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培训课每次结束时,按照我的自省惯例,我都会用武侠书进行自我洞见和回顾,2008年上半年结束的那次我选的是《笑傲江湖》,主要思考方向为传道者的内功与外功孰先孰后又如何统一。所谓“内功”是指讲师或咨询师本人在性格色彩四大功力(洞见、洞察、修炼、影响)上的综合修为和境界;所谓“外功”是指讲师或者咨询师在传播学问的过程中运用的技巧和手段,通俗地讲,也就是大规模演讲感染众生和小型研讨会渗透个人的能力。
按照《笑傲江湖》的描述,“独孤剑冢”埋藏着三把剑,代表的是五种剑术境界,三把剑代表五种境界,是因为有一把剑扔掉了,有一种境界是不需要剑的,这五种剑术境界可以用剑的形质——硬剑、软剑、重剑、木剑、无剑作为象征。
1.“硬剑”境界是独孤求败“弱冠”之前的剑术境界,这个境界的特点是使用锋利的硬剑,剑术的风格是凌厉刚猛,效果是无坚不摧。
2.“软剑”境界取意于紫薇软剑,为30岁之前所用,因误伤义士而弃之深谷,故不在剑冢之内。
3.“重剑”境界之所以使用一把玄铁重剑为特征,其重量为六十四斤,但没有剑锋,锋芒不露,大巧不工,四十岁之前可持之横行天下。
4.“木剑”境界是四十岁之后剑术极精,草木竹石均可为剑,什么东西到了手上都可作为宝剑。
5.再进一步便可不用剑,达到“无剑”境界(可胜有剑)。
从这几个剑术境界与所使用的剑来看,其境界的提高是以逐步放弃剑器的锋利,到寻求剑的“术”进而追求“道”的一个过程,而对“术”和“道”的领悟,又是弃巧取拙的过程。
如果说“硬剑”境界是靠力量取胜,但不懂得剑术技巧的话,那么“软剑”的境界是懂得了技巧,但到“重剑”境界则是放弃技巧返璞归真。从不巧而巧,到由巧返拙,以拙制巧,这是哲学中常说的认识规律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对于剑理的认识在一步步深入,剑技自然就一层层地提升,按照唐代禅宗大师青原曾提出参禅的三种境界之说: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参禅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同样是看山,由“是”而“不是”到“仍是”,体现的是认识境界的提升,独孤求败则用剑由“硬剑”、“软剑”、“重剑”到“木剑”、“无剑”,从不懂巧,到领悟巧,到放弃巧,所体会的剑学之理也在不断深入。
五种剑术境界的创造思路无疑是依据道家理论。由“硬剑”到“软剑”是软胜硬,由“软剑”到“重剑”是拙胜巧,由“重剑”到“木剑”是弱胜强,从“有剑”到“无剑”是无胜有,一言蔽之,是阴盛阳衰。这种思路本来就非常精致,唯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这种思路与具体的描写所体现的并不完全合拍,“重剑”、“木剑”所体现的都是内功而非剑术,“无剑”较为缥缈,但也只能是“重剑”、“木剑”的继续,这就出现了一个剑术与内功何者更重要的问题,到了《笑傲江湖》中便演化为华山派“剑宗”与“气宗”的矛盾。
以性格色彩学的传道者而言,培训与咨询的技巧可视为硬剑与软剑。技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精准传达性格色彩要义给受众,帮助对方认知内心及解决问题,帮助受众提升四大功力。
而传道上升到一定境界,必定会到达不用张口闭口谈颜色也可杀敌于无形,任他是何方神圣与妖魔,亦从内心尊重性格色彩。这些都是技术层面的提升,传播学问是需要技巧的,而技巧必须通过学习和磨炼才能够提升,具体的方式方法在《20年后——无色无我,色我两忘》一文中有详细阐述。
然而,除了技巧,传道者自身的修炼越往后期越重要,这与《天龙八部》中潜入达摩堂偷练少林绝学、不修佛经的鸠摩智、慕容博、萧远山三人最后崩盘的道理如出一辙。虽然现在我还没有看得清澈,但可预期的是,修炼个性本身和与自身魔障斗争的本身就是传道事业的一部分。
无论你是资浅还是资深的讲师或咨询师,对于性格色彩,你只是新手。这门学问的唯一捷径就是重复多次。在你重复100遍之前,你没有足够的发言权。这样看来,华山派“剑宗”与“气宗”之争,在性格色彩传道者自身而言,必须同时具备,不存在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