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嫉妒

嫉妒这种性格特征,无疑会在一切对权力与掌控权的追逐中表现出来。目标太远大的人必定会有某种程度的自卑情结,因为其目标与现实之间一定会存在一道界线,完全无法消除。他平时的行为与对人生的态度,会深受这种自卑情结的压抑,他将因此丧失信心,自我评价过低,并对生活极度不满。反过来,这些又将拉开他心目中自己跟目标之间的距离。他由此开始为他人取得的成功费尽思量,终日思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何,他人取得的成就又如何。此外,他还在这段时期感觉自己遭到忽略,因此头痛不已,更有甚者,他会觉得自己被所有人看不起。这种人得到的实际未必比其他人少,他在这种情况下感觉自己遭到了忽略,刚好证明其想得到的比其他人更多,乃至迫切希望一切都归自己所有,对压抑自己的虚荣无能为力。可由于社会感不容许他们把这种希望当众表达出来,因此他们断然不会这么做。不过,他们的确有这种想法,已经展现在了他们所有的行为中。

不断思考他人的成功,也许会让人产生一种让自己难以获得幸福的心理——嫉妒。人们普遍都厌恶嫉妒,因为所有人内心都有一定的社会感。但即便如此,也极少有人真的没有半点嫉妒,即任何人都不能确保自己能将嫉妒完全清除。嫉妒在个人一切顺利时,多半不会太过显著,却会在以下情况中凸显出来:个人感到痛苦,遭受压制,生活贫穷,衣食都得不到保障,看不到未来与希望,遭遇困难,无路可走。

当今人类文明整体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有很多方面需要改善,因此人们尚未拥有成熟的心理,能将嫉妒完全清除,哪怕人类的伦理道德与宗教信仰都不允许人们心存嫉妒,也无法改变这一点。我们能够理解穷人的嫉妒,却很难相信一个人声称自己哪怕在困境中,也没有半点嫉妒心理。需要说明一下,务必要把嫉妒放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跟全社会的一般精神状态相关联,然后再对其进行研究。不可否认,一切活动太过受限的个人或组织,都将不由自主地产生嫉妒。某些情况下,嫉妒的表现方式或是惹人厌恶,或是不恰当至极,如何才能清除这种嫉妒以及随之而来的仇恨,当前我们确实没有头绪,这是最糟糕的。但我们很确定,通过恰当的方式,尽量避免或是压抑潜藏的嫉妒,同时不要检验、增加、刺激嫉妒,是最佳做法。这种做法其实也有可能在清除嫉妒时遭遇失败,但最低限度能让人们明白,觉得自己至高无上的优越感一点意义都没有,并会在无意间让其他人受到伤害,因此无论如何都不能对伙伴卖弄这种优越感。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无法切分,这点已经表现在了嫉妒的源头中。拥有超越其他人的地位或权力的人,必然会激起不希望他获得成功的人的愤怒与抗议。人类社会恰恰是受嫉妒的逼迫,才为保障人们的和平共处,制定了种种规则。我们在此很自然地想起了所有人生来便拥有权利与平等这项显著的社会规则。所有违背这项人类社会基本规则的人,都将立即遭到反对,导致混乱,这点大家都已了解。

从人的表情中,我们也许能直接看出其心中有没有嫉妒。嫉妒的生理学原理在平时的很多用词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例如说人因为嫉妒面色发黑或发白,这展现了嫉妒会作用于血液循环的原理,即嫉妒会引发生理反应,导致毛细血管收缩。

站在教育的立场上,我们不能铲除嫉妒,就应极力指引其朝能创造价值的方向发展,这是我们对嫉妒唯一的处理方式。为此应为嫉妒找到一种途径,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又不给心灵带来过多刺激。此举能让个人、集体都获益非凡。例如提议个人在选择职业时,要以能增强自己的自尊与信心为依据。又如帮助国际上自认为遭到忽略、对其他国家的富强心怀嫉妒的贫穷国家找到全新的发展方向,我们能为其做的就只有这一点。

毋庸置疑,所有嫉妒之人都会危害公共生活。除了不断索取,不断给人惹麻烦外,这种人对什么都兴致寡然,而且习惯于在失败时编造种种理由,或让其他人承担所有责任。这种人争强好胜,危害他人,对与别人和睦共处、为别人创造价值缺乏兴趣。由始至终,他都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别人的利益,因此他基本没有任何有关人性的知识,这点能够想象。他不会因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别人而有所触动,更有甚者,他还会因此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