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善意”的谎言?

真诚像早晨的阳光,透过树叶间隙优雅地洒在草地上,既光彩斑斓,同时也照出暗处的冷峻,那是一种真实之美。很多人常习惯于“报喜不报忧”,就如同大学生投父母之所好,在跟父母电话沟通时往往会轻描淡写地略过某一次不如人意的考试结果、失败经历,或者刻意掩饰失恋阶段的悲痛欲绝、意志消沉,或者将自我最深沉的痛苦、最纠缠的烦恼、最真实的情感、最炙热的梦想紧紧地锁在内心最深处,宁可长期自我压抑也绝不和父母坦承,以免父母无法理解却为此忧心忡忡。

对一个人毫无保留地诚实与对一个人有所选择地隐瞒,哪个更好?如果“真诚”必须意味着“真”,意味着“诚实”不“说谎”,那么我们又该怎么解释“善意”的谎言?即使没有亲身经历过,也不难设想,面对一个天真的病孩,我们的内心往往自然而然会倾向于选择某些事实的回避、一定程度的“不真”。我们清醒地知道我们在说谎,可奇怪的是,尽管平时我们厌恶甚至憎恨谎言,但在当时却唯有这样的谎言方能令我们心安。我们称之为“善意”的谎言,因为说谎非我所愿,只是源于内心的“不忍”;我们以为是“善意”使我们舍弃了“真”,以此成全了“诚”。其实,唯有尊重“真”才能通达“诚”,唯有“真诚”合力才能成全“善意”。

我不能确定大多数父母的想法。我所知道的是,对我来说,父母因为我而失望或焦虑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我自己也曾是这样一个“报喜不报忧”的“好孩子”,直到某一次跟母亲谈到这些,她说:“作为你最亲密的人,我最想了解的是你的真实情况,包括你的痛苦与烦恼。我也会跟着痛苦和烦恼,但是我仍然希望你实话告诉我,而不要骗我,我不想从别人那里知道,或者完全不知道。也许我帮不上忙,但是我希望与你分担。”

当我们自以为在用“善意的谎言”保护他人免受伤害时,他人受到的最大伤害恰恰来自于我们借“善意”之名“不诚实”和“不信任”。换言之,我们能欺骗的往往是信任我们的人,而信任我们的人最不能承受的就是我们欺骗他们。我们最想要保护和抚慰的是我们真诚爱着的人,于是我们为他们戴上了精心绘制的微笑面具,而真诚爱着我们的人却只是要我们摘下面具,以真面目示之,即使面具背后是一张愁眉不展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