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上分析,每个人对来之不易的东西都会倍加珍惜,这是人性的特点,即使孩子也是这样。
我的一个朋友,丈夫在美国深造,她独自带着女儿在国内生活。因为丈夫不在身边,她也常常要出差,所以只得把当时正上小学的儿子小明交给奶奶照顾。在儿子的教育问题上,她对婆婆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千万不要宠着他,能不花的钱就不要给他花”。
一天,婆婆来电话说:“你哥哥让他家女儿学书法,请了一个家庭教师,小明也想学,要不我给他交点学费,让他们一起学?”我的这位朋友没有同意。过了几天,她的母亲又打来电话说:“我看孙子是真想学,每次姐姐学书法,他都在门外偷偷地听。”但即使这样,我的朋友还是没有同意。
第三次,朋友的儿子自己打来电话,一边哭一边委屈地说:“院子里好多小朋友都学书法呢,我也想学,但是姐姐的老师不让我听课。妈妈你就让我学吧,我一定好好写,我一定要写得比其他小朋友都好。”这一次我的朋友同意了,用她的话说是“火候到了”。
于是她让婆婆给她儿子交了学费,开始让儿子学书法。这孩子学得格外认真,练习也非常自觉,从不需要大人督促。渐渐地,院子里学书法的小朋友大部分都半途而废了,而他却一直坚持了下来,直到取得了证书。
我的这位朋友经济状况很好,但她在儿子的教育问题上一直采取这种“饥饿疗法”。她的儿子如今已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不仅学业优秀,而且朴实善良,乐于助人。谈及自己“教子有方”,朋友总爱说一句话:“只有对得来不易的东西,一个人才会懂得珍惜。就算是小孩子也一样,所以得让孩子多受点挫折,太一帆风顺了不是件好事。”
这个朴素的道理,很多人都懂,只是常常被人忽视了。
理论学家和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博士认为,当孩子的要求得到满足,他就会信任周围的人;反之则不信任自己和其他人。也就是说,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可以培养他的信任感和自信心。事实上越来越多新奇有趣的玩具,越来越多花样翻新的游艺活动,越来越高水准的物质生活,孩子的每一个要求都能及时得到满足……但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对幸福的感觉变得那么淡漠?这就是因为父母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反而降低了孩子的幸福感,可见,父母的包办和满足对孩子来说只意味着不必动手就可以得到一切,孩子提出要求,父母马上满足,形成了对孩子有求必应的习惯,只会让孩子心理脆弱,经受不了打击。反之,延长实现要求的时间,
孩子有“来之不易”的感受,并在等待的过程中增强了心理素质。所以,
我们可以延迟满足孩子的要求,哪怕是孩子的合理要求,我们也不要总是及时满足,让孩子感受过期待后,才会尤其珍惜这得之不易的东西。
每个人对来之不易的东西都会倍加珍惜,如果用这样的方法来教育孩子,那么定会让孩子在兴趣的基础上取得不错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