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村和驹子在初春的五月相遇,夜醉的驹子拥抱着他,把岛村的名字“连续写了无数遍”,相约冬季再次相见。199天之后,在第一场初雪下过之后,岛村如约前往雪国。他在火车上“感到百无聊赖,发呆地凝望着不停活动的左手食指”。这个手指曾经抚摸过驹子冰冷的发髻,让岛村满心怜惜,“只有这个手指,才能使他清楚地感到就要去会见的那个女人”。
从东京到越后汤泽这个“雪国”并不算远,如果我们今天乘电气火车,不到两个小时。但在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蒸汽火车的速度要慢得多,几乎要开小半夜。在《雪国》中,火车不仅是现代交通工具,也是雪国连接外部现代社会的唯一通道。在日本人的眼中,火车承载着国家现代化的曲折历程,乘火车是踏入现代文明的身份标识。日本最早乘坐火车的是两个渔民,他们在19世纪40年代因为海难漂流到了美国。其中的一位叫中浜万次郎,他在美国住了11年,1851年回到日本,担任幕府将军的英语翻译。他热情描述火车的速度“快如飞鸟”,引起了上流社会的极大兴趣。1872年,启动明治维新五年之后,连接东京与横滨的29公里单线铁路建成,此后成百上千公里的铁路不断延伸,彻底改变了日本的空间距离和文化互动,为殖产兴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火车的起点与终点都在都市中,一群群城里人乘着火车穿过穷乡僻野,展现出城市生活蒸蒸日上的活力,让乡下人不但羡慕,而且萌生着“到城里去”的强烈欲望。
岛村这个乘着火车来看雪国女人的“外来者”,能不能给驹子带来新生存的希望呢?岛村自己也不清楚,他觉得奇怪的是,“越是急于把她清楚地回忆起来,印象就越模糊”。他对驹子的情感似有似无,犹如他对西洋音乐的钟情,更多的是释放自己百无聊赖的内心困倦。驹子能和他聊舞蹈聊音乐,是个难得的红颜知己,但这份热度仅仅是在近距离的互动中,一旦分离到不算遥远的距离,内心就仿若游云一样变得不冷不热。他答应过驹子,给她写信,还要给她寄舞蹈造型的书,但这些都没有兑现,他那细若游丝的记忆,很难化为真实的行动,去给盼望中的驹子送去希望。岛村是现代城市蜉蝣一族的一员,如同德国思想家本雅明在20世纪30年代曾经分析过的城市中“闲逛人”。这些人与乡村社会的传统农民不同,他们在城市空间中拥挤地共处于一个空间,彼此不相识,也不攀谈,每个人都只顾向前,心灵距离十分遥远。他们看上去很有活力,但精神深处都是冷漠,严重缺乏热爱他人、关心他人的社会情感。他们匿名于街市,既迷恋城市不断变幻的场景,又无奈地感受到浮世的漂流,他们眼前的一切都是瞬间的,让人既在其中,又在其外,难以建立深厚的至情。岛村与普通的“闲逛人”略有不同,他还有些艺术的“灵韵”,这份才情让他的心理更纤细,使他在男女之情上更敏锐,更有怜香惜玉的触动感,但绝不会燃烧到大情大爱的忘我,只会像牵牛花一样晨起夕落,小情小爱一线绵绵。
夜色中的列车喷着烟气逶迤而行,“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岛村忽然注意到,“一位姑娘从对面座位上站起身子,把岛村座位前的玻璃窗打开,一股冷空气卷袭进来”。姑娘将身子探出窗外,喊道:“站长先生!”手拎提灯的站长高兴地说:“哟,这不是叶子姑娘嘛!”
《雪国》中的又一个主要人物——叶子姑娘出现了。她立刻引起了岛村的瞩目:这是个漂亮、温馨的女孩,比驹子更年轻。她坐在岛村的斜对面,同行的是一位年轻男子。这男子重病在身,一路躺在长椅上,叶子姑娘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岛村“用过分好奇的目光盯住这个姑娘,自己增添了不少的感伤”。这正是世界上所有岛村式文艺中年男子的共同心性:面对美丽的青年女子,慕情总是像樱花骤开,却又有生不逢时的感怀。岛村不敢久看叶子,于是无意识地用手指在窗玻璃上画道道。蓦然,他心里一震:
上面竟清晰地映出一只女人的眼睛。他大吃一惊,几乎喊出声来。大概是他的心飞向了远方的缘故。他定神看时,什么也没有。映在玻璃窗上的,是对座那个女人的形象。外面昏暗下来,车厢里的灯亮了。这样,窗玻璃就成了一面镜子。然而,由于放了暖气,玻璃上蒙了一层水蒸气,在他用手指揩亮玻璃之前,那面镜子其实并不存在。玻璃上只映出姑娘一只眼睛,她反而显得更加美了。岛村把脸贴近车窗,装出一副带着旅愁观赏黄昏景色的模样,用手掌揩了揩窗玻璃。……大概这些都是在虚幻的镜中幻化出来的缘故吧。黄昏的景色在镜后移动着,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在晃移,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出场人物和背景没有任何联系。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象,景物则是在夜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消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象征世界。特别是当山野里的灯火映照在姑娘的脸上时,那种无法形容的美,使岛村的心都几乎为之颤动。
在遥远的山巅上空,还淡淡地残留着晚霞的余晖。透过车窗玻璃看见的景物轮廓,退到远方,虽没有消逝,但已经黯然失色。火车继续往前奔驰,在他看来,山野那平凡的姿态显得更加平凡。由于什么东西都不十分惹他注目,他内心反而好像隐隐地存在着一股巨大的感情激流。这自然是由于镜中浮现出姑娘的脸的缘故。只有身影映在窗玻璃上的部分,遮住了窗外的暮景,然而,景色却在姑娘的轮廓周围不断地移动,使人觉得姑娘的脸也像是透明的。是不是真的透明呢?这是一种错觉。因为从姑娘面影后面不停地掠过的暮景,仿佛是从她脸的前面流过。定睛细看,却又扑朔迷离。车厢里也不太明亮。窗玻璃上的映像,不像真的镜子那样清晰。没有反光。这使岛村看得入了神,他渐渐地忘却了镜子的存在,只觉得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这当儿,姑娘的脸上闪现着灯光,镜中映像的清晰度并没有减弱窗外的灯火。灯火也没有把映像抹去。灯火就这样从她的脸上闪过,但并没有把她的脸照亮。这是一束从远方投来的寒光,模模糊糊地照亮了她眼睛的周围。她的眼睛同灯光重叠的那一瞬间,就像在夕阳的余晖里飞舞的夜光虫,妖艳而美丽。
这是《雪国》中最著名的一段描写,如梦如幻,玄幽晶莹,叶子的镜像宛如尘世之外降下的神迹,震慑着岛村的身心。川端康成在东京大学毕业后踏上文学之路,首先投入的正是“新感觉派”的艺术天地,而这段描绘,将他的这份天赋发挥到了顶峰。什么是新感觉派?用日本20世纪20年代的代表作家横光利一的话来说,是“剥夺自然的外形,跃入事物自身之中的主观的、直感的触发物”。这样的艺术追求,注重的是瞬间主观的直觉,而不是客观的现实。川端康成当时也认为:“因为自我存在所以天地万物才存在,在自己的主观之内存在天地万物。以这种观点看事物,则强调主观的力量,相信主观的绝对性,其中有新的喜悦。再者,以天地万物之内存在自我之主观的观点看事物,便是主观的扩大,使主观自由地流动,更进一步则是自他一如,万物一如,天地万物尽皆失去界限,融为一个精神,构成一元世界;另外,在万物之内注入主观,使万物具有灵魂,这就成为多元的万有灵魂说。”岛村在列车上看到的镜面中的叶子已经被高度“心镜”化,“像在夕阳的余晖里飞舞的夜光虫,妖艳而美丽”。川端康成曾经说过,文学创作是一种“魔道”,而“入佛界易,入魔界难”,要从“妖艳”中感受“美丽”,只有怀着新感觉派“万物之内注入主观,使万物具有灵魂”的心意,方可达到。
日本新感觉派的理论主张融入了东西方各种文艺理论元素,比较复杂。而《雪国》中的岛村,也在面对叶子的惊鸿一瞥中纷纭起来。他是来看驹子的,但在即将到达雪国的那一刻,情迷意乱,他的雪国之行开始心猿意马,不再专注于驹子。他下车后,发现叶子和那个重病男子也下了车。向车站的人一打听,他才知道这个病中男子是驹子舞蹈师父的儿子,叶子是那师父家学艺的女子。岛村“感到仿佛有什么东西掠过自己的心头。但他对这种奇妙的因缘,并不觉得怎么奇怪,倒是对自己不觉得奇怪感到奇怪”。是什么东西掠过岛村的心头?是命中注定的情缘,还是必然虚无的物哀?也许同时俱有,一切皆在宿命,此身已非己有。因为一个叶子姑娘,上车时的岛村和下车时的岛村已经不是一个人,他面对驹子的时候,内心是个情感分裂的男人。
让岛村大吃一惊的是,他在温泉旅馆看到的驹子也不复从前:“在长廊尽头账房的拐角处,亭亭玉立地站着一个女子,她的衣服下摆铺展在乌亮的地板上,使人有一种冷冰冰的感觉。看到衣服下摆,岛村不由得一惊:她到底还是当艺妓了么?!”
和服的下摆拖到地下,这是日本艺妓的服装标志。驹子的身份,半年多的时间竟然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这让岛村为之一震。当他后来知道,驹子当艺妓,是为了给师父的儿子治病,更是满心怜悯。他对叶子的神往暂时被压到了一边:“他被她慑服了,沉浸在美妙的喜悦之中,走到了楼梯口,他才突然把左拳伸到女子的眼前,竖起食指说:‘它最记得你呢。’”
驹子一把攥住他的指头,“没有松开”,反复地问:“你是说它还记得我吗?你是说它还记得我吗?”随后她“在被炉支架上屈指数起数来,数个没完没了”。岛村感到很奇怪,问:“你在数什么?”女子仍旧默默地屈指数了好一阵子,轻轻地说:“哦,第一百九十九天。正好是第一百九十九天。”岛村愕然:原来驹子在算岛村离开了多少日子!她把和岛村交往的分分秒秒都记在日记里,一天天地期待着他。
岛村不禁叹息:“这完全是一种徒劳嘛。”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说,心头一片初冬的凄美:“就在此时,雪夜的宁静沁人心脾,那是因为被女子吸引住了。他明知对于这女子来说不会是徒劳的,却劈头给她一句‘徒劳’。这样说过之后,反而觉得她的存在变得更加纯真了。”岛村知道驹子很想离开雪国这封闭的山乡,重回东京的艺术氛围。但他明白自己不可能和她命运相连,帮助她实现愿望。他是个半虚无主义者,审美与现实严重脱节,一直在逃避中超度自己,毫无可能伸手度人。他心情悲凉地看着驹子:“看上去她那种对城市事物的憧憬,现在已隐藏在淳朴的绝望之中,变成一种天真的梦想。他强烈地感到,她这种情感与其说带有城市败北者那种傲慢的不满,不如说是一种单纯的徒劳。她自己没有显露出落寞的样子,然而在岛村的眼里,却成了难以想象的哀愁。如果一味沉溺在这种思绪里,连岛村自己恐怕也要陷入缥缈的感伤之中,以为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但是,山中的冷空气,把眼前这个女子脸上的红晕浸染得更加艳丽了。”
岛村挥之不去的“徒劳”感,在日本文化中是个久远的存在。其中的核心观念之一是“摩灭”。摩灭发生于时间之中,任何事物都无法逃脱。日本文艺批评家四方田犬彦写过一本《摩灭之赋》,把摩灭定义为“将时间的残酷化为艺术”,如似海中的珊瑚,“微小的珊瑚虫落生于世,群集成礁,缓慢生长,完成使命后,骸骨在水流中离散,碎片大小轻重不一,漂流的归宿地也不一样。我在环礁湖里捡起的那些小块,终究要被冲击得更加细碎,在摩擦中失去重量,最后,化为岸边的一粒沙”。从世俗的眼光看,人的一切期待和奋争,不过是短暂的逆行,终究要化为“摩灭”的空无。而艺术却是精神上的“反摩灭”,以“超越文字寓意的狰狞和颓废,以及从颓废中升华的欢乐”,从世上“最低微处充满污秽的人体轮廓中脱离,上升到了那充满圣性的高处”。
岛村不是一个真正的创造型艺术家,看到变成艺妓的驹子,虽然急迫地与她同眠,虽然也看到她清晨对镜,“镜子里晶莹闪烁着的原来是雪,在镜中的雪里现出了女子通红的脸颊。这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纯洁的美”,但他只能停留在视觉中,不敢想为她承担任何重量。况且,就在这纯美的一瞥中,他还想起了叶子,“看见映着山上积雪的镜中的驹子时,岛村自然想起映在暮霭中的火车玻璃窗上的姑娘”。他没有把这件事告诉驹子,悄悄地埋在心中,变成横亘在他与驹子之间的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像个幽灵,时不时撩起岛村的情感涟漪。当他在阳光下走到驹子的住家,迷离的心情更加漂浮不定了:驹子寄身的小屋是那么的幽暗,“只有南面开了一个低矮的窗,但细格的纸门却是新糊的,光线很充足。墙壁也精心地贴上了毛边纸,使人觉得恍如钻进了一个旧纸箱。不过头上的屋顶全露出来,连接着窗子,房子显得很矮,黑压压的,笼罩着一种冷冷清清的气氛。他想,驹子大概也像蚕蛹那样,让透明的身躯栖居在这里吧。”看到这凄清的生存环境,岛村对驹子难免生出些怜惜,“有点不安了”。正在这时,叶子走进来,她“穿着雪裤轻盈地跨过了三弦琴盒。她手里提着一个夜壶。无论从她昨晚同站长谈话时那种亲昵的口气,还是从她身上穿的雪裤来看,叶子显然是这附近地方的姑娘。那条花哨的腰带在雪裤上露出了一半,所以雪裤红黄色和黑色相间的宽条纹非常显眼,毛料和服的长袖子也显得更加鲜艳。裤腿膝头稍上的地方开了叉,看起来有点臃肿,然而却特别硬挺,十分服帖,给人一种安稳的感觉”。
叶子仿佛丝毫没有感觉到岛村的关注,她“只尖利地瞅了岛村一眼,就一声不吭地走过了土间”。而岛村却念念在心,“走到外面,可是叶子的眼神依然在他的眼睛里闪耀,宛如远处的灯光,冷凄凄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岛村自我感觉“大概是回忆起了昨晚的印象吧。昨晚岛村望着叶子映在窗玻璃上的脸,山野的灯火在她的脸上闪过,灯火同她的眼睛重叠,微微闪亮,美得无法形容,岛村的心也被牵动了”。被牵动的岛村隐约有些对驹子的负疚,“不禁又浮现出驹子映在镜中的在茫茫白雪衬托下的红脸来”。他一边走着一边欣赏山景,“心情不由得变得茫然若失,不知不觉间脚步也就加快了”。这细微的描写,宛如意识流的蔓延,点点滴滴映现出岛村漂流的内心。边缘化的精神状态,使他芦苇般随风摇曳,貌似飘逸自由,却没有自己的精神定向。在任何社会中,男性都应该具备两种品质:像农夫一样质朴坚毅,有春种秋收的恒心;像水手一样自由,能在无垠的世界中探索前行。爱情之中的男性,最能体现内在的生命品质,真爱做的是真假选择,而不是利害权衡。岛村为什么觉得叶子“美得无法形容”?根本的缘由,是叶子相对于驹子更年轻,没有驹子那复杂的经历,更少被“摩灭”的沉重感,装得下更多岛村超脱现实的艺术想象。驹子被人间的杂芜深深地压制,而叶子却还洋溢着少女的轻盈。对于岛村来说,爱恋叶子恍若一个童话,而相恋驹子却是蹒跚负重。他没有力量去执手驹子,倍感徒劳的心,本能地倾斜于叶子。
岛村的爱意渐渐远离驹子,不知不觉开始畏惧她的依恋,当听到驹子为他弹奏调式激越的三弦曲《劝进帐》时,岛村怅然了:“这弹拨的弦音要飘荡到什么地方去呢?岛村惊呆了,像给自己壮胆似的,曲着双臂,把头枕在上面躺了下来。《劝进帐》曲终之后,岛村这才松了一口气,心想:‘唉,这个女人在迷恋着我呢。这又是多么可悲啊!’”
几天后岛村要回东京,两人同眠,驹子心意怆然,说:“何必回去呢……你还是回东京去吧。我心里真难过啊。”岛村软软地说:“就是待下去,我也帮不上你什么忙呀。”驹子忽然激昂起来:“你就是这点不好,你就是这点不好!”她搂住岛村的脖子,“狂热得不能自已”,过了片刻,才睁开了温柔而湿润的眼睛说:“真的,你明天就回去吧。”
第二天,岛村和驹子来到雪国的火车站,火车还没来,“穿着雪裤的叶子打由小街拐到火车站的大路上,急匆匆地跑了过来”,她喘着粗气,告诉驹子:“啊,驹姐,行男哥他……驹姐!快回去!情况不好了。快!”
这个行男,正是驹子三弦舞蹈师父的儿子,他与驹子从小一起长大,据说还订过婚。听到这生死攸关的消息,驹子“闭上了眼睛,脸色刷地变白了”,但她还是断然摇头:“我在送客人,我不能回去。”
岛村吃惊地说:“还送什么呢,这就行啦。”
“不行!我不知道你还来不来。”
“会来的,会来的。”
叶子什么也没听见似的,焦急地拉住驹子说:“刚才给客栈挂电话,说你到了车站,我就赶来了。行男哥在找你呢。”
驹子一动不动地忍耐着,突然把她甩开,说:“不!”
这时候,驹子踉踉跄跄地走了两三步,就哇哇地想要呕吐,但什么也没吐出来,眼睛湿润,脸上起了鸡皮疙瘩。
叶子紧张起来,木呆呆地望着驹子。但是,由于那副表情过分认真,不知是怒是惊,还是悲伤。像假面具一样,显得非常单纯。她掉过脸来,冷不防抓住岛村的手,一味提高嗓门连求带逼地说:“哦,对不起,请你让她回去吧,让她回去吧!”
“好,我叫她回去!”岛村大声说,“快回去吧!傻瓜。”
“有你说的吗!”驹子一边对岛村说,一边把叶子从岛村身边推开。
这是一段让人震惊的描写,驹子对行男的绝情,彻底展露了她对岛村的一往情深。女性爱一个人必然是百分之百,她要抓住岛村回东京前的分分秒秒,依依不舍的心意中容不下任何他人,即使是曾经青梅竹马的少年玩伴。而男性大为不同,很多男性的情感可以兵分两路,对前任充满爱怜,对现任疼爱有加,兼容并蓄,泾渭合流。《诗经·陈风》唱道:“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真情女子的爱,只容得下一人!
此情此景,岛村何尝不明白?他“不由得深受感动”,不再勉强驹子回去,“驹子也缄口不言了”。沉默中车站开始检票,岛村上车后望着候车室的窗边的驹子,“玻璃窗紧闭着。从火车上望去,她好像一个在乡村水果店里的奇怪的水果,独自被遗弃在煤烟熏黑了的玻璃箱内”。火车开动之后,“候车室里的玻璃窗豁然明亮起来,驹子的脸在亮光中闪闪浮现,眼看着又消失了。这张脸同早晨雪天映在镜中的那张脸一样,红扑扑的。在岛村看来,这又是介于梦幻与现实之间的另一种颜色。……岛村仿佛坐上了某种非现实的东西,失去了时间和距离的概念,陷入了迷离恍惚之中,徒然地让它载着自己的身躯奔驰。单调的车轮声,开始听的时候像是女子的絮絮话语。这话语断断续续,而且相当简短,但它却是女子竭力争取生存的象征。他听了十分难过,以致难以忘怀。然而,对渐渐远去的岛村来说,现在这已经是徒增几许旅愁的遥远的声音了。”
岛村的心在“摩灭”中越来越苍老,驹子的爱随着火车的远去,化为绵绵的愁绪,让他徒生满腹的浪迹感。对于一个走在人生边缘的零余者,还能有什么再生的激情呢?余生与余情,一天天消融着岛村的心境,他正走向寂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