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智的文化

现在生存着的所有人都具有进化遗传物质,进化造就了人类现在的身体和心理,这是没错的。有争议的是,这种遗传物质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行为。达尔文估计,这种决定性作用是很小的。或许人类是唯一可以自己与自己建立关系、为自己创造自我形象的物种。这一前提条件使他可以偏离自然设定的模型。进化心理学家认为,如果我们现在能在全世界找到相似的人类行为,那么,其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生物遗传物质的作用有相似之处。但是,实际上对此也有很多其他的解释。比如,当今大多数文化认为一夫一妻制是最被广为接受的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联。无论是犹太教、基督教还是佛教,无论在南美、北美、欧洲还是亚洲的许多地区——到处都有关于一夫一妻制的婚姻规定。但是,今天作为规定而要求的一夫一妻制无论如何也不能证明石器时代的一夫一妻制。一夫一妻制的广泛推广(尽管人类的本质是一夫多妻制的),并不是一夫一妻制进化“模式”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文化方面的因素。犹太教宣扬一夫一妻制是为了避免坏风气的传播;罗马法律规定一夫一妻制是为了便于解释继承权问题。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我们西方基督教的婚姻道德由此发展起来。

如果生物学把人类比作黏土,那么,文化就是由黏土制作出来的盆。这一原料和形式的区别可以十分巨大。根据许多生物学家的观点,男人的主要任务在于进行大量的繁殖。但是,2008年,在德国的情况却并非如此。2008年4月,德国《明镜周刊》调查了两千名德国人,问他们“什么比性更重要?”35只有40%的德国男人回答说“没有什么比性更重要——性比所有东西都重要”。如果生物原因真的像格林斯坦估测的那样控制着我们,如果道金斯关于“自私的基因”这一理论也正确的话,那么,这一回答就完全不可理解了。至于22%受访的德国女性认为,在她们的生命中,没有什么比性更重要的了,这一结果也是惊人的。另外让人不可理解的是对于“生命的意义在于有一段幸福而又和谐的伴侣关系吗?”这个问题的回答。63%受访的德国女性认同这个答案,这有点少。相反,这一问题触动了69%的男人的神经!只有56%的女人认为她们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养孩子。这些女人怎么啦?生物机制不起作用了吗?而男性有48%持这样的观点。

基因自私论的缺陷在此暴露出来:毫无疑问,我们的遗传物质对我们的性欲望起着作用。这种性欲望为繁衍生殖服务,这是正确的。但是,与此同时,这一欲望自己却对此一无所知!它有着完全属于自己的欲望。我们的性欲望几乎是完全脱离了它们最初的繁殖任务而在发生效用。事实上,基因、性欲望和生殖这三者之间并不存在直线连接的关系,而是一个链条关系,即互相之间其实是独立的。换句话说:一旦性欲望产生,它主要是为自己服务的。它就像信使,一旦被派出,它最初的任务就会被忽视,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其他激动人心的事情等着人去经历呢。

人们现在必须承认,如果今天基因的欲望落空的话,那可能直接与生活环境有关。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来奉献给家庭。不过,这个论点不对啊。因为,如果我们的基因真的在一直不断地促使我们追求繁衍生殖,为什么我们不把其他所有的需求都隶属于这一欲望呢?我们怎样才能将我们自私的基因密封保存起来呢?既然人总是在改变基因和理智对话的结果,那么,我们头脑中基因和理智的对话又会在何处进行呢?进化心理学家对此问题没有答案,他们也绝不会首先提出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虽然文化对生物本能有发言权和否决权,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一“世界大战”具体是怎样进行的。

相反,我认为,这种战争根本不存在。我们的基因并不像通常所认为的那样自私,它们也并不像进化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如此强烈地控制着我们。有可能的是,我们的遗传物质已经通过一定的方式受到了文化的感染。至少我们的欲望既受到了文化的影响也受到了生物因素的影响。19世纪末,俄罗斯哲学家弗拉迪米·索罗耶夫(WladimirSolowjew)就认为:“有机体的等级越往上升,繁衍的潜力就越低,而性魅力却会增加。”36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文化是生物性的延续。对于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关键问题只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延续?进化心理学家认为,通过生物性或类似生物性的方式,文化成为了生物性的延续。批评者们则认为文化通过其他的方式成为生物性的延续。

认为通过其他方式的原因在于,数世纪以来,人类可以比生物性所要求的活得更久。这主要是针对女性而言的。女性的性积极性比生殖所需的更为长久。然而,在进化心理学上,四十多岁的女人绝不再是性生物,而是帮助哺育后代的祖母。一切都围绕着配对转!在进化心理学中有大量关于美国女大学生的研究,但几乎没有对四十多岁以上的女性性行为进行的研究。不过,这样的研究是十分具有启发性的,因为,我们可以推测到,这将会大大改变众所周知的性优先模式,而且也可能会更清楚地看到:性不仅仅是基因的繁殖!(这是没有争议的。)否则的话,处于生育年龄的女人的性兴趣就将会立马消失。不一定是我们的基因促使我们产生性行为。因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在过了繁殖期后,是什么促使我们产生性欲望的呢?

另外一个进化心理学家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同性恋。简单地说,同性之间的相互爱恋缺乏生物学方面的解释。在生物学上,同性恋是没有意义的。那么为什么又会产生同性恋呢?至于试图用生物学理论来解释同性恋现象,这样的尝试我们可以放心地跳过。同性恋既不是人口过剩的结果,也不会给异性恋的男人们带来更多的机会。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没有人听过同性恋的旅鼠。而那些使动物出于需要在一瞬间变为同性恋的智慧也还有待被创造出来。事实上,同性恋对进化没有助益。所以,对于大多数进化心理学家来说,同性恋并不是自然的秘密战术,而只是一种缺陷。是不是同性恋身上的基因已经沉睡了过去或者错误地极化了?会不会有可能存在可遗传的基因突变?有很多关于重新发现“同性恋基因”的轰动性报道,但是一直缺少明确的标志和证据。

对于推测的同性恋基因,总是有很多质疑的声音。

看来,有些东西是与文化有关的:有些夫妇没有孩子,尽管他们有能力哺育孩子;女人闭经后在性方面依然很积极;大约二十分之一的男人和三十分之一的女人有同性恋倾向。我们的近亲就已经有避开生育的迹象了。进化心理学家越是仔细观察,就越会惊讶地发现,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在行为上是如何“非基因最优化”的,而若要对此进行解释则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要是我们是大猩猩该多好啊!那么,一切都可以变得很简单。雌性黑猩猩不仅和部落首领,也和等级很低的雄性在灌木丛中发生性关系。雌性倭黑猩猩从来不会问:“谁是最强壮的,谁的基因最优良?”她们根据时机和自己的兴趣任意同雄性发生性关系。

近亲们的行为特征也适用于我们人类。我们总是追求基因最优的——根据进化心理学逻辑:最漂亮最健康的——伴侣,这是一个固定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正确性很低,不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从进化角度看都是这样。

通常,人类主要在寻找一样东西:一个合适的伴侣。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并不总是最漂亮或者最体贴的人会成为他们的对象。原因可能是个人经历方面的,也可能是进化生物学方面的。从个人经历方面来讲,孩子的愿望主要和他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关。比如,有些人19岁时就有和自己同睡一床的十分漂亮的同伴,但如果因为学业受影响并且缺少建立家庭的想法的话,两人之间的关系很可能会中断。其他的原因是,有人已经有了足够的孩子,或者家里缺钱,等等。然而,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让最优秀最美丽的人来繁衍后代,这种想法也是无意义的。让我们稍微看一眼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就可以明了:

漂亮富裕的人所拥有的孩子并不比没声望没钱的人多。

原因何在呢?为什么班级聚会时,三分之二的校花没有孩子呢?为什么我的那个默默无闻而且并不漂亮的同学会有六个孩子呢?

达尔文认为,人类并不像养牛者一样根据理智和逻辑来选择伴侣。显然,这一观点包含了许多智慧。原因在于,个人并不能掌控自己基因的长期繁衍。有人喜欢有四个孩子,他们会给他带来很多孙子孙女。每一个孩子都可以让他成为好多孩子的祖父。第二个原因是,在性和情感方面有多重追求的人往往十分了解质量情况。相对应地,他们有很多选择机会,有时候是选择机会太多了。第三个原因是,就算性欲很强的人也并一定就喜欢大家庭。简单地说,那种认为“最‘强健’的基因可以达到目的,并获得最好的繁衍生殖机会”的想法是毫无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