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艺术》

幸福爱情的公式并不存在,我们所能够获得的只是关于如何避免爱情中出现痛苦的策略。另外也有一些教人如何在爱情中更可靠地赢得性欲的点子。这就是全部了,至少不是什么都没有。

为什么其他一些聪明的想法很少被采用呢?原因是,人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能够彻底改变他的感觉和行为。我们生活的动力,把我们黏在一起的黏合剂,来自动物的间脑,而不是大脑的理智区域。改变感觉比改变理智的看法难得多。归根究底,爱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人要有自我意识,要友善、善解人意、乐于助人,这些都是好的性格特征,虽然可能有时候用得不多,但通常总是不够用的。

在这种情况下,就连许多好的建议也不能给成功的婚姻关系提供很多帮助。因为,中青年一代已经深深地认识到,爱情和伴侣关系是两码事。伴侣关系与爱情的关系就象是满意与幸福的关系。如果说,要建立伴侣关系,双方应该互相适应,那幺,要相互恋爱,我们需要的则是与自己相反的东西、陌生感和摩擦。因此,长期的爱情关系需要满足两项要求:一方面,人要体验激情,所以需要伴侣作为获得新鲜感和激情的保证,另一方面,人要体验同样的东西,所以需要伴侣作为情感稳定的保证。

埃里希·弗洛姆说过,爱情不仅仅是命运,还是一项工作,这一观点当然并不是完全错误的。他没有料到的是,他的这一观点使自我诊疗成为婚姻关系诊疗的重心。“艺术”这一引人注目的词语把恋爱中的人提升到了艺术家的高度。在大量的摧残理论中,研究者根据爱情中的认可、欣赏和确认,把爱情解释成畸形、不完美的。事实上,爱情并非来自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能力,而来自对于从他人身上获得关怀和好感的期望。从这一点出发,可以产生许多不同的爱情概念:平等或不平等的、平衡的、紧张的、激情四射的、安静平和的,等等。

其中没有哪种爱情关系是绝对错误的、不成熟的、要遭批评的或者拙劣的。只要双方都不会为此而感到不舒服,那就都可以。

爱情最大的威胁来自理想典范。对于理想典范的追求会对我们的实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让我们觉得实际关系与理想相比没有什么很高的价值。一味追求完美是不值得的。特别是因为秘诀并不适用于所谓的完美爱情。能够一直不断地从他人口中觉察出他的愿望的人不能得到自我发展。他又如何能够发展自己呢?每一次发展都是要以自己的兴趣为前提条件的。通过关注他人而发展自己是不可能的。

爱情是如此美妙,我们不应该总是对它提出苛求。但并不是每一段婚姻都值得挽救。如果存在另一个人,和这个人在一起可以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那么,和一个我们不爱的人生活该是多么可怕啊!对他人的责任限度也就是对我们自己的责任限度,其中是会有自私的。谁会仅仅因为责任感而不选择离开呢?

我不知道,藻厄兰的市长从弗洛姆的书籍中得出了什么结论。那位市长已经从资本主义物质世界中解脱出来了吗?他学会了没有欲望的爱情吗?他成了自己的观淫癖者吗?或者,他是否认识到,希望恋爱中的人只把期待寄托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别人身上,这其实是一个苛求?或许,他意识到了,每一本关于爱情的书总是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而诞生的?“爱情”以及获得爱情和让爱情保鲜的秘诀是暂时性的东西?恋爱中的人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一成不变的社会中,他的“真实自我”也并不总是毫无变化的?事实上,他的个人关系密码总是受到他所生活的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