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对人际关系条分缕析,进一步区分亲密关系中的性别差异和性认同(gender)差异。确切地讲,性别差异指的是源自身体的两性生物性差异。相反,性认同差异指的是由文化和教育引起的两性在社会性和心理上的差异,或者叫社会性别(Wood&Eagly,2009)。例如,养育子女后,女性为母亲,男性为父亲,这就是性别(生理)差异;但认为女性比男性更有爱心,更关心孩子的社会共识,则反映的是一种性认同差异。许多男性和女性一样充满柔情、富有爱心地关心下一代,但如果我们希望和鼓励女性成为儿童的主要照料者,那么我们就会在养育风格上人为地制造文化上的性认同差异,这种性认同差异并非与生俱来的自然天性。
要分清性生理和性认同的差异殊为不易,因为加诸于男性和女性的社会期望、教育训练和他们的生物学性别差异常常混淆在一起(Wood&Eagly,2010)。例如,因为女性能哺乳而男性不能,所以人们往往以为半夜为新生儿哺乳的一定是妈妈,而且妈妈肯定比爸爸做得好,即便婴儿吃的是奶粉,只需要把奶瓶放到微波炉加加热!要分清生物和文化在塑造我们的兴趣和能力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容易。尽管如此,区分性生理和性认同两者的差别仍很重要,因为两性间的性认同差异大部分是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
性认同最好的例子是性别角色(genderroles),即社会文化所期待的男女两性应有的“正常”行为模式。男人当然应该有“男子气”,他们应该自信、独立、果敢、能干、好强。女人就应该有“女人味”,热情、敏感、多情、友善。大多数人都认为男人和女人是相反的两性,因此全世界都不同程度地期望男性和女性有各自不同的独特社会行为(Kiteetal.,2008)。然而遗传在决定人们自信或友善的倾向时只起到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作用,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的(Clevelandetal.,2001;Lippa&Hershberger,1999)。文化的影响持续而广泛,它通过社会化和榜样学习(而非生物学上的性别差异),促使我们期待所有的男性都应该有阳刚之气,所有的女性都应该温柔细腻(Reidetal.,2008)。
然而,刻板印象并不像你认为的那般符合现实中的人;只有一半人的特质刚好符合性别角色期望(Bem,1993)。相当多的人(约35%)并不是完全的“男子气”或“女人味”,他们既自信又热情,既敏感又独立。这些人同时拥有传统上认为应该属于男性和女性的特质,因而被称为双性化(androgynous)。如果双性化这种说法看起来别扭,那可能是由于过于僵化地使用词汇:表面上看,“男子气”和“女人味”不可能同时并存。实际上,由于这些词语容易使人误解,研究者常用其他词汇来代替。把与任务有关的“男子气”的才能称为工具性(instrumental)特质,把与社交和情感有关的“女人味”的技能称为表达性(expressive)特质。这两类特质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双性化的人可能是这样一个人:在职场激烈的薪酬谈判中能有效而强悍地捍卫自己的利益;但回家后又能细腻而温柔地安慰刚刚失去宠物的孩子。大多数人只擅长一种技能,在一种情境下显得游刃有余,另一种情境下就不会那么轻松。而双性化的人在两种情况下都能驾驭自如(Cheng,2005)。
实际上,最好把工具性和表达性视为男性和女性都拥有的两组能高低变化的不同技能(Choietal.,2007)。看看26页的表1.2.传统的女人表达性高而工具性低,她们热情友好,但不够自信主动。符合传统期望的男人应该具有高工具性、低表达性的特质,他们是坚忍而强悍的铁血真汉子。双性化的人具备工具性和表达性两种特质。剩下的人(约15%)要么具有在传统上属于异性的技能(称为“跨类型”),要么缺乏这两组技能(称为“未分化”)。在双性化、跨类型和未分化各类型内的男女比例大体相当,所以就性别差异而言,把两性视为具有不同特质的完全不同的两类人,既简单化又不准确(Bem,1993)。
不管怎样,人际关系的研究者都特别关注性认同差异。因为正是这些差异“实际上造成了许多不和谐”,最终导致人际关系失败,而不是让两性关系变得更融洽(Ickes,1985.p.188)。从相遇的那一刻起,传统的男性和女性并不如双性化的人那样欣赏和喜欢对方。在一个经典实验中,研究者(Ickes&Barnes,1978)把男女配成对,一种条件下配对的男女都符合传统的性别角色,另一种条件下配对的双方至少有一位是双性化的。介绍两人认识后,他们有5分钟的时间在房间单独相处。研究者秘密地录下了这段时间双方的交往过程。结果令人吃惊,传统型的男女双方很少说话,很少注视对方,甚至看不到笑容,事后报告喜欢对方的程度也没有其他配对高。(请想一想:从行为方式来看,男子气十足的男性和女人味浓厚的女性有哪些共同点?)如果双性化的男人遇上传统型的女人,或双性化的女人遇上传统型的男人,或者两个双性化的男女碰到一起,他们都比两个传统型的男女相处更为融洽。
表1.2性别角色
更重要的是,传统型夫妇的这些缺憾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对婚姻满意度的调查发现,坚持传统刻板性别角色的夫妇一般不如非传统的夫妇婚姻幸福(Helmsetal.,2006)。剽悍大丈夫和温柔小女人因为在处事风格和才干能力上差别很大,他们往往并不如那些不太传统、不太符合性别刻板印象的夫妇幸福快乐(Marshall,2010)。
对此无需大惊小怪。人们一旦投身于亲密关系之中,都期望得到关爱、温情和理解(Reisetal.,2000)。表达性低的人(不怎么热情、温柔、敏感)不太容易表现出热情和温柔;也不怎么充满深情(Milleretal.,2003)。因此,长期来看,与表达性低的人结婚就不如与那些更敏感、贴心和友善的人结婚过得满意(SteinerPappalardo&Gurung,2002)。因此,屈从于传统的性别角色对男人是一种伤害,剥夺了他们本可成为更好丈夫的技能。
另一方面,低工具性的人(缺乏自信和个人魄力的人)往往不如那些高工具性的人(任务导向的技能高的人)自尊程度高和适应能力强(Stake&Eisele,2010)。在“应对事务”上有能力和效率的人通常自我感觉良好(Reisetal.,2000)。所以,屈从于传统的性别角色对女人也是一种伤害,剥夺了她们可能取得更多成功和成就的技能。传统性别角色也让女人少赚金钱。在全世界,传统型女人比上班的女人收入低(Stickney&Konrad,2007)。
这一切都表明,工具性和表达性都是有价值的特质,幸福、适应能力强、有效率和心理健康的人士通常都同时拥有这两组技能(Stake&Eisele,2010)。详而言之,那些拥有满意、幸福伴侣的理想夫妻,他们的工具性和表达性通常都很高(Marshall,2010)。在实际生活中,如果人们可以选择的话,大多数人更喜欢双性化的恋人或配偶,而不是完全男子气或完全女人味的恋人或配偶(Green&Kenrick,1994)。
然而讽刺的是,人们往往会给那些不完全符合“恰当”性别角色的人很大的压力。妇女如果表现得如男人那般好强、自信,很容易被人认为霸道、无礼和“不像个女人”(Parks-Stammetal.,2008),在工作中也更容易受到性骚扰(Berdahl,2007)。然而,如果性别角色期望有什么性别差异的话,那就是对男性的性别角色期望比对女性更为严格(Vandelloetal.,2008)。女孩像个假小子,大家都不会放在心上,但是如果男孩子娘娘腔十足,大家就会很担心了(Sandnabba&Ahlberg,1999)。美国社会的性别角色的变化虽然缓慢,但的确在改变,尤其是每一代的新生女性都变得更加具有工具性(Twenge,2009),年轻人也逐渐变得更加男女平等,对男女性别角色的看法也不那么传统了(Bryant,2003)。但无论如何,即使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限制了我们的潜能,甚至有时候还是错误的,但它仍将持续地存在。今天我们仍期望和鼓励男人具有工具性,女人具有表达性(Heilman&Wallen,2010),这些性别角色期望正是使亲密关系变得错综复杂的重要因素。
工具性、男子气的人在向他人提供热情、细腻的感情支持时、往往感到不自在
资料来源:ReprintedwithpenrmissionofKingFeaturesSyndi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