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和普通关系中的说谎行为

研究者生动地描绘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谎行为(DePauloetal.,2009)。每天记录和他人交往的大学生们报告自己每天平均会说两次谎,每3个交往对象就会对其中一人说谎(DePauloetal.,1996)。毕业离校的成年人说谎的次数较少,约一天一次,每5个交往对象会对其中一人说谎。只有很少的人(5%)报告在指定的某周里根本没有说谎。大多数谎言是随意、自发的,说谎者本人并不会认真对待这些谎言,大多数谎言达到了欺骗效果;说谎者自以为他们的多数谎言(59%)被人接受,而他们感觉谎言很少(19%)被人戳穿和识破。(其他的谎言,说谎者不能确定结果)。

在大多数社会交往中,最普通的谎言是对说谎者有利的谎言,可以避免尴尬、内疚、不便或者寻求赞同或物质收益。尤其当说谎者试图打动异性时,男性和女性的谎言都会夸大自己的吸引力。男性更可能不如实地报告他们的抱负和收入,谎称自己对感情忠诚。女性更可能做出性事的许诺却不兑现,在性生活中假装愉悦而喊叫(Brewer&Hendrie,2011),或者假装性高潮(Muehlenhard&Shippee,2009)。男女两性都会为了一己之私而说谎,他们为了吸引异性尤其如此(Haseltonetal.,2005)。

然而,四分之一的谎言是为了对方的利益而做出的不实之词,可以保护他们的感情或者增加他们的利益,在女性之间的交往中,这类谎言和自我中心的谎言一样普遍(DePauloetal.,1996)。如果双方谈论的议题有一方投入巨大,残酷的坦诚会伤害他的感情,那么人们尤其有可能歪曲事实。比如,设想你真的不喜欢一幅画,但却要向创作这幅画的艺术系学生描述你的感受。你会完全直言相告吗?在这样的情境下,没有人会这样做(DePaulo&Bell,1996)。通常,人们会承认这幅画并不是自己最喜欢的,但不会像先前对这幅画进行书面评价时那样苛刻。

有些谎言显然是为了保持与别人礼貌和友好的交往。我们常常声称同意别人的看法,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常常会说某些事令我们很开心,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开心。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期望伴侣慷慨、诚实,伴侣间的谎言大多数都是这类善意的小谎(DePaulo&Kashy,1998)。与一般的熟人和陌生人相比,人们较少对自己的爱人和朋友说自利、贪婪的谎言,说谎的次数也更少。

这些现象使得说谎行为在亲密关系之中显得相当无伤大雅。但人们却会对自己的亲密伴侣说很多谎言——在一项研究中,92%的参与者承认他们曾对爱人说谎(Cole,2001)[6]——而一旦谈到可能损害自己名誉或亲密关系的话题,人们会说较严重的谎言,这类谎言更经常地指向自己最亲密的伴侣,而不是其他任何人(DePauloetal.,2004)。我们更多地在亲密关系里对伴侣撒下弥天大谎,而在普通的人际关系之中则不会这样。

此外,即使谎言没有被识破,也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一般而言,人际交往中不论何种原因人们说了谎,说谎者都会认为不如完全诚实的交往令人愉快和亲密,而对亲密伴侣的说谎行为尤其使他们感觉不适(DePaulo&Kashy,1998)。尽管说谎在社会生活中很普遍,大多数人对说谎行为的评判苛刻(Tyleretal.,2006),当人们对别人说谎时,显然心里知道自己的处境也很危险。而且,在亲密关系中说谎会损害说谎者对被欺骗伴侣的信任(Sagarinetal.,1998)。这种现象就是欺骗者猜疑(deceiver’sdistrust):当人们对别人说谎时,他们经常会认为谎言的接受者也因此不值得信任。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说谎者想当然地以为别人也和他们一样,所以他们认定别人和他们有着同样的欺骗动机;另一方面是因为当他们相信其他人有着同样的缺点时,自我感觉会好一点(Sagarinetal.,1998)。不管哪种情况,说谎都有损于亲密关系,即使只有说谎者一人知道自己在说谎。

与被骗者相比,说谎者还可能认为他们的谎言更加无害,更加没有冒犯意义(Kaplar&Gordon,2004)。这是伴侣关系中一方有不端行为时较普遍的现象,在本章讨论背叛时我们会再次看到这一点:伴侣不正当行为的接受者(或受害者)几乎总是认为这种行为包含更丰富的信息,更加有影响力(Cameronetal.,2002)。因此,说谎者自己认为的一个小谎在被戳穿后,在其他人看来却更具有危害性和欺骗性。那么问题来了,说谎者被识破可能性有多大?正如我们将看到的,答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