能刺激人类展开模仿,这便是其共有的特征。例如某些情况下会以对看的渴求表现出的求知欲,也许能刺激存在视力缺陷的孩子产生好奇。但由于孩子拥有各不相同的行为模式,会导致相同的求知欲却形成了迥异的性格特征,因此存在视力缺陷的孩子未必都能拥有以上性格特征,即形成观察细致、追求真理的性格,或形成异常呆板的性格,对存在视力缺陷的孩子来说都是有可能的。

对存在听力缺陷的孩子的不信赖态度,也能以相同的方式加以解析。一般说来,这种孩子在社会中都会遇到比普通人更多的危险,为了能察觉到这些危险,他们务必要让自己的感官变得异常敏感。除此之外,这种孩子的不信赖态度还主要源自他们时常受到他人的歧视、讥讽,并时常被当成残疾人。对于很多人生乐趣,他们都持仇视态度,这很好理解,因为他们因自身缺陷享受不到这些乐趣,这证明他们生来就有这种不信赖态度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而犯罪性格源自天生的观点也必然完全不成立,二者是相同的道理。有人坚信犯罪性格源自天生或遗传,依据是有的家庭有多名成员都犯了罪,但这种观点根本不成立。因为一种对世界错误的态度在这种家庭中树立了典范,创立了传统,自幼受其影响的孩子将盗窃这类恶劣行为视为谋生的方式,也是很顺理成章的,这才是真相。

追逐认同与优越感的方式,同样如此。所有孩子都一定会追逐各种优越感,因为其在成长期间会遭遇不计其数的难题。再加上不同的人一般会以不同的方式追逐优越感,在这件事情上,任何孩子都有自己独有的方式。而由于孩子会在追逐优越感期间找到最佳典范,即身边具备某种影响、为人敬重的人。如此一来,我们便能轻而易举地解释孩子跟父母为什么会有相近的性格。这便是每代人向前人学习的方式,在努力追逐权力期间,他们会学会并世代传承大量事物。

社会感不容许公然展现对优越感的追逐,其因此变成了一种秘密的目标,即应在背地里,躲在友善的面具后,暗自追逐优越感。但务必要再次强调一下:如果人们能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热烈追逐优越感;如果所有人都有能深入了解他人性格的敏锐眼光,便能为自己提供更好的保护,并能给其他人一种感觉——追逐权力毫无收益,由此压抑其对权力的追逐。简而言之,上述做法必然能消除人类心底隐藏的对权力的欲望。所以我们要取得良好的成果,只需对人们的各种表现、人们与世界的各种关系展开深层次的研究,并对研究中已经取得的成果有效利用即可。

人类处在相当复杂的文化环境中,这导致只依靠学校教育,个人很难在解决人生种种问题时做到从容自若。学校教育客观说来,是心灵训练与智慧提升的最佳方法,这点毋庸置疑,毕竟一般人要做到这些,颇具难度。但学校迄今为止却只有一项价值,不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将刻板的知识原样呈现给他们,他们有能力或者愿意从中掌握什么,就掌握什么。就算那种理想的学校真的存在,但相较于人类社会的需求,其数量还相距甚远。我们还忽视了另外一点:理解人性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我们在老式的学校中学会了以何种标准评判人类,怎样明辨善与恶、对与错,却没有学会如何对自身观点做出调节、纠正。所有人的人生都有这种缺陷,这是无法避免的,且该缺陷糟糕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我们似乎把童年时期产生的成见与错误当成了一种神圣的固定规则,不容违背,长大后还在继续应用。我们已被十分复杂的文化干扰包围,而我们心目中能将真相揭露出来的思想,实际却无法表露半点实情,这两点我们至今没能感知到。总之,我们仅仅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自尊,增加自己的权力,才会不停地对所有事物做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