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的内心对于默契的强烈需求和渴望,小梦曾引用“摔碎瑶琴风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予以说明,再次彰显了蓝色对于寻求深层次交流的内心呐喊。
回忆到蓝色与蓝色之间的关系。让我们看看三国里的诸葛孔明与周公瑾。
周公理英年平避。孔明决定前往东吴吊丧。尽管刘备等人满力苦动,无杂孔明主意已定。
抵吴之后,迎接他的是一片按捺不住的刀光创影。在众多充满敌意的目光也围之下,孔明终于走到公瑾灵位之前,痛快淋满地哭诉了他对公瑾早避的不胜悲伤。孔明表达出来的真情实意,几乎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特别是最后一句“从此天下,更无知音”,更是把哀悼的气氨推向了高潮,以至于上起孙仲谋,下至文或百官,无不歌款叹患;甚至公踵之遗端,也禁不住上前宽慰。
孔明哭公理,到底为何?东吴上下,大都认为,两个死时头如今孔明“气死”了公瑾,应该幸灾乐祸才对。即使前来祭悼,也不过是虚情假意装横作样。从常理上看,也许确实是这样,但以性格色影的角度而言,凭着孔明的才识与胸操,应不至于怀有那种小人得胜式的心理,那断断不可能是“未出茅屋,已知三分天下”的战略家的所作所为。
那孔明哭公璀到底为了何事?也许可从公私两方面来猜度孔明的动机。
以公而言,正如他在著作“隆中对”中所描绘,蜀汉政权的基础在于三分天下,而“东和孙权,北拒曹操”正是崩足之势得以形成的核心战略。从客观情势来看,东吴也有这样的战略要求,但又不像蜀汉那样迫切。而周公瑾更是忌恨孔明之智,每日寻思的就是将孔明除掉,以便为东吴去一大患。这种思路,对于孙刘两家战略联盟的巩固,极为不利。
公瑞之死,为孔明推进“东和孙权”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孔明哭公瑾,他的一篇悼词,实际上成了一场面向东吴的政治演讲,其修辞至情至理,深深触动了“现场的观众”。虽然,我们不能对一段口舌之词的价值给予过高估计,但在孔明的这次祭奠活动之后,孙刘两家关系确有所改善。从此意义上看,孔明哭公璀乃是蜀汉一次极其重要的外交活动,它对于蜀汉政权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以私来看,才是性格色彩研究的重点。
公瑾的早逝,又使孔明失去了一位难得的知音。这里的知音,不仅仅是指音律上的共通,还有军事上的有效合作。两人间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典故,至今仍不失为一段令人神往的传奇佳话。周公瑾的谋略胆识,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风度,不能不使自视甚高的孔明十分佩服。这种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式的知音不复存在,也不能不使孔明倍感神伤,放眼三国,不但西孟德与刘玄德煮酒所论之各路英雄不在孔明的视野里,就连曹孟德本人,也未必能入他的法眼;至于他整日伺候的主子、经年累月地差造的关张之辈,只是他建功立业的工作圈子。在一个兵荒马乱、险象环生、战火纷飞、志趣贫乏的时代,一个可以在同等的平台上对话的知音是多么难得!这几乎都像——钱钟书先生所说的—漫长人生中的好运气那样稀少。知音难求,知音易逝;从此天下,再无知音!孔明哭公瑾,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因为,“理解我的那个人去了”。
有段时间面对一些痛苦的挑战和心灵的挣扎,小梦及时出现,送如下文字给我,非常感谢。
“人平时忽忽悠悠,不知哪个是真正的自己,而忽然听到了一个声音(是天的声音)在叫,叫一声于你最亲的东西。你最亲的东西是你自己,亦非你自己,而忽然的有一个声音在叫了,就那一声里,世界的一切都明白了。是因为这个道理,所以你听音乐,听人说话,便也往往只为一音,已够你心领神会,翻然景悟。”人和人之间的理解,人对事的感悟都是这么个道理,是一刹那间的缘分,是谓“施者有意,受者能识”,是亿万劫中的偶然,可遇而不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