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关系诊疗目前很流行。“每段婚姻都需要拯救”,广告和宣传册上是这样写的。越来越多的夫妻寻求婚姻关系咨询,咨询的效果通常是比较清楚的。现在,情况有所改变。几年前,①约施卡·费舍尔(1948一):德国政治家,曾任联邦德国外交部长、联邦德国副总理,2005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之后退出政治舞台。
婚姻关系诊疗的目的在于保持一段美满的婚姻。诊疗师的目标是要稳固双方的关系,做到了这一点,他们的目标也就实现了。夫妻双方会更加友好地对待对方,加强相互之间的理解。但尽管如此,过不了多久,他们最终还是会离婚——心平气和地离婚。
过去这种婚姻关系诊疗的问题在于,婚姻不是谈恋爱的目标,至少在今天或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不是这样的。新的婚姻关系诊疗很好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不同的时代,对于诊疗的期望也是不同的。从前想要挽救婚姻的人,现在想要的更多——他要挽救“爱情”,仅仅避免冲突是不够的。
新的婚姻关系诊疗的创建者是戴维·史奈奇(DavidSchnarch)。作为埃弗格林科罗拉多婚姻与家庭健康中心的主任,他可能是当今诊疗领域内最有名的心理咨询师。1997年,他的著作《激情婚姻》出版,获得了世界性的成功。他很有雄心壮志,作为婚姻诊疗师,史奈奇不再想要消除问题,而是要保卫爱情。他试图寻找能够让这种通常极易流逝的状态得以保持下去的规则。他找到了一剂万能药——爱你自己,保持内心的平和,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他人身上。
他的这个观点代表了西方高度个人化社会中的时代精神。有四个规则可以让相爱的人在爱情中获得极大的自主性,从而挽救爱情。最近出版的名为《爱你自己,嫁谁娶谁都不重要》,这一书名无疑表达了史奈奇的观点。他也是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人。
作为现代心理学家和诊疗师,史奈奇是在大脑研究中构建起他的理论基础的。他的出发点是海伦·费舍尔的三个“大脑回路”理论,即性欲、恋爱和结合,我们之前已经详细探讨过了。史奈奇的特殊贡献在于扩展了这三种状态。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在性要求方面的第四个本能,即人对于自身发展以及保持“自我”(Selbst)的渴求。这一本能对性要求的控制比对性欲、恋爱和结合的控制强烈。一旦性欲、浪漫的恋爱以及结合都过去了,那么,它就是使关系长久保持下去的黏合剂。80史奈奇的想法十分有趣。因为,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凭借充足的理由把各种因素仔细区分了出来,而这些因素在此又混为一团了。但是知识的进步并不总是呈直线上升的态势,总会出现一些曲折。性是一种本能,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恋爱是本能则是值得怀疑的,构建“自我”是本能更是一种草率的断言。因为,像个人化过程一样高度复杂的东西肯定不可能是由本能控制的——如同动物一样。但是,对于把构建“自我”称为一种“本能”,史奈奇认为很好。这听上去象是接下来的心理学观点的生物学基础,即使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找到大脑中的“回路”(这一“回路”可以促使“自我”的产生)。
为了给自我本能这一观点建立理论基础,史奈奇对旧石器时代进行了研究,十分精确地把本能的诞生定在160万年以前。在这一时期,我们大脑中形成了对自我的渴求,在此之前,我们显然是没有自我的。海伦·费舍尔把她的三个回路都算入了性当中,史奈奇把他的自我本能也归到了性中。就连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把几乎一切都赋予普遍性特征的大师,也没敢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不过,要想得出一些实用的东西,或许我们不需要把这一切都看得很重。关键问题是,所谓的“自我”在多大程度上维持着我们的婚姻关系呢?
史奈奇的回答包括四个部分,也就是四条规则。第一条规则是:要想拥有幸福的爱情,必须要有稳固的自我感。“我们可以把自我感理解为人内在化的自我,它的稳定性跟他人对他的看法无关。大多数人依赖反射的自我感,即他人对自己的接受、认可及迎合等”。8I而稳固的自我则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
之前在生物学中的无知,现在成了心理学和哲学中的无知。“大多数人依赖反射的自我感”,这句话是错误的。正如萨特以及每个发展心理学家所确认的那样,所有的人都依赖反射的自我感。谁要是没有得到反射而来的自我感,那就有问题了。因为,这样产生的不是一种“稳定的自我感”,而是病态的孤狂症。
像之前的埃里希·弗洛姆和彼得·劳斯特尔一样,史奈奇也是一名摧残理论家。大多数人是不完美的,或多或少有点蠢。我们的目的是要使人变得完美,变得知足。在这一背景下,第二个规则也就不奇怪了,即“一个人自己控制自己的愤怒,缓解自己的痛苦”。82这是一个十分美好的要求,听上去很有吸引力,要是人能这样该多好啊!然而,谁要是真能做到这一点,那他很可能不仅仅是个伟大的爱人,更是一个超人或者是非人。谁要是能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那他就对什么都无所谓了。谁要是能自己减轻自己的痛苦,我们就该怀疑,他是不是属于智人一类。
这些规则的关键点在于,史奈奇认为的这样一个自主的人很可能根本就不需要爱情!即使他接受了爱情框架,也还缺少使其他一切运行起来的发动机。史奈奇的理想模型是一种完全能够自我满足的人,因此,这样一种人是没有同情心的人。最好的爱人将是对爱情很无所谓的人。
作为被爱的人,他也不会有特别刺激的感觉。因为,就算我们是完美的,那个并不完美的伴侣也很可能离开我们。比如,由于他不能相应地感受到我们的质量,或者是因为他在我们的社会中感觉很不舒服,觉得互相不适合。谁会要一个完美的人?我完全可以忍受另一半的缺点,而且我很可能因为这些缺点而爱他。
史奈奇的第三、第四条规则比较现实。面对伴侣,我们不应该做出过度反应,有时候还要忍受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这样,我们才能够自我发展。这是正确的,也是明智的。而且,令人欣慰的是,这两条原则不需要超人的能力,也不需要对自我的“本能”。
不过,按照史奈奇的说法,挽救婚姻则已经晚了。同这位埃弗格林心理诊疗师相比,埃里希·弗洛姆和彼得·劳斯特尔是梦想家。当然,如果恋爱中的人喜欢爱自己,并且对他的爱情或者情侣没有特别的期待或要求,这没什么错。但是,要求自己爱自己并且在心理上完全不受他人评价的影响,这样的观点是很模糊的。它把孤独症患者提高到理想模型的高度,而且,这种把自爱认为是诊疗方法的看法会对每个普通人造成负面影响。简而言之,要想拥有幸福爱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求通常都是苛求。自己爱自己,这更是难上加难。要是人因为童年的一些经历而不懂得如何自爱,那么,以后在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中,他也永远不会学会自爱。他最多只能学会,更好地看待仅有的一点自爱。心理治疗不是炼金术,不能从少得可怜的像铁屑一样零零星星的自爱中炼出金子来。给你做出这种承诺的人是在愚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