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取得成功,首先要确定自己在社会上的角色。
确定自己的角色就是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给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定位。
而“自我暗示”就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的一种方法。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所谓“暗示”就是指通过人体的语言、行为、心理或者是环境的特殊语言,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而自我暗示指通过主观想象某种特殊的人与事物的存在来进行自我刺激,达到改变行为和主观经验的目的。
“自我暗示”按照性质来分,又可以分为积极的自我暗示和消极的自我暗示。积极自我暗示就是对待任何事物都能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并从积极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科学家对那些成就卓越的人做过很多研究,
结果表明,他们在关键时刻都能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都能给自己增强信心,因此他们能战胜无数的困难,获得最终的成功。而消极暗示则与之相反,它更容易让人产生消极的心理,容易使人走向失败的深渊。这种暗示,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
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曾经看到过一个报刊的转载,写的是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的故事。
这个女孩子小的时候经历过一次意外:
一天,她跟着妈妈去看牙医,这本来是个很小的事情,她以为一会儿就可以跟妈妈回家了。但是我们知道,牙病是会引发心脏病的。可能她的妈妈之前没有检查出来存在这种隐忧,结果让小女孩看到的是惊人的一幕:她的妈妈竟然死在了牙科的手术椅上!
这个阴影在她的心中一直存在着。也许她没有想到要看心理医生,也许她从没有想过应该根治这个伤痛,她能做的就是回避、回避、永远回避,在牙痛的时候从来不敢去看牙医。
后来她成了著名的球星,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有一天她被牙病折磨得实在忍受不了,家人都劝她,就请牙医到家里来吧,咱们不去诊所,这里有你的私人律师、私人医生,还有所有亲人陪着你,你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于是请来了牙医。
然而,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正当牙医在一旁整理手术器械、准备手术的时候,一回头,吉姆·吉尔伯特已经死去。
当时伦敦的报纸,记述这件事情时用了这样一句评价:
吉姆·吉尔伯特是被四十年来的一个念头杀死的。
这就是由于心理暗示在“作怪”。一个遗憾能被放大到多大呢?它可以成为你生命中一个阴影,影响到你的生命质量。
心理专家说,生活中充满了暗示,我们时刻都在经受着暗示的影响。
比如,当一个人说自己“不好”时,他可能会时刻向别人证明自己的确是“不好”。一个时刻贬低自己、否定自己的人,可能处处都在表现自己真是比别人差。因此,去掉消极的暗示,多给自己灌输积极的暗示,赞美自己、鼓励自己,是每一个爱自己的人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心理学上有一个心理定律叫做“皮格马利翁定律”。意思是说,热切的期望能使被期望的人达到期望者的要求。
有关这个定律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古希腊,有一位年轻的王子,名叫皮格马利翁。他很喜欢雕塑。
有一天,他得到了一块洁白无瑕的象牙,就用它雕刻了一个美丽的少女。这个雕塑太美了,以至于王子爱上了这个雕塑,热切地希望“她”成为一个真正的少女。后来王子的诚心感动了天神,天神就使这个雕像真的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少女,和王子生活在一起。
心理学家认为,“暗示”是影响潜意识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它常常超出了人们自身的控制能力,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假思索地接受一定的意见和信念。
关于暗示的结果,心理学家普拉诺夫认为暗示能使人的心境、兴趣、
情绪、爱好、心愿等方面发生变化,从而又使人的某些生理功能、健康状况、工作能力发生变化。
在生活中,我们对自己角色的确定一方面是自我评价,一方面是他人评价。而我们自身的“自我暗示”却往往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因此我们要注意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根据自身的“自我暗示”力量,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这样才能够在做人做事中受到欢迎,塑造全新的自我。
负面心理暗示是一种阻碍人前进或者赢得好心态的无形敌人,它使人丧失信心,促使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走下坡路,加速自身心力衰竭。因此,我们应该具备心理调节能力,主动摒弃负面心理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