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一旦出现了激发事件,伴侣们必须做出决定,要么介入冲突,要么避免争端、搁置争议。这一决策正是彼得森(Peterson,2002)的冲突一般模型里的第一个选择点,见图11.2.(乍看起来,图形比较复杂有点吓人,但请耐心一点;该图巧妙地显示了冲突展开的几种不同方式。请跟随箭头的路径仔细看看。)只有在伴侣双方都希望避开争端,才能避免冲突,并且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争端才会消失的无影无踪:要么激发事件微不足道,不值得积极地争执;要么问题看来很难处理,冲突没有任何好处(Zacchillietal.,2009)。
否则,就要设法解决争端,双方就介入冲突。某些情况下,夫妻进入谈判阶段,双方企图通过理性的问题解决方式来解决冲突。然而,另一些情况下,发生了升级,冲突加剧。升级阶段常常包含了第5章所述的各种沟通障碍。互动中还会牵涉其他问题,对伴侣冷嘲热讽,提出充满敌意的要求甚至发出威胁。随后可能出现愤怒的打斗。
丹·卡纳里(DanCanary)在分析亲密斗争时提出两个观点(Canary,2003):首先,伴侣在争斗时会提及彼此卑鄙、恶劣的事物,其次,恶毒的言论有两类表达手段。直接手段指明确地挑战自己的伴侣;它们表现在当事人的“脸上”。直接手段包括(1)批评伴侣的指责和负面性质的归因;(2)要求服从的带有敌意的命令,有时会涉及伤害身体或感情的威胁;(3)提出对抗性的问题;(4)粗暴或嘲讽的贬抑之词,传递出厌恶或不赞成(包括好争辩地打断伴侣和大声喝止伴侣的说话)。间接表达恶毒的手段指以不太坦率的方式处理冲突;个体的不悦被掩盖起来,意图不太外显明确。间接手段包括(1)故作高贵、屈尊俯就或者暗示敌意或傲慢等负面特征;(2)烦躁不安的情感,诸如忧郁、沮丧或哀号;(3)先发制人地企图改变话题;(4)不承认冲突的闪烁或推脱言词。所有这些行为表现在某种程度来说都是可憎的,它们一般只会激发冲突而非解决冲突。幸福满意的伴侣这些行为发生的几率低于不满足的伴侣,已婚夫妻如果惯常地以这类方式争斗更可能离婚(Birdittetal.,2010)。
图11.2可能的冲突过程。包括从开端、经由中期阶段直至结束。箭头表示可能的时间序列,结束于避免、分离或任何其他四种可能的冲突终点。
资料来源:KelleyH..,etal.(1993).
当暴躁的交往使你烦躁时,就会带来很多破坏作用。争吵声不断的冲突包含有蔑视、防卫、拒绝或交战状态等伤人感情的成分,大多数人都会为之厌烦或恼怒,这些情绪反应会引起生理唤醒和紧张。暴躁而愤怒的交往会影响身体健康:这些交往会增加人们的心率和血压,分泌大量的应激荷尔蒙如肾上腺素,抑制人的免疫功能致使人们更容易感染疾病(Lovingetal.,2006)。当参与者在实验室有控制的条件下接触感冒病毒时,那些最近经历冲突的人与无冲突者相比,患感冒的可能性是后者的2.5倍(Cohenetal.,2003)。与伴侣发生充满敌意的交往后甚至伤口都愈合得更慢(Gouinetal.,2010)。更糟的是,这种影响随着时间会累积;对英格兰9000多名参与者历时12年的研究发现,那些在亲密关系中遭遇大量粗暴冲突的人更有可能罹患心脏病(DeVoglietal.,2007)。
伴侣一方暴躁易怒,惯常地也会使伴侣另一方(至少某种程度上)变得愤怒。(请一定不要忽略专栏11.1“掌控我们的愤怒”。)但是当伴侣们陷入负面情感的相互作用(negativeaffectreciprocity)模式(即伴侣们往返来复地传递不断升级的愤怒)时,暴躁的冲突特别容易使人发怒。幸福、适应良好的夫妻不会经常出现这种冲突模式(当形势开始紧张加剧,他们能很好地摆脱这一恶性循环),但痛苦、不满的夫妻在伴侣关系恶化的过程之中通常会表现出这一模式(Gottmanetal.,1998):一方的暴躁使得伴侣另一方更易动怒,所以他/她快速地反唇相讥;首先动怒的人变得更加生气,被激怒的伴侣一方对话则更加尖刻有害。彼此的言辞越来越强硬,伴侣双方都激起对方愤怒的火焰,随着交往的进行双方变得越来越愤怒和怨恨。
这种强烈的情绪使得冲突特别具有侵蚀作用,不过可以肯定有些人不太容易变得烦躁不安(Smithetal.,2011)。具有安全依恋类型的人在面对冲突时,其生理反应更温和(Powersetal.,2006)。回避亲密程度高的人喜欢避开讨论敏感问题,为了伴侣的利益而做出的牺牲更加惹恼他们(Mikulincer&Shaver,2005),因此冲突发生时他们会变得更加敌对,免疫系统更紊乱(Gouinetal.,2009)。忧虑被弃程度高的人在冲突中会变得紧张,心率和血压的增高,久而久之会导致高血压(Kim,2006)。总之,冲突出现时具有安全依恋类型的人不太容易愤怒,更加冷静和镇定,更能合作和乐观地对待冲突。他们还能更快地从冲突中重新振作,搁置异议,回到积极的心态(Salvatoreetal.,2011)。
个体的伴侣特征也有影响。当人们的伴侣能安全地依恋自己时,人们在冲突事件中体验到的紧张一般更少(Powersetal.,2006)。如果伴侣能提供给我们有效的社会支持,我们在面对冲突时往往容易保持轻松和随意,血压和应激荷尔蒙的水平也更低(Heffneretal.,2004)。当我们知道能依靠伴侣,获得我们真正需要的帮助时,意见分歧显然不再那么让人担忧。
因此,冲突升级过猛或者过频通常都会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这些生理反应或许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在讨论冲突时肾上腺素水平激烈增加的新婚夫妻,在10年后明显不太可能有幸福的婚姻,他们甚至很难维系婚姻(Kiecolt-Glaseretal.,2003)。
要求/退避模式
另一个加剧冲突、令人不悦的交往现象是要求/退避模式,具体表现为“一方(要求者)批评、不断唠叨、向另一方提出要求,而伴侣(退避者)逃避正面接触、退避、采取守势”(Eldridge&Christensen,2002.p.289)。应该反对这一模式,部分原因是这种模式能自行延续。受到退避者消极退缩的影响,要求者可能更加坚持解决争端;然而,这种增加的压力往往使得退避者甚至更加抵触,沉默寡言,并且这种模式会继续下去。这种不平衡的处理冲突的方式会让要求者感到忽视和误解(Weger,2005),久而久之,它会损害夫妻对亲密关系的满足感(Baucometal.,2010)。
两性在对冲突的其他反应方面差别不大(Gayleetal.,2002),但在要求/退避模式上差异明显:在全世界,多数情况下女性是要求者而男性是退避者(Christensenetal.,2006)。在异性恋和同性恋伴侣中,如果一方想讨论和改变现状,男女两性都可能会退避(Baucometal.,2010),但女性一般比男性更可能就亲密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发起讨论和畅所欲言(Denton&Burleson,2007),因而她们更多地扮演要求者的角色。(这一结论的证据来自两性在《发起者风格问卷》上的性别差异。你可以使用表11.2测量你自己的风格。)
为什么女性要求而男性退避?有着各种可能性。这一模式可能来自区分男性和女性的性认同差异(Afifi&Joseph,2009)。社会鼓励女性公开、有表达能力,而鼓励男性独立、自主,要求/退避模式可能产生于女性寻求亲近而男性却要保护他们的自主。另一种解释是社会结构假设,主张要求/退避模式产生于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和婚姻等方面权力上的差异(Eldridge&Christensen,2002)。正如我们在第12章将看到的,男性在异性恋关系中一般比女性拥有更多的权力,如果你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你可能就会抵抗改变。
表11.2发起者风格问卷(TheInitiatorStyleQuestionnaire)
资料来源:Denton&Burleson(2007).
事实上,这两种解释大体上都正确。研究者要求夫妻参与两次讨论来探察了这一问题。一次讨论中妻子想改变,另一次讨论中丈夫要改变。当丈夫或妻子有他们想讨论的议题时,他们都倾向于要求,但当伴侣提出了关心的问题时,丈夫和妻子都倾向于退避。因而某种程度上,要求/退避模式仅仅取决于哪一方提出问题(Caughlin&Scott,2010)。妻子一般较丈夫更迫切地提问题,然而丈夫退避得更加彻底,所以实验数据同时支持了性认同差异和社会结构的观点(Baucometal.,2010)。妻子更可能迫切要求亲密关系发生所期望的变化,丈夫更可能退避,权力的不平衡会影响伴侣改变亲密关系现状的意愿(Holley&Levenson,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