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人更容易相处

快乐是人类五种基本情绪中唯一的正面情绪,其他四种分别是悲伤、恐惧、厌恶、愤怒。五种基本情绪中有四种是负面,所以“生命皆苦”也不无道理。我们经常说“快乐就好”,但快乐到底是什么,其实多数人并不清楚。

我在课上讲到如何交友时,总会强调首先要自己快乐起来,然后再去调动对方的情绪。你不可能自己心如止水,却靠背几条台词就让对方眉开眼笑。可是,当我让学员们回忆一下他们的生活中发生过的快乐事件时,多数人却都哑口无言:这些宅男讲不出有什么令他们快乐的事情。

也许是他们的生活中根本就没有快乐,也许是曾经发生过,只是他们想不起来了,但无论哪种情况都说明一点——在当今的生活中,快乐这种情绪越来越不容易被我们意识到。

原因在哪里呢?今天咱们就聊聊什么是快乐。

快乐属于情绪,幸福属于感受,成就属于欲望。

情绪是与我们的感觉最直接相连的心理体验,小孩子吃到糖就会快乐(味觉),大人们看到蓝天白云也会快乐(视觉)。感受是加入了认知的情绪,有些水果本身味道不错,吃到口中就会让人觉得快乐,但如果你认为吃了之后还有美颜塑身延年益寿的效果,可能吃下去的体验就更好了,你甚至会为了吃到这口水果通宵达旦去排队,这就是付出和牺牲,你所追求的也变成了比情绪更高级别的体验——感受。通常,人在进入社会之前最容易快乐,等到为人父母之时体验的多是幸福,而身为社会中坚分子成就感更高。

处于快乐情绪之中的人更容易与别人相处,就算在独处时也更愿意有所事事,而悲伤情绪则让人离群索居以及无所作为;快乐情绪促使人去合作与建设,而愤怒情绪则促使人去攻击与毁灭,所以快乐在价值观上一直被社会认可。其实负面情绪也有负面情绪的价值,比如悲伤可以让人更加细腻地关注自身体验,很多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在悲伤情绪下产生的,但悲伤永远不会成为主流,否则世界就无法运转了。

快乐体验必须经历过适当的期待之后才会出现,没有期待便没有快乐,期待太久也没有快乐。想要什么玩具就有什么玩具的童年不会快乐,因为不经期待直接得到满足,会模糊主体客体的区别,情绪体验的主体都没了,快乐就无从谈起。但想要一个玩具却需要等三年的童年也不会快乐,因为期待太久必定会导致过程中产生不快乐的体验,不快乐的体验有可能淹没快乐体验,除非你把快乐体验赋予更高意义,但这就不是单纯的快乐了。

获取快乐的过程中不能包含不快乐。而包含了不快乐的快乐体验变成另一个级别的体验——幸福。

就拿看异域风景这种体验来说,如果你是乘着头等舱飞过去,下了飞机之后入住豪华酒店,最后坐在私家阳台上喝着红酒看到了如画美景,整个过程没有任何旅途劳顿,那么这就是快乐。但如果你是风餐露宿历尽艰险,最后爬上了鲜有游人可以到达的险峰,终于目睹到绝世奇观,那么这就是幸福。同理,一见钟情的男女含情脉脉地对视是快乐,而辛苦了一天的父母看着孩子的笑脸体验到的是幸福。快乐是不需要付出就能得到的体验,而幸福不但要有付出,有时候还伴随着巨大的牺牲。至于大家经常提到的成就,往往也包含了付出和牺牲。但成就与幸福不同的是,幸福仅仅是主观体验,成就还包括了能够被社会认可的价值,比如完成一部作品,创立一种学说,打造一家公司,等等。

快乐体验的来源有三类:物质、人际关系以及见识(读万卷书或者行万里路)。来自物质的快乐在长大之后就会急剧降低,因为对于买得起的东西基本已经感到麻木,而买不起的东西一下子也不可能得到。而来自人际关系的快乐在中年之后也会降低,因为中年人很难再交到真正的朋友(不过带孙子似乎是个解决办法)。只有来自见识的快乐有可能伴随一生,前提是你在老去之前要培养出足够的修养。

随着年龄的增长,获得快乐体验的成本越来越高,这是大家快乐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而在快乐越来越少的同时,幸福感和成就感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的选项,这进一步造成了现代人的痛苦,生活似乎无所寄托。

智能手机的出现,让人们目前面临着一种危机,这是大家快乐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二。就拿从见识中获得的快乐来说,本来,行万里路是快乐,但现在很多人沉湎于刷短视频看奇人趣事,觉得反正也挺快乐,那么这两种快乐有不同吗?

以下是本文重点——让我们站在心理学的高度,从情绪的角度去理解二者的区别。

快乐属于情绪,而情绪的价值有两点:

1.引导我们更积极地行动。

旅行快乐引发的行动是开放性的,我们会更愿意早起,更愿意与人交谈,更愿意记录,更愿意吃喝,更愿意欢笑……而刷短视频的快乐引发的行为则是封闭式的——你除了继续刷下一条之外其他什么事都不想做,而“什么都不想做”跟悲伤情绪导致的结果又非常相似!这种开始是在体验快乐但结果却接近悲伤的复合情绪,在理论上被称为“空虚”,事实上多数人刷短视频之后的直觉感受恰恰就是空虚。推而言之,所有让人产生封闭式重复行为的快乐体验都会导致空虚的结果,比如打游戏。

2.丰富我们的美好回忆。

年轻人要向前看,因此回首过去暂时并不重要,但实际上回忆是人具有存在感的前提,假设此刻你的记忆突然清零,那么你还能知道自己是谁吗?试想,当你坐在轮椅上回顾自己的一生之时,能够进入画面的应该是你得到过的开心礼物、相伴过的心动恋人、游历过的旖旎风光,你不会为自己刷过300多万条短视频,而觉得自己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从网络上获得的体验可以进入我们的大脑,但很难进入我们的回忆。

同理,人际关系中的快乐也在面临网络的异化。跟朋友聚会是一种快乐,发朋友圈得到评论点赞似乎也是一种快乐,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引导积极行动”和“丰富美好回忆”两个方面去比较真实社交与网络社交的区别。显然,跟朋友聚会引发的开放性行动太多了,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而发朋友圈得到点赞之后你会做什么呢?我想很多人心里都清楚——就是不停地刷新,看看有没有新的红点通知,直到感受到了阵阵空虚……至于“美好回忆”,我相信不会有人在老去之后会因为自己当年的朋友圈而觉得人间值得的。但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却要花那么多时间在网络上社交呢?

从网络上的获得的快乐体验可以进入我们的大脑,并且唾手可得非常方便,但很难进入我们的回忆,而现代人的快乐大多来自网络,这可能就是我让学员回忆快乐时他们说不出来的原因。再拿打游戏做个例子,曾经我也昏天黑地玩过游戏,但我现在能回忆起的是当年跟几个朋友去网吧,组队打了一个通宵,天亮了大家一起吃早点时为谁打得好、谁打得臭争得面红耳赤的欢乐场面——说到底还是真实人际关系的快乐。我很难回忆起打游戏本身的快乐。

作为一个正常的人,情绪、感受、欲望都应该具备,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会造成生活的失调。设想两个极端情况:第一,你财务自由衣食无忧了,环球旅行高朋满座,可以轻轻松松获得真实的物质、见识、人际关系的快乐,但是长此以往你可能会觉得生活缺少意义。第二,你是一个全情投入的创业者,为了成就远大理想放弃生活中的一切快乐,但是日复一日你也可能觉得内心发生扭曲……所以,健康人生应该是快乐、幸福、成就三者的平衡,快乐体验我们每天都应该有一些,这种积极情绪会让生命更加鲜活,而成就能够让你获得更多回报,幸福则可以帮助你找到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