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高僧与仙人的性格分析

这幅图是过去在岳麓寺墙壁所拍,甚是喜爱。寒山寺导游们对两位高僧通常如是宣传:

寒山与拾得是唐代诗僧。寒山曾隐居浙江天台寒岩,自号“寒山子”,他善于做诗,人称“诗僧”。其诗内容有释道思想,语言通俗,善于把深奥的佛学玄理用浅显的文字表达出来,有《寒山子诗集》流传于世。拾得原是孤儿,被国清寺高僧在道上拾得收养,故名拾得。在《全唐诗》中收有寒山诗一卷303首;收有拾得诗一卷50来首。据说寒山、拾得本是七世冤家,经丰干禅师点化,终于和好,朝夕相处,亲密无间。他们三人经常聚会谈禅,寒山、拾得以友善而齐名。清代雍正皇帝曾敕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所以民间讲的和、合二仙,就是指寒山、拾得。

我一直在琢磨类似这样出家的得道高人的性格。很多人总以为绿色性格天生平和,与世无争,定是出家人甚众,大谬矣!盖因假使这种性格早已心静如水,又何必出家?心不静者,方才需要借出家的形式修行以取得内心的宁静。

在佛经故事中,总是最聪慧、最勤力的那个受了衣钵得成正果。聪慧的如惠能不识字却能做偈;勤力的表现形式多样,舍身饲虎算一种,苦心孤诣修行,不受魔女诱惑的也算一种。就这样看来,也非得天性中勤力者方可修成正果。

《飞狐外传》中有一结尾:袁紫衣出家后改名圆性,轻轻念了首佛偈,和雪山飞狐胡斐告别,胡斐本想和她重叙旧情,但圆性不理他,双手合十轻念佛偈:“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因爱故生忧,因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简单来说,就是告诫我们,一切畏惧、忧愁、恐惧都源于爱,因为爱是一种欲望。想跟一个人白头到老,是一种欲求,你担心不能成功:两个人结合了你又怕不能白头到老,怕他变心,所以有爱就有担忧,有爱就有恐惧。如何才能远离这些担忧和恐惧呢?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不去爱,就什么都不怕了,你什么都不爱,你就什么都不怕。

但问题是袁紫衣出家就真能割舍这份爱吗?借出家的形式和手段来达到修炼的目的,这绝非绿色性格所为。

那么道家中的闲云野鹤的仙人们是否果真是绿色性格呢?

《太平广记》中提到一位姓韦的道士,素来沉默寡言而天性愚钝。他有时独坐山林,有时在雨雪中睡觉,他养了一只黄毛的小狗,因此时常到一座大寺院去讨剩饭给狗吃。某一天,当他去乞讨时,和尚们照例肆意侮辱他一番,但他毫不在意,等和尚们散去后,他来到一条小溪边给小狗洗澡,五色的云彩漫遍了整个山谷。转眼之间,黄狗变成了数丈长的大龙,韦道士自己也洗浴更衣,“骑龙坐定,五色云捧足,冉冉升天而去”,和尚们再想行礼忏悔已经晚了。莫非俗人的侮辱漫骂正是他修行的捷径?

在《空谷幽兰——寻访现代中国隐士》中任法融道长点出若干修行之真谛。

问:道教修行的目标是什么?

任:人的本性与天的本性是一致的。它的最高目标,就是“无”。一切事物都是与“无”一体的。实证这一点,不仅是道教的目标,也是佛教的目标。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化。道教徒和佛教徒在寻取的是那不变的东西。这就是他们不追名逐利的原因。他们寻求的只是“道”,是我们生于兹回于兹的那个“无”。我们的目标就是要与这个过程融为一体。

问:一个人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

任;这个事情是要分阶段的。成功有多种层次,达到目标是很难的。但是一旦你把这个作为自己的目标,每个人的能力是不同的,但是目标是一致的。只要你修行,最终你一定会成功。这个目标就是成仙,回归道之体。在佛教里,觉悟是主要目标。在道教里,觉悟是次要的。觉悟后你还要继续修行,直到逐渐地、非常自然地与道融为一体。如果你此生没有成功,那么你下一辈子还有机会。但是不修行的人就没有机会,他们的生命就此终结了。

问:一定要出家吗?

任:重要的是要过一种合符正道的生活。如果你不持戒,出家没有任何好处。持戒很重要。但是任何人,只要他过一种合符正道的生活,都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是修行的基础。戒律就是你对自己的要求,戒律使修行成为可能。如果你对自己不作要求,修行就会一无所获。

由此可见,要想做个优秀的出家人,也需要有坚定不移的目标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这样看来,黄色和蓝色两种性格,对于出家人的修炼尤其重要,如果你要想有大成就,锻炼这两种性格的特质是少不了的。对于那些从未立志要出家的大多数芸芸众生,模拟练习的一种方式就是尝试一天之内不说话,佛门术语为“禁语”。尤其是对于红色性格,你试试看,就知道是什么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