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性格发展方向

个人的主要性格特征与其心灵在童年时的发展方向统一,这是必然的。这种发展方向是笔直还是迂回,皆有可能。孩子起初为目标努力时,遵循的路径是笔直的,其会在此期间养成这样一种性格,既上进又勇敢。成长的初始阶段,性格通常具备积极上进的直线特征,可是由于在成长期间,孩子必然会遭遇种种难以逾越的阻碍,且后者很有可能会为阻挠孩子追逐优越感,直接向其发起进攻,导致上述直线极易遭到扭曲。为逃避这些阻碍,孩子会极力采取迂回曲折的做法,这种做法决定了其性格。能对孩子发挥相似作用的,还有如器官发育欠佳、身边环境的排挤与进攻等性格在发展期间遭遇的其他阻碍。而社会整体环境、社会风尚、老师等元素,同样对个人性格发展作用极大。通常说来,老师都会向学生提出种种要求和疑问,并向学生表达自己的关怀,老师所有这些做法最后同样会对孩子的性格发挥作用,因为其中包含着人类文明赋予所有个人的人生责任。一切教育方法都是为让学生沿着当代社会生活与文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发展自身,而将用心设计好的原则与态度教授给学生。

性格的发展直线会遭到成长期间一切阻碍的威胁,孩子追逐权力目标的直线,会因任何一种阻碍发生偏离,只是偏离的程度不一。孩子通常会在最开始时正视前面的阻碍,其态度不会因此发生改变。但他很快就会变成截然不同的样子,他明白火会伤害到人,因此一定要防备火,还明白务必要谨慎应对某些敌人。他将在之后完全走上迂回曲折的心理发展之路,用心机和诡计取代直截了当,以期获得认同与权力。上述偏离的程度如何,跟他的总体发展关系紧密。上述各类元素决定了他是不是小心过了头,是不是认为自己的一切做法都跟生活的要求相符或不符。失去了正视自身使命与问题的勇气,胆怯懦弱以至于无法跟他人对视或不想说真话的孩子,本身已经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再也无法找回最初的勇敢。但鉴于殊途同归的存在,即做不同工作的两个人依然可能有同一个目标,这种孩子跟勇士其实有着同样的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也许会拥有两种不同的性格。而最易拥有两种性格的莫过于以下状况下的孩子:其还没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其看问题的角度还没有完全定型,其不想在一条道路上坚持到底,其因首次尝试落败而主动探索其他道路。

教导孩子不以敌对态度对待身边环境,跟社会相适应,是非常简单的,因此创造宁静、和谐的公共环境,便成了让孩子拥有足以适应社会生活要求的能力的基础。父母若想创造真正和谐的家庭环境,就要避免给孩子太过沉重的心理压力,为此务必要将自身对权力的追逐欲降至最低。而要让孩子的直线性格发展不至于出现太过突如其来且激烈的转变,如勇敢沦落成无耻,独立沦落成毫不掩饰的自私等,只有一种方法或许会奏效,就是父母要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孩子的成长规律。此举同样能避免孩子因一切外部的强迫权威,得到永难消除的印迹,而且变得无比温顺,跟奴隶没什么两样。父母教育孩子的如下方法,也许会让孩子变得缄默,自闭,不敢直面现实,不敢承担坦率造成的各种后果:父母完全不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且总在教育孩子时采取强迫方式,建立自身权威。总之,以给孩子压力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是错误的,因为被强迫的服从仅仅是一种表象,这种教育方法也只能造成假意服从的表象。孩子的内心世界与总体人格,将被孩子与身边环境的关系、其在成长期间遭遇的阻碍对其的影响直接作用。但是以孩子的能力,往往不足以对外部影响做出判定,身边的大人也完全不知道或不理解这些影响,真是遗憾。孩子因此被迫面对种种阻碍,并做出某种程度的反应,在这一过程中,其人格渐渐成型。

除此之外,还能以不同的人以何种态度面对困境,将人分成多种类型。第一种是性格基本遵循直线发展的乐观之人。这种人完全不在乎困境,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都能勇于面对。他们满怀自信,乐观、悠闲地对待人生。对于生活,他们并无过高要求,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心知肚明。不过,他们也断然不会过分轻视自己,不会总活在对先前所犯错误的悔恨中。所以乐观之人比在困境中表现胆怯、平庸的人,更能以轻松的态度迎接人生的种种困境,甚至能安然面对最糟糕的困境,对所有事情都将出现转机满怀信心。

要判断某个人是否乐观,只需观察其言行。不害怕任何事,说话没有顾虑,且能做到有礼有节,这些便是乐观之人通常的表现。而更生动的说法是他们张开怀抱,时刻准备给伙伴拥抱。乐观之人看起来很有亲和力,不会在交朋友时遇到什么困难,这是因为他们的戒心与疑心很少或没有。他们讲话直爽,姿态、行为、走路姿势都没有半点矫揉造作,十分轻松自然。但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极少会有完全乐观之人,这种人也许只存在于纯洁的童年时代。但说到底,一个人只要具备某种程度的乐观精神与社交才能,基本就能被评价为乐观了。

悲观之人则是迥然相反的一种人,对这种人的教育出现的问题最难解决。悲观之人往往会因幼时的经历与记忆,产生自卑情结,这导致其在任何困境中都能产生生活艰难的感觉。幼时遭受的错误待遇,让他们时常因悲观情绪的作用,留意到生活的黑暗。他们跟乐观之人比起来,对生活中的困境感受更深,以至于更易失去勇气与安全感。他们常因安全感缺失造成痛苦,希望从他人那里获得支持与援助。对援助的热烈期望,在他们的种种行为中得到了清楚的展现。例如他们不能忍受独处,幼年时期,只要妈妈没有守在身边,他们就会哭喊着要求妈妈过来,更有甚者,直至晚年,他们都无法抹去这种哭喊在心中留下的印迹。

悲观之人往往态度畏怯且忧虑,这说明他们慎之又慎,几近反常。他们往往会为种种可能出现的危险,反复思考。他们的睡眠质量显然不会太好,其实在权衡个人发展时,睡眠是种再好不过的权衡尺度。处在安全感匮乏的痛苦中,过度慎重之人便会出现睡眠质量不高的病症。这种人好像为逃避生活中的威胁,在包括睡眠期间在内的所有时间内都保持高度警惕。看他们的生活乐趣多么匮乏,对生命的理解又多么肤浅!人的生存能力会因睡眠质量不高而降低。若他的忧虑被证明是真的,那生活便当真如他想象的那般不幸,对他而言,睡觉就变得既奢侈又没有必要,睡眠质量必然会更差。悲观之人实际是因未准备好迎接生活,而对睡眠等自然现象心存抗拒,其在睡眠中遭遇的问题跟睡眠这件事本身的关联并不紧密。而经常担心有没有锁好门,或经常梦到夜晚行窃的小偷、大盗,也能作为判断当事人悲观的依据。另外,睡眠姿势同样能作为判断依据,悲观之人睡觉时,总是将身体蜷缩起来或用被子蒙头。

除此之外,还可以把人分成进攻、防御这两种类型。进攻型人以行为激烈、豪迈为主要特征。若拥有足够的勇气,这种人便可能把勇气上升为鲁莽,以让自身能力得到鲜明的展现,这刚好彰显了安全感匮乏对他们造成的巨大干扰。陷入忧虑之际,这种人会为淡化心中的忧虑与恐惧,表现得强悍、残酷。为了佯装自己是真正的男人,他们装腔作势,甚至发展到了荒谬的程度,惹人发笑。他们之中的部分人将一切温柔的感情都视为懦弱,因此费尽心机想避免自己有丝毫这样的表现。这种人也许会表现出野蛮、残酷的品性,若其兼具悲观倾向,这种倾向就将改变其跟身边环境的一切关系。同情心与合作能力的缺失,将导致他们跟全世界对抗。他们还经常表现得骄傲、自大,这是基于他们极佳的自我感觉。他们似乎真把自己当成了成功者,表现得如此自命不凡。但他们赤裸裸的做法和夸大的行为如此刻意,就像把楼房建在了不断流动的沙子上,他们因此无法与全世界达成协调统一,所有的性格也因此无法再掩饰。通过这种方式,他们确立了进攻型态度,这种态度会不断加剧的可能性很大。

由于人类社会并不喜欢他们这种人,人们也不喜欢他们这种丝毫不加掩饰的作风,因此他们很难顺利发展。他们努力奋斗,只为达成自身的优越感目标,可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跟人发生各种争斗,而由于他们的行为会刺激同类型人的竞争意识,因此他们跟同类发生争斗的概率会更高。毋庸置疑,生活对他们来说已经变成了一场争斗,永远无法停止,且他们从过去的胜利中获得的所有快乐,都将在遇到不可逆转的失败的刹那间彻底消失。不妨这样说,这种人极易在恐慌的作用下不知所措,其竞争能力和东山再起、扭转乾坤的能力,全都不够强。

这种人的发展会因前行之路上的失败发生改变,朝着自认为被侵犯的性格类型发展。这种性格类型的人时常感觉自己被人侵犯,时常站在防御的位置上,这便是之前提到的第二种性格类型(防御型)。这种人用忧虑、戒心、懦弱取代进攻,为自身安全感的匮乏做出弥补。这种性格类型跟刚刚描绘的进攻型,必然存在紧密的关联。在进攻姿态难以维系的情况下,进攻型人就会转变成防御型人。面对困境,防御型人极易丧失勇气,选择逃避,这是基于他们从困境中推导出的悲观无望的结论。某些情况下,他们会做出为了更具价值的事选择逃避的假象,以此为自身缺陷做出巧妙遮掩。

所以这种人若不是为了逃避危及自身的真实状况,便不会专注地回想过去,也不会肆无忌惮地胡思乱想。其中一部分人的确也可能在彻底失去上进心后做出一些事,能为社会创造一些价值。例如很多艺术家就用想象帮自己建造了一个理想的世界,在其中没有任何束缚,以此摆脱现实。但这种人终究只是防御型人的特殊情况,少之又少。防御型人往往极易在困境面前选择屈从,并且是连续不断地屈从与落败。他们畏惧一切人与事,看起来无时无刻不在担忧或是害怕,因为在他们看来,全世界只有一样东西,就是敌对。

这种人会因在人类社会中不断被他人错误对待,形成越来越强烈的防御态度。用不了多久,他们便会对人类美好品性与光明生活丧失信心,真是遗憾。不带任何掩饰的批评态度,是这种人最广泛且最具代表性的特征。这种人会在批评态度发展到极强烈的程度时,相当敏锐地感受到其他人哪怕最隐秘的不足。他们从来不为身边人做半点有价值的事,却终日自诩为人性法官,对他人鸡蛋里挑骨头,为其增添烦恼。无论对什么事,他们都心存质疑。他们的态度焦躁、迟疑,因此在所有工作中犹豫不决,好像什么决定都不想做。对这种人生动的描绘便是,一个人举起一只手,摆出防御的姿态,又为避免亲眼看到那种恐怖的威胁,用另外一只手遮住了自己的眼睛。

此外,这种人还拥有某些性格特征,惹人厌恶。一个人连自己都不能相信,必然也不会相信他人,这点大家都已了解,且这种人必然会心生妒忌与贪欲。一般说来,这种质疑世界的人会远离社会,独自生活。由此可见,他们并不想为其他人带去快乐或从其他人处分享快乐,更有甚者,他们会因其他人的快乐而深受折磨,因此不希望其他人得到快乐。他们之中的部分人也许会为得到某种优越感,超越其他人,采取一种总是能发挥作用的方法。他们也许还会建立某种复杂至极的行为模式,为此不计任何牺牲,以维系上述优越感。这样他们对同类深深的仇视,便断然不会对外表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