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网上看到的一个聊天的对话案例。
冬天早上太冷,室友不想起床,然后就跟你抱怨了一句“我想睡懒觉不想上班”,这时你会怎么说呢?
1.不想上班就别上了,辞职呗。
2.不上班你怎么挣钱养活自己啊。
3.你跟我说这个有什么用,我又不是你老板。
4.我比你更困、更不想上班。
5.你睡得太晚了,下次早点儿睡。
6.每天早起确实挺辛苦的。
你会选哪个?
网上的标准答案是6.理由是有共情,但我认为作为日常聊天的实际效果并不会好。各位朋友可以想象一下,当你的室友睡眼惺忪地向你抱怨“我想睡觉不想上班”时,你却理性地对他说“每天早起确实挺辛苦的”……这是不是不太符合真实的生活场景?是不是更像在咨询室里心理医生跟患者的对话?恰好这个例子正是一个心理医生写的。
通常情况下,当他人向我们表达他的感受、想法,或者释放他情绪的时候,他会希望我们在认真地听他倾诉。在此基础上,如果还能得到期待的言语反馈,甚至是行为的一致,那真的会是一场非常满意的交流。所以,他首先在乎的是,我们是否真正愿意了解他的处境,在此基础上理解他的感受,认可他的情绪。共情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表达“我在听你,并且我理解你”。那么,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先分析一下这几个答案的利弊。
1和5都属于解决问题。多数情况下倾诉者都只是希望别人理解自己的处境,只有很少时候倾诉者是请求你给予帮助或者建议,所以不要试图去帮助他解决问题。
2属于讲道理。讲道理往往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事实或者现实比他的感受更重要。这也是对倾诉者感受的否定和压抑,让他觉得自己的感受在你这里是不重要的。
3属于直接否定。直接否定对方的做法、感受或者想法,更是永远要避免的。
这几种回应方式都缺乏情绪共鸣。
当我把问题发布在微博的时候,有很多网友选择了4.然而4的答案在这里也有不妥之处。不妥当的原因是犯了沟通中常见的另外一个错误——比较。
常见的表达句式是:我比你更……比如,“你这个算什么,你比你更悲剧”“你不知道,我比你更苦”这是对倾诉者感受的打压。
与此类似却又比较隐蔽的一种错误是——转移。
常见的表达句式是:这让我想起我……比如,“你这种情况让我想起三年前的我,那时候……”“我也……”
日常生活中的沟通是双向的,有你有我,是最好的方式。这两种回应方式从表面上看,通过平行感受,引入了“我”,似乎是在尝试与“你”联结,但是侧重点却是在表达“我”,是在把话题引向自己,让对方觉得你只关注自己,只顾着表达自己。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多数时候,当对方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我们不应该平行自己的感受,比如电话中女孩说“我感冒了,很难受”,男的说“我上周也感冒过,也很难受”,这么说话有一种将话题重点转移到自己的倾向。
但在这个例子中由于对话双方在同一时空,确实可以有共同的感受,所以带入自己不太容易显得忽视对方的感受,而且还表达了情绪上的一致性。这就解决了答案6的弊端,答案6虽然在关注对方,但是会让双方的沟通偏向于单向关注,比较适合咨询师跟来访者的关系。而在日常沟通中,建立“你我”之间的联系感往往更为有效。
基于此,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好的共情技巧是这样的:
第一,尽量不要以评价的方式来认可对方的情绪,比如本题的所谓标准答案6.这样会让聊天的气氛很死板。
多数被发“好人卡”的宅男都是这么说话的:
女:“上班呢,困死了。”
男:“上班是很容易犯困。”
女:“感冒了,头晕。”
男:“生病确实很不舒服。”
尽管这也是在理解对方,但是单纯的、复述式的理解显得太无趣了。最好是通过表达自己跟对方在行为上的一致来认可对方。
第二,如果还想进一步深度释放情绪,可以采用夸张引申至荒谬的方式。
所以,当你的室友说“我想睡觉不想上班”时,你可以说:“那就一起睡个够吧,醒了咱去抢银行……”(一致性行为+夸张)
最后说一下心理咨询的共情跟日常生活的共情的区别。
一、心理咨询中,求助者的负面情绪会对他构成相当大的困扰,所以要小心翼翼地对待,不可轻易否定,也不可开玩笑。而日常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很多时候就是需要释放一下而已,当事者明白自己的分寸在哪里,所以对话中开开玩笑,陪他一起宣泄效果更好。
二、心理医生不可以是求助者的朋友,所以心理医生可以表达对求助者情绪的理解,但不可表现自己也有同样的情绪。而朋友角色就不受这条规矩的约束,作为朋友可以提供的恰恰就是这种我跟你感同身受的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