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异并不相吸

两个人越相似,就越喜欢对方。那么,为什么很多人相信“异性相吸”呢?是否存在共同点越少就越喜欢对方的例子?总的说来,答案是否定的。但有一些微妙之处需好好体会理解,尽管人们一般不会满足于不相似的(而非相似的)伴侣。不过,相像起作用的方式有时很巧妙,这点很重要,因为它可能误导人们认为相异也能相吸。

匹配是广泛的过程

我们已经认识到人们倾向于和那些长相相像的人配成一对。但另一方面,长相明显不般配的情况有时也会发生。1994年,26岁的《花花公子》年度女郎安娜嫁给了89岁的亿万富翁马歇尔。在这种情况下,伴侣们在很多方面并不相像,好像相异反能相吸。如果这样认为就太幼稚了,因为这样的伴侣实际上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进行了匹配,用长相换金钱,反之亦然。他们或许有着不同的优势,但在人际市场上都在寻找与自己身价整体相当的伴侣。人们往往和有着类似适配价值的人结合(Brase&Guy,2004),虽然他们彼此能给予对方的特定奖赏或许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种事情层出不穷。对一家网络交友机构的6485名用户的调查发现,长相丑陋的男子(外貌吸引力最低的那10%的男士)每年需要多出186000美元的收入,才能和英俊的男子(即外貌吸引力最高的那10%的男士)一样吸引到女性充分的注意力;如果这些丑陋的家伙真能挣那么多钱,女性对他们的关注就和长相英俊的男子一样多(Hitschetal.,2010)。

也许看上去不太浪漫,但名望、财富、健康、才能和长相等等都像商品一样,能用来吸引心仪的伴侣。如果我们把匹配视为广泛的过程,不仅涉及长相吸引力,而且包括各种其他长处和特质,那么很显然,人们总是会与旗鼓相当的人配成一对,同性相吸(相类似的人彼此吸引对方)就发生了。

实际上,这种公平交易是演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因为和健康、能生育的女人婚配更可能成功地繁衍下一代,自然选择大概促进了男性对年轻且漂亮的伴侣的兴趣(Buss,2012)。年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女性到了中年绝经后就不能再生育了,漂亮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与健康的身体有大致的关联(Thornhill&Gangestad,2006)。所以,男性特别看重女性的姣好容颜(见图3.5),并且随着男性年龄的增长,与他们结婚的女性却比他们越来越年轻(Dunnetal.,2010):20多岁时结婚的男子,其伴侣平均要比他小2岁;但如果到50多岁才结婚,其妻子可能比他小15岁。

图3.7爱侣对良好经济状况的期望在世界各地,女性比男性更在乎伴侣的经济状况。

资料来源:Buss&Schmitt,1993.Copyright1993bythe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Adaptedwithpermission.

女性不必关心伴侣是否年轻,因为男性只要活着就有生殖能力。相反,鉴于女性在其后代所耗费的巨大养育投入,[10]她们应该找一位能够在漫长的孕期及哺乳期为她们遮风避雨、保护安全的伴侣;她们应该偏爱能保障母子幸福、拥有丰富资源、社会地位高的强势男人。的确如图3.7所示,女性比男性更关心伴侣的经济状况(Gustavssonetal.,2008),挥金如土的男人比吝啬的男人能吸引更性感的伴侣(Kruger,2008)。而且,女性对伴侣年龄的偏爱不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发生变化;女人终其一生都喜欢嫁给比自己略大几岁的男人(Dunnetal.,2010)。

所以,女性以年轻、美貌交换男性的社会地位、经济资源,这样的夫妻匹配非常普遍(Mathes&Kozak,2008)。的确,全世界都这样(Koziel&Pawlowski,2003)。然而,这是演化压力造成的结果吗?文化论的倡导者认为女性之所以要通过伴侣来获取期待的资源,是因为她们被剥夺了独立获得政治和经济权力的机会(Wood&Eagly,2007)。的确,在美国(这种文化中聪明的女性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工作机会)女性越聪明,其寻找有财富和社会地位的爱侣的欲望越低(Stanik&Ellsworth,2010)。

所以,女子以美貌交换男子金钱的这种婚姻匹配的原因并不确定。但不管是演化还是文化造成的结果,说到底匹配是一种广泛的过程,涉及各种资源和特质。如果“相异”看起来相互吸引,也许人们是在用一种优势交换伴侣的另一种优势,以便得到伴侣类似的社会地位,所以正是他们类似的适配价值,而非任何外在的“相异”,使得他们彼此相吸。

发现差异需要时间

人们认为相异会相吸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这样一个事实:两个人相识后,需要一段时间来充分了解彼此的共同点和差异。在快速约会3分钟的互动之后,两人实际的共同点并不会影响他们彼此喜欢对方的程度(Luo&Zhang,2009);正如我们所见到的,即时的吸引力更多地取决于长相而非其他因素。然而,他人长相越俊美,我们越可能期望他们有着与我们相似的态度和价值观(Morry,2007),或者这只是一种希望?我们往往认为自己与俊美之人有着许多共同点——但我们通常错了,要纠正这类错误的知觉需要时间。如果开始谈恋爱,伴侣共同的兴趣、态度和价值观就会产生影响力(Luo,2009),但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一段时间之后伴侣才能觉察。

这一过程在纽科姆(Newcomb,1961)的研究中一目了然,他考察了住在寄宿公寓的转校生们的友谊发展过程。学生们见面后不久,他们最喜欢的室友是他们认为最像自己的人;刚见面时,他们的友谊主要受知觉到的相像(perceivedsimilarity)的影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之间实际的相像在友谊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当他们有了充分了解后,参与者显然喜欢那些真正与他们相像的人,尽管在一开始并不是这样。

即使我们觉得很了解自己的伴侣,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根据伯纳德·默斯坦(BernardMurstein)的刺激—价值观—角色(stimulus-value-role)理论(Murstein,1987),我们会从伴侣那里获得三种不同的信息,它们会影响亲密关系的发展。当伴侣第一次相遇,彼此的吸引力主要建立在“刺激”信息基础上,包括年龄、性别、长相等明显的外部特征。随后就进入“价值观”阶段,吸引力取决于彼此态度和信念的相像程度,人们开始了解彼此是否喜欢同样的比萨、电影和度假方式(见图3.8)。再往后,“角色”的相容性才变得更重要,此时伴侣们最终发现他们在养育方式、事业、居家等基本的生活要务上是否一致。问题是伴侣们对彼此的政治观点、娱乐格调可以十分满意,但可能根本意识不到对于定居在什么地方、是否生养子女、生养几个存在根本的分歧。有时候重大的差异只有在婚后才凸现出来;尽管存在这些差异,夫妻仍可能生活在一起,但这并不是因为相异而相吸。

图3.8亲密关系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

默斯坦的刺激—价值观—角色理论(Murstein,1987)认为,亲密关系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到三种不同的信息影响,伴侣彼此间的了解也随之加深。

资料来源:Murstein,1987.

时间和经验的影响还表现在致命的吸引(fatalattractions)上(Felmlee,2001)。如果伴侣最初吸引人的品质逐渐变成最惹人厌烦、恼怒的特点,致命的吸引就产生了。例如,伴侣开始交往时看上去主动而风趣的行为,可能到后来却变成了不负责任的愚蠢之举;坚强执著变成了专横跋扈。一开始很享受伴侣高度注意和奉献的人,到后来或许觉得伴侣占有欲太强而反感这些行为。这些例子中,令人厌烦的特征并非隐而不显的秘密,只不过人们领悟不到自己的判断会随着时间发生改变。重要的是,这类致命的品质往往是伴侣一方所没有的;最初看起来令人羡慕、渴望得到(故而花钱大手大脚的月光族最初可能会欣赏锱铢必较的吝啬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到这些相异没有吸引力了(Ricketal.,2011)。

知觉到的相像与真实的相像:挥之不去的错误知觉

第三个微妙之处在于,我们很少真正地如自己认为的那般了解伴侣。即便是多年的老友或结婚很多年的夫妻,他们认为彼此有着许多共同点,但实际上并非如此(Goeletal.,2010)。他们过高地估计了彼此的相像。耐人寻味的是,知觉到的相像程度和关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高于真实的相像和关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Selfhoutetal.,2009)。在某种程度上,人们似乎是和幻想中的伴侣(把伴侣刻画成类似于自己的精神配偶)结婚——他们爱上的是另一种人,却认为自己的伴侣就是这种人(Montoya&Horton,2004)——当他们真正了解彼此在很多方面存在严重分歧时,或许会很失望。

这种把伴侣构造成美满形象的倾向有利于维持亲密关系,在第4章我们会详细探讨。另一方面,就知觉到的相像所涉及的错误知觉来说,这种错觉也能解释有时相异看上去也能相吸。如果努力营造这种错误知觉,人们可能觉知到根本不存在的相像,并被实际上和自己很不同的人所吸引。知觉到的相像的确能把人们聚在一起,至少能维持一段时间,即使他们之间的差异在旁观者眼里非常明显。

你就是我要成为的那种人

人们还仰慕那些有能力和才华的人,这些特质是自己所没有并渴望拥有的。相像起作用的另一微妙之处在于,那些我们渴望成为的人对我们有吸引力。我们往往喜欢那些与我们的理想自我相像的人,即那些拥有我们期望得到却并不具备的品质的人。这种倾向性比较复杂,因为如果那些人超过了我们的理想自我,让我们相形见绌,就具有威胁意义和令人不快了(Herbstetal.,2003)。不过,只要其他人只比我们好那么一点点——那么他们带给我们的就是默默的鼓励而不是羞辱——我们就能被那些与我们当前状况的确有点差异的人所吸引(Klohnen&Luo,2003)。不要夸大这种微妙作用。最有吸引力的伴侣仍然是那些在很多方面和我们相像,但又拥有我们通过努力就能实现的理想特征的人(Figueredoetal.,2006)。这样的人根本不是与我们相左的“异性”。但是只要差距不是过大,或许我们更喜欢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理想式的人物,而不是与我们目前非常相像的人。

差异可能随着时间而减少

而且,亲密关系还能使人发生改变(Ruvolo&Ruvolo,2000)。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双方在面临各种事件时体验到的态度和情绪反应会越来越相似(Gonzagaetal.,2010)。有些差异是在夫妻共同体验到令人信服的经验时自动减少的,但也有一些是在伴侣有意识地寻求和谐和满足的过程中人为减少的(Becker&Lois,2010)。所以,相异并不相吸,但夫妻如果因其他原因待在一起,某些差异会逐渐消退。并且久而久之,新发现的相像有助于伴侣们聚在一起,即使他们最初共同点并不多。

某些相像更重要

要进一步探讨的微妙之处是,某些相像或许十分重要,而另一些相像(或者相异)可能无关痛痒。具体而言,如果伴侣在一些重要的议题上能和我们保持一致,将特别具有奖赏价值。宗教就是这样一个议题:如果伴侣双方在宗教上都非常虔诚,共同的宗教信仰就非常有满足意义;而如果双方都不是积极的信徒,宗教上的相像就没什么影响,甚至有分歧也不重要(Lutz-Zoisetal.,2006)。因而,相异并不相吸,而且如果伴侣双方都不太看重这种差异的话,相异或许一点影响都没有。

家务和性别角色通常是属于有影响力的那类相像。同居的情侣如果对家务劳动的分派有分歧,他们比观点相似的情侣更可能分手(Hohmann-Marriott,2006),共同分担家务劳动的夫妻比家务分配不公平的夫妻对婚姻更加满足(Amatoetal.,2007)。性别角色更相像的夫妻——而非相异,就如传统的观点所认为的那样——比那些在处事风格和才干能力上相差很大的夫妻婚姻更幸福(Gaunt,2006)。具体而言,和性别角色更为相像的配偶比起来,大男子主义的丈夫和小女人味十足的妻子(他们显然有着不同的性别角色)彼此感受到的理解更少、情义更少,久而久之在婚姻中体验到的爱恋和满足也越来越少(Helmsetal.,2006)。

另一方面,满足的伴侣在性格上也会有一定的差异。[11]态度和价值观的相像或许比性格更为重要(Watsonetal.,2004),这就引出了我们要讨论的相像及其影响的最后一条微妙之处。

“相异”还能相吸:互补性

最后,不同类型的行为有时却能和谐共存。有助于我们实现目标的行为都是受欢迎的。如果伴侣双方有不同的技能,一方往往乐于让另一方在其优势项目上发挥特长(Beachetal.,2001)。这样的行为就是取长补短,即互补性(complementarity),它能弥补我们的不足,因此具有吸引力。大多数互补行为其实是相似的:比如热情随和的人在得到热情幽默的回报时最为快乐。不过,互补性更确切的形式涉及伴侣双方的不同行为:支配与顺从(Markeyetal.,2010)。如果一方非常自信,会希望伴侣听从自己的忠告;其他场合下,如果一方需要帮助和建议,会希望伴侣能够给予(Markeyetal.,2003)。如此,“相异”或许偶尔会相吸。

要建立有效率的、称心如意的互补性需要时间。例如,大学新生住在一起数周后,他们的人际交往并没有出现任何互补性的迹象;他们仍按自己的习惯来行事,没有发展出能适应室友风格的行为模式。然而,15周之后互补性就很明显了:室友如果冷漠、疏远,其他室友也与他保持距离;室友如果热情、随和,其他室友则回报以友好、和蔼;室友如果言听计从,其他室友就发号施令、掌控一切(Markey&Kurtz,2006)。相似的情形也出现在满足的爱情中:感到最多爱意和最少冲突的伴侣是那些在热情上相似而支配欲上不同的伴侣(Markey&Markey,2007)。如果伴侣一方要在亲密关系起带头作用,当另一方愿意顺从时才最快乐。

我们不应过分强调这种互补性。人们会更加喜欢性格相似的人,而非性格不同的人,即使支配欲很强的人也更喜欢有主见的家伙,而非长期服从的懦夫(Markey&Markey,2007)。另一方面,如果你真正想达成某事,伴侣若能助你如愿那是最好了。(如果你们两人都慷慨大方、善解人意、信心十足,你们可以轮流以这种方式回馈对方。)归根结底,我们喜欢能使我们快乐、支持我们的伴侣,但我们讨厌使我们感到沮丧、阻碍我们的伴侣,这种相像和差异的混杂就形成了在夫妻间的各种最优组合(Baxter&West,2003)。而且,个人的成长和新奇的活动都具有奖赏意义,所以我们喜欢那些和我们兴趣不同(虽然并非不相容)的人,只要我们自信能与他们融洽相处(Aronetal.,2006)。需牢记的重点是,相像的伴侣可能比不相像的人都更能满足我们的需求。

相像具有吸引力的原因

遇见和我们相像的人通常令人心安、具有奖赏价值。发现他人与自己相像令人快慰,提醒我们这样子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也往往赞成那些与我们相像的人;毕竟他人与我们一致,所以经常留给我们一种聪明睿智、真诚善良的印象(Montoya&Horton,2004)。但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与他人有很多共同点,会期望彼此相处融洽;我们期望他们喜欢我们,这又使他们更讨人喜欢(Singhetal.,2008)。我们已经看到,相异看似相吸的原因或许有不少,但事实上我们的确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相像具有奖赏意义,而相异则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