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当年我刚进大学,初入哲学领域,从学长那里听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哲学家深受皇帝欣赏,而画家心生嫉妒,对此忿忿不平,一直伺机报复。终于,在哲学家生日的那天,皇帝为他举办了盛大的生日宴会。宴会上,画家毛遂自荐,主动请缨为哲学家画一幅肖像画。哲学家欣然同意。但是心怀怨恨的画家出于泄愤,将哲学家画得奇丑不堪,并把肖像画示于众人,试图以此当众羞辱哲学家。皇帝大怒,下令对画家严惩。没想到,哲学家当即为画家求情。他说:画家画上那个丑陋的人确实是我,而我终生都在与这个丑陋的自我做斗争。这个故事使我深受感动,因为他是如此清醒,对自己如此诚实。
自我完善,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看清真实的自己。那应当是一个完整的自己——既包括美好善良的“我”,也包括此一时彼一时心存邪念、灵魂丑陋的“我”。就像一朵真实而完整的小花,有其绽放时的绚烂,也必有其凋零时的衰败;那个真实而完整的月亮,有其光明的一面,也有其阴暗面。每一个“我”也是一样。若没有自我的“阴暗面”,我们何需自我完善?若没有自我的人格弱点,我们又该从何处起步,去追求人格的提升?正像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一本记述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这三位最杰出的诗人、作家和哲人的传记中所写的那样,他们的天赋异禀、超凡脱俗来自于他们一生坚持不懈地“与自身的魔鬼做斗争”。
我们很多人会对自己说“善意的谎言”,为了保护自尊心而刻意回避或视而不见自己人格上的弱点,给某一刻丑陋的自己盖上“遮羞布”以图“眼不见为净”,好像看不见的东西就真的不存在。我们理所当然地以为那是对自己的“真诚”和善待。殊不知,这绝不是一个自爱者对自己的“真诚”与“善待”,只是一个内心软弱的自恋者对自己的麻醉与毒害。